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二人转的野性空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北人心中的二人转绝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技艺杂耍,绝不仅仅是无意味的笑,它是东北民众自然而然的人生体验表达,它是苦寒东北人的“开心钥匙”。民间艺人与民间观众在二人转观演时空里无拘无束地大胆创造,尽情释放着自己的情感。它是博大的,自由的,野性的。在这个“市场时代”里,二人转发生了种种变异,面对二人转的当代存在状况,追述其厚实的文化艺术传统,我们发现二人转这种“间性”艺术品格源于二人转“二”的形态。  相似文献   

2.
二人转的本质特征是平民的狂欢性.这种艺术形式把现实和虚构融合为一体,宣泄着强烈的本能情感.演员与观众共同营造着狂欢的气氛,歌舞则是狂欢的主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3.
二人转、小品的语言应当是"绿色"的.脏口只能造成语言污染,只能取悦于一部分观众,却损害了二人转和小品的社会声誉,不利于使这门艺术健康发展,更不能使之在城市舞台站稳脚跟.要坚决告别脏口,要净化舞台语言,要抵制下流的低俗的表演.要爱护这支东北的民间艺术奇葩,引导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二人转是东北地区的地方文艺形式,近年来通过主流媒体,逐渐进入全国人民的视野,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界对二人转的研究十分丰富。本文梳理了二人转的研究现状,并从人类学的范式对二人转的来源、艺术本体与文化内涵方面作出思考与评价,认为二人转的研究应该从以往概述式的研究转向个案的细致研究,并要结合二人转生存发展的文化空间与享用群体的生活境遇与精神世界来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5.
地方曲艺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反映特定地域的社会背景、人文环境及民众的思想意识。随着地方曲艺的不断繁荣,以二人转为核心的吉林地方曲艺久演不衰,深受观众喜爱;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文化作为产业纳入经济发展的轨道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所以作为文化艺术形式的二人转只有走产业化发展道路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吉林地域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6.
"他们"即普通民众与"我们"即精英知识分子和文化官员看二人转的文艺观念是不同的:"我们"从认识、教育和审美的角度看二人转和看"他们"看二人转;"他们"则是从他们的情感需要看二人转。"从当事人的观点"看,"他们"在二人转的观赏中,既获得了情感的宣泄,又获得了情感的欢乐。二人转虽然在表演上有粗鄙、粗俗、粗陋的东西,但是"他们"所得的并非是这些,而是经由这些观赏得到了情感的释放和欢乐。  相似文献   

7.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起源,东北民间小戏——二人转它是怎样发展起来的,源头究竟在哪里呢? 东北二人转仅有二百来年的历史,算不上源远流长,但目前对它的起源问题其说不一,各执其理,争论不休,大体有以下五种说法:一是“周庄王留下二人转”、“范丹留下二人转”、“河间府李梦雄兄妹留下二人转”。二是二人转来源于皮黄调。三是二人转来源于莲花落。四是二人转来源于各种艺术的综合。五是二人转来源于东北大秧歌。这五种起源说互不相让,争执不下。下面我对这五种起源的说法逐一进行辩证,并阐述自己的观点。 对二人转起源持“周庄王留下二人转”、“范丹留下二人转”、“河间府李梦雄兄妹留  相似文献   

8.
二人转是远古创世神话原型的变形,这种神话原型的变形经历了多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创世神话直接演化为祭祀舞;第二个阶段是原始生殖仪式舞变形为东北大秧歌。但二人转不单是原型的变形,还有对原型的回归:二人转从大秧歌中分离出来的单独演出,是对二人转原始意象回归的第一个阶段;把大秧歌的“三场舞”变为二人转的“走三场”,是二人转原型意象回归的第二个阶段;把萨满跳神跳进跳出的演剧方式转换为二人转的跳进跳出,是二人转原型意象回归的第三个阶段;二人转“女爱男”的故事和丑旦戏谑化的说口等也是对“二人转”原始意象的另类方式回归。对原型的逆返回归,使二人转成了一种“永恒回归的神话”。  相似文献   

