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传统哲学以追求绝对的终极知识和最高本体作为自己的根本目标。哲学家希望从无限的世界中为有限的世界寻找到一种根据,似乎只有寻找到这一根据才能为人的生存找到一个确定性的根基。哲学家因此也被赋予了众学之王的角色,哲学变成了一种知识之学,哲学学习及哲学素养的提高被视为哲学知识不断积累和增长的过程。这种错误的理解方式和做法,使哲学研究丧失了批判和否定的向度。只有恢复哲学“爱智之学”的本性,将哲学由一种知识之学转变为实践智慧之学,才能有助于解决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哲学家自身角色的定位等诸多问题,进而有助于当代中国的哲学研究走出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2.
随着后现代主义对西方现代人文主义主体性原则的消解,不同个体在后现代社会逐步失去存在的确定性根基,价值论上的虚无主义乘虚而入,成为现代社会人类的一个精神困境。庄子哲学对语言系统的破解极具后现代主义解构精神,但是,庄子哲学在解构名和言以后,却开辟了"道通为一"的生存之境。这种境界的存在使得庄子哲学在化解当代虚无主义、重建人类生存意义方面具有重要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3.
(一) 胡塞尔的现象学就其基本理论意图而言,是寻求哲学的确定性基础。用他本人的宣称来说,胡塞尔成功地创立了一种新的科学性的哲学。现象学的科学性在于哲学已被确立在一种绝对可靠的方法论基础之上。只有现象学才能成为历史上“唯一科学的哲学”。胡塞尔指出的面向事物本身,意向性的内在结构,还原方法的具体内容都贯穿着一个主导性的理论倾向,这就是确立哲学的确定性。前现象学的各种哲学家都没有把握与确立这种哲学的确定性。而胡塞尔经过自己“独创性”研究,终于找到了哲学的确定性,有了坚固的根基。胡塞尔始终在关注于他所选择的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4.
从哲学的自律本性看舍勒哲学的基本立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舍勒所理解的哲学自律本性,指哲学是没有任何前提而自我构成的,这种哲学通过其自身,并在自身内部和自身的持存中寻找并发现其本质和规律。对于过去的认识论者和形而上学家来说,哲学仅仅只是有关各种各样虚假问题的智力格斗。然而,真正的哲学思考,意味着使思考者的人格全面地紧张起来,并投入到世界当中去,去遭遇价值和本质的世界。价值哲学的任务就在于使得人格介入和参与到价值和价值本质的相互联系之中。  相似文献   

5.
在雅斯贝斯的生存哲学中,自由不是人的一种经验属性,而是生存个体本身的可能性.自由实现于生存个体在当下的决断行为中,并在其中创造出自我的确定性.但生存的自由不是自足的,它必须汲取超越和权威的资源,以其普遍性的整合力量来制约选择的任意性.在这一过程中,自我的确定性能够熔铸各种外在的必然性,使得自身的存在与其生活经验相统一,从而获得坚实的自由和本真的生存.  相似文献   

6.
《恋爱中的女人》被公认为是劳伦斯最有成就的小说。笔者从文化和哲学的角度对《恋爱中的女人》的两位男主人公杰拉尔德和伯金寻找理想自我(文化自我或自然自我)的历程进行了详细分析。杰拉尔德和伯金追求理想自我的历程及其最后不同的命运反映了劳伦斯的世界观,即现代社会是没有希望的精神荒原。劳伦斯的观点从哲学中人的完整存在的角度来看是片面的,因为文化自我和自然自我是人的两种基本属性和不可分割的整体。  相似文献   

7.
任何一种美学理论都应当有自己的哲学基础。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哲学基础,总体上说就是马克思实践的唯物主义即唯物史观,具体而言就是将美学的哲学基础从近代以来单纯的认识论转移到马克思以实践为中心的现代存在论根基上,在思维方式上由主客二分和现成论转换为关系论和生成论。实践存在论哲学基础在美学上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在肯定人生实践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或在世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肯定审美活动是人生实践中一个基本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从而肯定审美活动也是人的基本活动和基本存在方式之一;另一个重要体现是,美学研究的对象发生重要变化,从把探究美和美的本质当作美学的主要对象和出发点的现成论思路,转换成把探讨人对世界的审美关系及其现实展开——审美活动作为美学研究主要对象的生成论思考方式。  相似文献   

8.
在杜威看来,哲学与惊异、闲暇、静观无涉,哲学源于不确定性所导致的生存困境,产生于对这种生存困境的一种积极应对,培植于永远向前的应对之中。哲学因此不能冷眼旁观这个充满变化的生活世界,不能妄图超越生活与生命,追求所谓认识主体与客观实在的符合即确定性的真理,哲学必须自觉地下降到人世间,关注并参与到有机体与周遭环境的连续的互动中,在互动中生存。  相似文献   

9.
哲学始终是人类对时代主题的反思性追问,是对养育自身的时代精神的自我理解.当生存与发展在公共实践中成为世界主题之时,哲学终于将自己专注的目光投射在人类生存境遇之上,"生存哲学的转向"成为主题性哲学的时代就必然到来.马克思哲学在其存在论的基础上揭示了前概念、前逻辑、前反思的世界,呈现了人与自然的原初生存关联,从而跃出了知识论路向,开启了注重用现实的实践改变世界的哲学的生存论路向,构成了哲学革命的全新地平线,由此鲜明地指证了马克思哲学超越近代哲学框架的当代性质.  相似文献   

