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0 毫秒
1.
齐梁拟乐府诗赋题法初探──兼论乐府诗写作方法之流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研究齐梁时期拟乐府诗“赋题法”的产生,并论述其在文人拟乐府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革新意义,指出其对唐代拟乐府诗创作的深远影响。文章着重论述以下几个问题:一、从魏晋拟篇法到齐梁赋题法的成立;二、赋题法产生的直接机缘:沈约等人的赋曲名之作;三、赋题法与南朝诗赋创作重题、咏物之风的关系;四、赋题法与齐梁迄唐边塞诗创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五七言诗体赋萌动于汉赋的“乱”辞,然而直到骈赋发展到顶峰而寻求新变的齐梁时期,诗体赋才得以出现。五七言和四六言分别是诗和赋的当体句式,二者虽节奏、音情效果迥异,然亦可相互转换。辞赋对五七言句式的吸纳,有瓦解赋体的危险,所以诗体赋未能成为辞赋家族中的大宗。  相似文献   

3.
摘要: 赋得诗是随着南朝文人即席分题赋诗的出现而产生的诗歌新类别。在命题上,唐前赋得诗一般采用“赋……得……诗”、“……赋得……诗”、“赋得……诗”的形式。在题材上,唐前赋得诗主要指向咏物、咏诗、咏史、赠别。在形式上,唐前赋得诗主要是五言四韵,至于七言、杂言的赋得诗,四韵以外的赋得诗,都很少;绝大多数押平声韵,押仄声韵和换韵的情况比较少见;分韵赋诗和题中用韵的情况也已经出现。唐前赋得诗创作推动了南朝永明体、宫体和以陈后主为首的三个诗歌创作群体的形成,对南朝诗歌不断追求“新变”产生了影响,推动了齐梁以后诗歌题材的大发展,也使齐梁诗歌诗体短小、精雕细刻、讲究四声、语言绮艳的特点进一步固化。    
 
  
  相似文献   

4.
七律与五律在形式、来源、起源时代等方面各不相同,早期七律在功能上与以齐梁宫体诗为代表的早期五律也有很大差异,但在元和以后,七律已承担起了早期五律的主要功能,包括赋题、咏物、体写女色等。中晚唐七律兴起的艳情诗风可视为七律的功能向宫体诗方向扩张的结果。与此同时,这些功能在五律中却呈现出萎缩的倾向。这种现象表明,在不同源的文体之间,后起文体可以承担起固有文体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齐梁诗歌是南朝诗歌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国诗体变革的重要时期。中国古代诗歌在这里发生了巨大的嬗变。沈约是齐梁文坛上很有影响的一个文人。他的诗学理论对齐梁诗歌在理论上起了一定的导向作用,引导了齐梁诗歌的发展方向,为齐梁诗人开创了崭新的美学理想  相似文献   

6.
诗、赋发展至南朝出现同一题材并为诗、赋二体所关注的特殊现象,咏雪即为典型案例。南朝咏雪赋不但体现了南朝文学写实的总体倾向,而且还承继了汉赋虚设问对的“驾虚”体制特征,又因赋体的铺排特性,其情志抒发直接酣畅。而南朝咏雪诗则因对仗、属对的讲求,敷陈有限,略微点逗,故抒情婉转含蓄。此外,南朝咏雪诗、赋语词关联而构句胡越。  相似文献   

7.
历代赋论赋话对范仲淹赋作的评论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一是探讨本事,比如对《灵乌赋》、《荠赋》的评论,即属此类;二是观察用意,比如对《金在熔赋》、《水车赋》、《用天下心为心赋》等的评论,即属此类;三是赏析佳句,比如对《自诚而明谓之性赋》、《天道益谦赋》等的评论,即属此类。范仲淹由于早年于赋体文学用功甚大,因而在其他文体尤其记序文类写作时常常带有赋体笔法,采用了首尾是文,中间是赋的结构方式。这一现象,应该引起跨文类研究学者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温李诗与齐梁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晚唐诗人李商隐和温庭筠的诗歌受到了齐梁诗歌的相当影响,这主要表现在温李对六朝诗人的崇敬、对宫体诗和齐梁体诗的仿效、对六朝乐府的学习这三个方面。温李学习齐梁又不为其所限,他们合理汲取齐梁诗歌纤巧和藻丽的特点,并在其中融入了个人深挚的情思,从而创造出崭新的诗歌风格,这体现出了中国诗歌艺术的进步。  相似文献   

