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主体性原则就是道德教育旨在充分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普遍要求。坚持主体性原则是道德教育过程和规律的必然要求,然而,传统的学校道德教育偏离了主体性原则,造成了道德教育的低迷和失效。坚持主体性原则,增强道德教育实效,要做到:逻辑起点和主线———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提升学生的需要层次;现实途径———培养学生理性的、自主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内容选择———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贴近学生,贴近实际;氛围保证———用交往重建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2.
袁晓松 《阴山学刊》2005,18(1):114-117
刘庆邦的小说《小小的船》,为研究儿童道德教育提供了丰富而有益的启示:儿童的道德提升来自活生生的生活和内心深处的道德要求。儿童道德教育要走出校门,回归生活,只有在完整的生活中,道德教育的目标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3.
韩国初等学校道德教育课程的历史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阶段,截止目前共进行了七次教育课程改革。道德教育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健康的人、自主的人、有创造能力的人和有道德的人,课程内容划分为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国家生活和自然生活六个领域。韩国道德教育改革应适应21世纪新的社会变化,用加强学校道德教育来解决社会上的道德问题以及其他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的发展给乡村道德建设特别是乡村学校道德教育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家庭道德教育和社会道德教育的乏力,使学校道德教育在乡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凸显,乡村学校承担着更重的促进学生道德成长的任务,但乡村学校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创新乡村学校道德教育的任务十分紧迫。乡村学校道德教育应该树立以人为本、德育为先、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进行积极取向的道德教育等理念。推动乡村学校道德教育路径的创新,应调整道德教育目标、完善道德教育内容、挖掘道德教育资源、改革道德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建国以来,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目标存在五个方面的局限。一是缺乏对生态价值的关注;二是忽视个人正当利益;三是对道德心理素质、道德能力的培养不够;四是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五是忽视基础道德教育要求。  相似文献   

6.
传统道德教育的最高宗旨是培养道德上的“完人”,即道德上完美无缺的个人,而现代全人教育的德育理念认为,道德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非全部,道德教育应致力于培养“完人”,即实现人的心智健全和全面发展.道德教育的改革在目标、方式和内容等方面体现着“全人”趋势:培养目标从“道德无暇”的圣人到“心智完整”的社会公民的转变;德育方式从“整齐划一”的宏观宣讲到“关怀备至”的微观疏导的转变;德育内容从灌输“道德知识”到培养“道德能力”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各级各类学校的道德教育 ,不能只关注普通的道德原则、规范 ,更要重视学生在生命经历和经验中的感受和体验。既要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 ,同时要结合时代特征 ,将传统道德与现代道德融为一体 ,将学生带入获得生命的活动中去 ,让学生有感动、有理解、有体悟 ,使他们视道德教育为自身主动追求 ,成为一种与自我不断完善化、理想化相一致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论大学生道德教育多角色体验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杰 《学术论坛》2006,(12):195-199
大学生道德教育多角色体验法是为适应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需要,在主动探索过程中形成的新体会、新成果。它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大学生道德教育多角色体验法就是通过有计划、系统地组织大学生体验道德关系中的多种角色,领悟相关角色的内涵和道德需要,实现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的转变和飞跃,从而促进他们参与道德实践的主动性,增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我国持续发展和不断扩大的城市建设 ,以及不断提高的工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使生态保护成为必须而又可能 ,为我们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提出了要求。人们对自己生活环境的质量品位要求有了新的标准 ,要求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具有适应这种“标准”的新的生态理念———以生态价值观为核心的道德体系。这就为我们对下一代进行生态品德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城乡之间教育发展差距的逐步缩小 ,使教育生态得到长足发展并使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进行生态品德的教育和培养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
大众文化与道德教育的困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众文化以其绝对的优势销蚀着道德生活以及道德教育的意义,并在这个过程中瓦解着人们对可能生活的终极意义的追寻,从而失去了道德精神和信念,失去了对德性品质的培养。文章在对以娱乐和消费为主要特质的大众文化的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对道德生活与道德教育的冲击和挑战。  相似文献   

