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开发建设辽宁沿海经济带是辽宁省加快全面振兴的重大战略决策。经济振兴,人才优先。因此,一支素质优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是完成这一战略任务的重要保障。辽宁省现已将开发建设辽宁沿海经济带列为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首要任务。文章针对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过程中制定的人才政策措施,分析并研究辽宁省目前的人才政策措施及其相关文件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提出对未来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人才发展规划及人才政策措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人才资源是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关键资源,人才优势是最需要培育、最有潜力和最可依靠的企业优势.积极探索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评价、使用、竞争、激励等方面的新思路、新方法和对策,构筑辽宁省区域经济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培养体系,吸引和培养高素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促进企业管理创新能力提升和人才强企战略全面实施,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为辽宁省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和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3.
辽宁当前正面临着全面振兴的重大历史机遇,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根本保证。为此,应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树立协调发展观,缩小城乡差距;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辽宁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辽宁农产品供应链发展对实现全省以及东北的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农产品质量、物流模式、企业融资和应急管理能力等方面分析辽宁省农产品供应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农产品供应链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5.
辽宁面临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沿海开放双重任务,服务业国际转移为辽宁服务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辽宁应该抓住这一有利的历史契机,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好服务业对外开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辽宁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推动老工业基地振兴.  相似文献   

6.
从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目标出发,搜寻全面振兴辽宁的体制及其运行机制方面的主要障碍因素,揭示辽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性及形成体制机制障碍的深层次原因,以期为辽宁体制改革的深化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辽宁区域产业集群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是世界性的经济现象,是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不仅支撑了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也正在成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腾飞的重要途径.研究辽宁省产业集群的现状,明确进一步推动产业集群培育、发展和升级的有效对策措施,对于提升辽宁产业竞争力,加快建设国家新型产业基地,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8.
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应通过发展市场经济来实现。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民法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主要以民法为保障。完善我国民法制度,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法律保障主要体现在:完善市场经济主体法律制度,保障市场经济主体平等的法律地位和合法权益;完善物权法律制度,为辽宁市场经济发展中财产归属和利用提供法律保障;完善合同法律制度,为辽宁经济振兴中的商品流转提供基本法律形式;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推进辽宁经济振兴中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9.
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拥有高素质的党政管理人才是实现辽宁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必须把人才战略上升为发展振兴战略,维护人才安全。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才文化理念,改革人才管理体制,创新用人机制,做到不拘一格用人才。实施我省人才回流工程,完善人才回流机制。重视人才环境建设,完善激励机制,创造条件,留住人才。注重教育培训,培养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0.
构建以人为本的服务型政府是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前提,更是体现政府竞争力、决定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成败的关键因素。这就要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夯实公共服务基础;创新政府执政理念,培育公共服务精神;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健全公共服务机制;强化社会公共管理,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强化公共服务保障;推进行政问责制度,增强公共服务责任。  相似文献   

11.
以精细化管理加强学校内涵建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1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而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随着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面临着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高校在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构建适合发展需要的运行机制、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高校之间的发展竞争也愈趋激烈,先进的教育理念、现代大学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法已成为国内各高校的共同要求。目前,高校之间的竞争不仅在于发展战略和战略管理,而且细节管理的竞争趋势越来越明显,高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改变管理方式,提升管理水平,实现管理的精细化,推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民族创造力匮乏缘由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寻创造力匮乏缘由,反思民族文化、传统教育对创造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华民族复兴之必须。文章认为:创造力衰退与华人种族无相关;传统文化、教育及其开放度与创造力直接相关;多元文化融合、开放教育、教育科学化是创造力培养的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13.
在20世纪,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都以民生为出发点,对中国现代化道路进行了探索和选择,但他们对命题的揭示和实践路径却不相同。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民生内涵有了新的扩展,民生思想进一步得以张扬。十七大报告全面阐述了民生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地位,完整地揭示了这一命题深刻的时代意义和实践要求。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可以说,社会主义与现代化,是民族振兴的历史追求与现实选择,民生在其中具有根本性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政府代表多数人的利益,是使劳动者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人民政府是人民群众直接参加管理的民主政府;人民政府必须是廉价政府,以减轻人民的负担;人民政府必须反对官僚主义,防止政府权力的异化,确保政府的人民性。  相似文献   

15.
实现中华民族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个伟大的梦想,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同时要发挥协商民主的共筑功能,要求我们在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认为孙中山"振兴中华"的思想是一个"一总三分"的整体系统,即通过民族、民权、民生三方面目标的完成而实现整体的目标——"振兴中华"。同时,"三民主义"作为各自独立的系统也同样表现出整体性。孙中山"振兴中华"思想的整体性不仅表现出他的远见卓识,而且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对今天全面推进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仍然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同是发展生产力,不同的阶级虽有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历史过程,但根本的区别是发展生产力的价值取向不同.中国共产党发展生产力是以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富强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其价值取向的.民主革命时期,在扫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制度的同时,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新民主主义建设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范围的新民主主义建设中,生产力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提高.社会主义建设伊始,毛泽东提出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强调不能剥夺农民来积累工业化需要的资金,要随着生产的发展不断增加人民的收入.在邓小平理论中有一个处于核心地位的问题,就是发展生产力及其价值取向问题."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同样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发展生产力是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价值取向及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历经百年屈辱和抗争而由衰败走向振兴的转折点,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起点.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主要内容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且得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的大力支援.今天,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和民族复兴大业,需要我们认真总结抗战胜利的历史经验,坚持最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实现民族的团结,同时坚持和平外交政策,努力创建一个有利于我国和平崛起的国际环境,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的民生观已成为党和政府执政的价值取向及施政的最高准则,民生政治已然成为新的政治理念,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的政治责任,政府要以包容性发展的新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制定执行以民生价值为导向的公共政策,为民生政治的运行提供制度保证,推进以公民权利的实现促进民生权实现的社会管理创新,并把民生指教纳入政府绩效考棱体系.  相似文献   

20.
在体制转轨时期 ,人们对房改的政策法规是逐步地理解和深入的 ,心理变化也是复杂的 ,作为政府应当充分地考虑到这一点 ,努力完善房地产市场 ,以全面实现房改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