9.
黄滔赋论略     
黄滔赋题材多样,其中数目最多、特点最突出且最为人所关注的当属咏史怀古赋。前人认为其咏史怀古之作多借古以刺今,主题单一,其实不然,其中不乏颂关之作。黄滔还以赋说理,于赋作中表达出对于晚唐社会和文学的些许看法。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南北朝诗赋的骈偶化进程及其理论意义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六法海》说:"自李斯《谏逐客令》始点缀华词,自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始点缀故事,是骈体文之渐萌也"。骈偶化倾向虽萌芽于周秦两汉,但从汉末魏晋始才成为诗、赋创作一种自觉的形式上的诉求,至南朝宋,诗、赋骈偶句比例发展至最高峰,齐梁以后则比例下降,表现出在更高层次上追求形式均衡美、对称美、和谐美的理性思考。本文拟考察此一过程中文人创作心态上呈现出的对骈偶化的"部分趋同———过度趋同———理性认同"的阶段性特征,并揭示其对诗、赋文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谢灵运《山居赋》世称文学名作,然该赋的“慕椹高林,剥芨岩椒”之“芨”所指为何,众说纷纭,没有定论。综合运用语言学、文字学、文献学、植物学、中药学及造纸术等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考察,可知“芨”为“日及(芨)”,是“朱槿”的别名,属锦葵科木槿属植物。  相似文献   

12.
齐梁皇族萧氏愿文内容几乎完全来自佛经,若干愿文采用具有显著佛经特色的套子式行文,形成了齐梁皇族萧氏愿文鲜明的特色:与佛经的关系至为密切。现存齐梁萧氏愿文体现了此期愿文篇幅比较长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陈代文学是齐梁文坛"永明体"转向"宫体"之后,文学在保持宫体余绪的同时,进而趋向近体化、拟乐府与以"赋得"为题等诗作的嬗变阶段,而北宋初所编《文苑英华》选取了陈代文学作品中精华,却对宫体文学选取持有一种谨慎接受的态度。反映出宋初文臣,既从前代文学成就中借鉴、吸取营养,又要去其糟粕的文学观,这也折射出赵宋统治者的文学主张。  相似文献   

14.
唐前器乐赋中,《长笛赋》作者、《角赋》作者谷俭的朝代、江淹《横吹赋》的吟咏主题以及傅毅、蔡邕"琴赋"的篇名存在争议。经考辩,《长笛赋》"赋序"作者当属伏滔,残句部分应存疑;《角赋》作者谷俭为晋人,不处唐世;江淹《横吹赋》所咏乃"横吹笛",非"横吹曲";傅毅赋作应称《琴赋》,又或为二篇;蔡邕赋作应称《琴赋》,其《弹琴赋》一名似由明人所误。  相似文献   

15.
南朝齐梁时代,源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多种音乐的并存、影响与互渗形成了多元化音乐环境,为乐府创作提供了繁荣、发展、新变的空间,成就了齐梁乐府创作在乐府史上的特殊地位。齐梁音乐的新变以流行新声为主导方向。乐府创作的新变也体现出明显的"新声化"特征,尤其反映在五言四句体式的运用上。除体式外,齐梁乐府的类型、主题、语言风格也产生了一定的新变。  相似文献   

16.
在汉代文学创作中,散体大赋、骚体赋、拟骚诗是汉代作家在学习楚辞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散体大赋、骚体赋属赋体文学,而拟骚诗以及君臣所作的楚歌属诗歌体裁,它们在文体上不能混为一谈,也不宜将骚体赋、拟骚诗、楚歌笼统地称为骚体文学。否则,不利于我们对汉代文学作品进行专门的分类研究。拟骚诗是楚辞体诗歌在汉代的赓续,其文体、写法以及代屈原立言的思想内容,是楚辞在汉代诗歌创作中流变的重要表现,拟骚诗虽然曲折地表达了汉代文人借伤屈以自悼以及他们对屈原的认识评价,但由此也将汉代的楚辞体诗歌创作引向了衰落之路。  相似文献   

17.
齐梁体诗是盛唐诗人在近体律诗定型后刻意仿效齐梁诗风或诗律而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岑参《夜过磐豆隔河望永乐寄闺中效齐梁体》诗不仅在表现题材和诗情、诗境等方面效齐梁赠妇寄闺之作,而且在写法上也通篇皆对、假物比象,充分体现了齐梁体绮秀映带的艺术特点。王昌龄《诗格》齐梁调声条反映了盛唐人对齐梁体诗调声之术的初步认识和理论总结,后人谓唐代即有齐梁调诗是对此书原文的误读。杜甫戏作的吴体诗《愁》与唐人所作、所论齐梁体在诗歌体式和格律方面均有显著之差异,吴体与齐梁体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诗体。盛唐人之所以不太热衷创作齐梁体诗,存在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而时人普遍对齐梁绮靡诗风和严苛诗律持批判态度是其中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对齐梁故里属地有不同看法,文章通过引证古今文献记载,考察常武西北地区众多齐梁遗存,论证了齐梁故里在常州武进.  相似文献   

19.
齐梁时期提出说的“四声“之说,为唐代近体诗的形成奠定了声律上的基础,在中国韵文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潘岳隐逸思想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岳隐逸思想初探胡旭标榜闲适,崇尚清静,是魏晋之际士大夫的普遍习尚,当时许多文人都写了向往田园乡居、山林隐逸的作品,如陆机的《招隐诗》、《应嘉赋》,陆云的《逸民赋》,成公绥的《啸赋》等。而其中独树一帜的,当属潘岳的《闲居赋》。该赋词工句丽,宛转流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