11.
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研究领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并形成了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克里夫.贝尔的反省价值道德教育理论、拉思斯的价值澄清道德教育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道德教育理论等。这些道德教育理论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有以下方面:树立“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德育观;创新德育方法,强调体验,注重对话;构建“开放式”的德育活动体系;开发和设计“生活化”的德育课程。  相似文献   

12.
戴岳 《贵州社会科学》2008,220(4):35-38
人的生命实践活动是一切道德产生的源泉和基础,个体的道德价值观念在生命过程的经验、感受、体验中不断地生成。学校德育长期以来的低效,源于道德教育与生命世界的疏离。大众文化流行的关键在于关注了人的生命世界。学校德育应该重视对生命世界的关怀,从青少年学生的生命意志出发,争取其对道德教育的认同,引导其乐于接受道德教育,最终在潜移默化中获得道德教育的成功。  相似文献   

13.
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秉承和谐社会的价值理念,构建以道德的基础性原则即"互利"性为出发点的社会生活道德体系,以道德的超越性原则即"利他"性为出发点的道德教育体系,为道德寻找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维护道德的尊严。  相似文献   

14.
汪雪娇  丛大川 《理论界》2014,(3):189-192
当代大学生道德状况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少数大学生的道德缺失状况亦令人担忧,主要表现为:在道德境界上缺乏奉献精神;在道德实践上偏重物质享受;在道德观念上以个人为中心;在道德理想上表现为理想追求较低。导致少数大学生道德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观念冲突的社会现状、脱离实际的学校道德教育、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德育、独生子女不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应对大学生道德缺失的对策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即改变道德教育理念、采用道德内化方法、营造培育美德的环境、健全道德的奖罚制度。  相似文献   

15.
赵阿华 《学术论坛》2007,3(2):34-37
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与学生生活脱节是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不高的根本原因。要使学校德育有所成就,就必须构建生活德育模式,把理想化的道德教育回归现实生活中,以道德主体为核心,围绕其社会现实生活进行道德教育。文章从生活德育的理论依据、优势分析、实践设计等方面进行研究,从而丰富生活德育模式的理论,为生活德育的实施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道德灌输与无灌输的道德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倬 《江汉论坛》2005,(9):137-140
纵观西方道德教育史,在古代、近代西方国家注重和坚持道德灌输,灌输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形式。但在20世纪否定和批判道德灌输引起了西方道德教育界理论与实践上的革命,提出了倡导和建立无灌输的道德教育理念。到20世纪末重新探寻灌输的新形式和新方法,西方道德灌输理论仿佛从终点回到起点。道德教育的转型对西方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我国现阶段的道德教育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主体性道德教育是以受教育者自主性为基础,致力于受教育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开发,以促进人的道德主体性,发展人的主体道德人格为目标的活动。它是道德主体性的内在要求,是道德教育的本质要求,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推行主体性道德教育急需转变道德教育观念、改进道德教育内容、激发受教育者的道德需要。  相似文献   

18.
约翰·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伦理学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新型的道德理论和道德教育理论,这些都源于他对现实道德生活的关注。他认为现实的道德生活中有三对基本的矛盾,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自由与权威的矛盾、原则与情境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展开构成了实际的道德生活。同时这些矛盾也体现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教育之中,道德教育也要面对并处理好这三对矛盾。  相似文献   

19.
妨碍学生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培养的德育误区与成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学生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对现实的主动适应与理性超越,然而,由于受到传统道德教育观念的束缚和影响,学校道德教育存在某种误区,这些误区妨碍了学生自主选择道德人格的生存。文章分析了学校德育在学生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培养方面存在的误区,并进行了原因探讨。  相似文献   

20.
教育视野与道德视野是解读道德教育的两种不同维度.基于教育视野的道德教育,以教育为逻辑起点,其思考的主题是怎样让受教育者最快最好地接受道德,追求的是道德教育的“教育”道德性,以道德是否为受教育者所接受为评价标准.基于道德视野的道德教育,以道德为逻辑起点,其思考的主题是怎样的道德才能让受教育者最快最好地接受,追求的是道德教育的“道德”道德性,以道德是否有利于受教育者生活为评价标准.将道德教育同时置于教育视野与道德视野之下,可以让道德教育获得教育哲学和道德哲学的双重支撑,更具科学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