9.
东北二人转运用纯朴、生动的民间语言来描绘人物特征,抒发情感,隐喻就是二人转创作者们创造优美、华丽语句的重要手段。从认知角度探讨其中的隐喻表达式可以发现,二人转中隐喻以相似性为基础,主要以名词短语隐喻和复合式隐喻两种表达形式存在。隐喻中的两个主词分别制造出与之相关的意象,两种意象相互影响,创造出双重影像,为看待某一事物提供了新视角。此外,对隐喻的理解离不开文化语境。二人转生长在东北这块语言丰富的文化土壤里,东北方言特有的表达方式对二人转隐喻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辽西地区是东北二人转的发祥地之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使二人转这一具有浓郁特色的地方戏曲保持它的原汁原味,在保护措施上不能单一停留在静态保护这一层面上,而应格外注重对其的动态保护。高校是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沃土,如果有效地利用地方高校的教育资源,把辽西二人转文化进行全面的整理和再现,探索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培养辽西二人转传承人,则是对辽西二人转实施动态保护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舞蹈语言分为专业性语言、感觉性语言、形象性语言。舞蹈语言充满节奏感,通过语言启发和引导学生、用节奏和舞蹈风格拓展学生的舞蹈动作、用美感训练去强化学生的舞姿美,有可能使“二度创作”完美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发展,美育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者的重视,体育作为美育的重要载体,在体育教育中如何更好地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做出贡献。就体育教育中更好地应用教学和比赛引导学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进行阐述,使受教育者能更好,更快地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13.
美育在我国学校教育中的式微是毋庸置疑的,但美育的心理健康功能却令人期待。随着社会的进步,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美育也倍受中国教育的重视。学校美育因“自由”的精神内涵而富有心理健康功能:情感陶冶功能益于学生克服神经症,人格健全功能利于学生祛除人格障碍,而智慧启迪功能有助于学生远离精神病的侵蚀。  相似文献   

14.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如何在日渐同质化的形势下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遗产,成了一个时代的课题。作为旨在整理中国传统美学遗产的中国美学史学科的建构与书写,也面临着同样的情景。为此,我们特约了长期从事中国美学史研究的相关专家来共同探讨这一问题。这里刊发的四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大都围绕中国美学史学科建构与书写的切实需要,从较为宏观的层面上展开探讨。各自的观点不尽相同,旨在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更为广泛的关注和更为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如何在日渐同质化的形势下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遗产,成了一个时代的课题。作为旨在整理中国传统美学遗产的中国美学史学科的建构与书写,也面临着同样的情景。为此,我们特约了长期从事中国美学史研究的相关专家来共同探讨这一问题。这里刊发的四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大都围绕中国美学史学科建构与书写的切实需要,从较为宏观的层面上展开探讨。各自的观点不尽相同,旨在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更为广泛的关注和更为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如何在日渐同质化的形势下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遗产,成了一个时代的课题。作为旨在整理中国传统美学遗产的中国美学史学科的建构与书写,也面临着同样的情景。为此,我们特约了长期从事中国美学史研究的相关专家来共同探讨这一问题。这里刊发的四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大都围绕中国美学史学科建构与书写的切实需要,从较为宏观的层面上展开探讨。各自的观点不尽相同,旨在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更为广泛的关注和更为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儒、道文化审美内质的差异,引导了古代诗坛对“清水芙蓉”与“错彩镂金”两种美的高下评价。诗词用典作为“错彩镂金”美特征之一,历来不为多数诗论家提倡。但作为表达思想、传达情感的通约方式,古代诗词用典自有其独到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全世界范围音乐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即将不同文化音乐并置,探究和理解其音乐传统和音乐文化,这是我们从音乐方面理解和适应世界文化变化的重要方式。我国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把“审美体验“作为核心,在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势必会有些尴尬的现象。本文尝试从五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求对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如何有效实现音乐审美教育能有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19.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革,传媒的功能和角色发生了微妙而深刻的变化,“受众”日益成为传播系统中的重要研究对象,传播受众美学也由此产生。传播受众美学将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关系变化作为自己的规律核心,主张受众审美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重视不同受众的不同审美心理对传播效果的影响,强调受众审美意识对传播者审美创造的启示、借鉴以及对人类社会及人自身的塑造作用,强调提高受众审美意识的重要性。中西方传播受众美学虽因历史的和现实的种种原因而有所不同,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它们分别适应于不同的国情并相互借鉴和促进,这也是国内学者所应当注意的。  相似文献   

20.
在美学基本形态的表述层面上,因了康德哲学的因素,以叔本华的美学理论为枢纽,济慈的"两个房间"和王国维的"两个境界"可相互映照.因此,我们不但可以通过比较来理解和阐释它们的涵义,而且在论及"两个房间"和"两个境界"各自内部的关系时也可将它们联系起来,互为印证.在浅层次上,济慈和王国维分别认为各"房间"、各"境界"均无高下之分;在深层次上,因了时代的作用力,他们又各自认为,"无我"实质仍为"有我","无思"终不免"初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