10.
哲学不仅具有为人的发展提供理论导向的任务,而且承载着为人的生活提供确定性根基的理论使命。马克思哲学从现实个人出发,探讨哲学理论的历史确定性基础,反对传统哲学对绝对确定性的抽象追求,用辩证思维方式克服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内在缺陷,阐释哲学的确定性追求与超越追求的辩证关系,在历史视域下继承和发展西方哲学对确定性的执着追求的理论传统,为人的生活提供具有时代特征的确定性根基。  相似文献   

11.
基础主义作为人类认识论上一种基本的认识路径,试图寻找一个稳固的根基,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人类知识的大厦。随着近代数理逻辑的兴盛和分析哲学的进一步发展,这种试图把科学知识建立在逻辑的根基上的现代基础主义再次成为很多哲学家追求的目标。然而,对于盛极一时的古典基础主义,一些哲学家提出了尖锐而严厉的批判;并且现代基础主义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也受到了激烈的批判,其中奎因的整体主义知识观就是一个有力的代表。  相似文献   

12.
试析宗教伦理的涵义和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解宗教有两种思路:一是狭义的,将宗教视为和其他各种社会文化现象,如政治、经济、哲学、艺术等并列而不同的另一种独特的社会精神生活现象;二是广义的,将宗教理解为整个社会文化生活的基础,理解为人性或生命存在的形而上学根基。根据两种宗教思路,宗教伦理有两种释义:着眼于个性形态,指在宗教领域和宗教活动中,由信奉者群体遵守的,从特定信仰体系里引申出来的一套伦理规范,与政治伦理、经济伦理等一样,属于一种特殊的伦理领域或伦理形态。着眼于共性意蕴,关涉的是对于人的存在来说具有某种普遍意义的价值生存模式,将人的整个社会伦理生活秩序指向了某种终极意义或终极信念。依此,宗教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是探讨人类生存的伦理秩序和信念根基之间的关系,一是人心道义秩序与信念根基之间的关系,二是社会伦理秩序与意义共识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女权主义的终极目标是从女性异化、女性失落的男性中心社会里,寻找到属于她们自己的世界。女性的世界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女性自我世界,即精神世界,女性的主体世界;另一部分是物化世界,由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组成,是女性参与的对象世界。女性寻找大致经历三个层面,或曰三个阶段。女性自我世界,整个世界和联系这两个世界的中间层、中介阶段——男性世界。从“自我世界”到“男性世界”再到“整个世界”这一寻找过程中,交织着现代女性对自我的确认  相似文献   

14.
现代哲学的创新,既是哲学理论本身发展的要求,又是反思现实社会矛盾、解答现代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的需要。哲学创新的途径有很多,关键的问题是,如何从当代人的现实境遇出发,做出符合时代需要的新的理论解答。生活世界,作为现代西方哲学的核心概念,标明了现代哲学的基本时代精神,反映了现代哲学的基本价值趋向。哲学重新回归生活世界,既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现代哲学创新的基本前提。马克思作为现代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由他所开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同样体现出回归生活世界的思想维度。在哲学创新的过程中,回归生活世界,能够使我们发…  相似文献   

15.
哲学的突出特点,在于其基本问题的不断转向,即不断地自我否定、自我超越和自我创造.古代本体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为何物的问题,近代认识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把握存在的客观性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把握存在的方法论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现代转向,必须立足于实践,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哲学与海德格尔哲学同作为有重大影响的现代哲学具有深刻的相似性。它们都强调世界本身的实在性;它们都表明人的源始存在方式是在世界之中的实践活动;它们都指出人在世界之中是与他人共同存在的;它们都认为人的在世生存是一种历史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确定性是一种意义给予程序。怀疑提供了从旧的确定性框架转型到新的确定性框架的中介。怀疑产生于思想和生活之间的张力 ,它既是解构旧的确定性框架的力量 ,也为新的确定性的建构提供可能性。只有当怀疑与对生活根本性问题的确定性解答结合在一起 ,才能营造真正的人类生活。一旦如此 ,哲学就不会只是停留于精神的世界 ,而是把自己的家安置于真正的现实生活中。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感性活动"的形上意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感性活动"是马克思理解人生存与发展的现实根基。通过对人现实的"感性活动"的方式、内容、形式、理想目标和价值追求的探讨,马克思形成了把握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实现了"形而上学的颠倒",形成了他"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马克思的"感性活动"否定和超越了传统形而上学,揭示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涵,使哲学回归到人的生活世界,体现了马克思哲学观念变革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哲学与人生存在的关系角度,着重探讨了人类生存的哲学精神本性以及对于人生存在自觉进行哲学塑造的问题。论述了哲学对于建构人的精神家园,挺立精神自我,塑造理性批判能力,正确成就人生之道的重要意义。指出哲学世界的培育,是文明进步积极向上的精神内驱力  相似文献   

20.
现代性的冲击导致传统的解体,即脱圣入俗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中国知识分子丧失了生存的根基, 成为社会流民、政治流民和文化流民。这造成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现代性焦虑。于是, 中国知识分子开始了寻找生存家园即自我认同的过程。他们投身革命,并在传统社会主义中获得了社会认同、 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但在这个过程中, 知识分子也付出了牺牲现代性特性的代价。随着现代性进程的重新启动,中国知识分子将重新确立自己的生存根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