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一套具有说服力的民族复兴话语,充分激发了人民大众的创造智慧和主体力量。20世纪中国三位伟人的政治远见、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成效、中国共产党“三件大事”的历史影响等为中国共产党自信表述民族复兴话语提供了文本支撑和事实依据。中国共产党之所以重视民族复兴话语的自信表述,是由国际形势、人民意愿和党的建设等因素决定的。  相似文献   

2.
自晚清发端的民族复兴观念经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时期至九一八事变后形成广泛的民族复兴思潮,社会各界纷纷提出复兴之道。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侯外庐除通过历史研究探索民族前途外,在日本全面侵华带来的严重民族危机背景下,将近代以来独立富强、社会转型进步等民族复兴的主题具体化为对抗战建国、民族民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问题的思考,发表了诸如《抗战建国论》等大量时论文章,从抗战建国、民主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复兴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对国家前途命运的看法,形成了抗战背景下独特而丰富的民族复兴思想。与国民党人直接运用“民族复兴”话语不同,中国共产党及侯外庐等马克思主义者在抗战时期虽也不时使用“民族复兴”、“中国复兴”等话语,但更多的是运用“民族解放”、“民族独立”和中华民族的“新政治、新经济和新文化”等来表达他们的复兴之思。话语表达的差异,反映出的是特定历史环境中马克思主义者与国民党信奉的理论的不同以及由此选择的民族复兴道路的不同。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侯外庐坚信通过抗战建国尤其是推翻压迫人民的反动政府才能实现全民族的彻底解放,中华民族也才能够复兴。抗战时期侯外庐的民族复兴思想积极呼应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理论和抗...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复兴观念的生成与演变,与民族危机的发展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的刺激息息相关。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发生后民族危机的加深与民族意识的觉醒,促成中华民族复兴观念的酝酿;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使民族危机继续加深,刺激了民族复兴话语的进一步发酵,中华民族复兴观念初具雏形;1931年"九一八"事变把中华民族推到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在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中华民族复兴观念迅速定型,并很快流衍为一种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社会思潮;1937年"七七事变"的发生使"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随着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发展,九一八事变后成为流行话语的民族复兴思潮趋于深化、高涨;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扭转了近代以来抗击外国侵略战争屡战屡败的局面,成为中华民族由衰弱走向复兴的转换枢纽与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发展演变经历了革命话语体系、建设话语体系、改革话语体系、发展话语体系四个阶段,四个阶段中的价值取向分别是解放人民群众、改造人民群众、关注人民群众、发展人民群众。在这一演进过程中,人一步步真正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价值取向主体。以人为本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价值取向之归宿。把握这一价值取向,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才能始终确保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主导地位不动摇,并使之永葆青春和活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坚强后盾与智力支撑,从而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民族复兴理念集中而完整地表达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理想与追求,涵盖了"中国现代化"和"中国崛起"的时代任务;它既照应历史又指向未来,具有厚重的民族历史感和明确的时代方向感;既立足中国又胸怀世界,实现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高度统一;同时,这一理念得到了炎黄子孙的高度认同,表达了世界华人华侨的家园意识,是中华民族完全统一的精神旗帜。对民族复兴理念的质疑应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
中国学者在对西方文学的反思中,感到有必要深入到现代性话语的历史结构中,积极探寻外国文学研究中的文化主体意识,建立中国人自己的话语体系。全球化时代需要的是既具有本民族文化记忆的深刻底蕴,又具有健全开放的心态和全球视野。故而,中国学者应该积极介入国际理论争鸣,发出中国人的声音,与外来文化展开平等对话交流。  相似文献   

7.
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的基础,也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之举.近代以来,承载着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文化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中西式文化的碰撞、冲突与整合塑造了近代中华文化的主旋律.周恩来作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伟人,以"复兴文化、振兴中华"为己任,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提出经济与文化建设并行,既奠定了民族文化之本,又夯实了民族文化之基.周恩来在推动实施文化建设的"双百"方针下,强调文化发展的群众性与民族性,发展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伟蓝图的叙述性表达,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的目标。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守正创新、解决中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不相匹配和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大众化、分众化的现实需要。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基本内核是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价值主体、本质要求、发展机制等具体内容的生动诠释。探究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建构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做出了原创性贡献,坚定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前进方向,筑牢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彰显出丰富的时代价值,能让世界更为直观、立体、多方位地了解中国。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精神的核心是为人民谋幸福、重塑大国尊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不止。它产生于青年毛泽东立下的远大志向,即改变中国一盘散沙、任人宰割的悲惨境况,为全天下痛苦的人免除苦难,谋幸福;形成于毛泽东为民族复兴所进行的艰辛的理论探索过程中;体现在毛泽东一生的奋斗、功业、著作和文章中。毛泽东精神不仅仅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更重要的是,他为民族精神注入新的内容.溶入每一位渴望民族复兴的中国人的血脉中,激励着他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10.
民族教育学术话语体系是对民族教育实践认知和理论阐释的表达系统,即借助于语言符号记载民族教育变迁的历史痕迹,宣示其学术理念。新中国成立70年来,符合民族地区实际的民族教育学术话语体系不断凝练,并推进民族教育结构和质量的同步发展。在各民族共圆"伟大中国梦"的新时代背景下,亟待浓缩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引领民族教育更进一步发展,而这项学术实践活动有其自身的逻辑路线和宏观格局。为揭示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民族教育发展机理,理应深耕民族教育实践,面向各族人民对美好教育生活的向往,营建基于问题、方法、范式和视野于一体的民族教育学术话语格局和体系。  相似文献   

11.
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关系的历时性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大思潮共同源于文艺复兴运动,在近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的基础上两者开始分裂和对立。萨顿、罗蒂和阿佩尔对两者的对话和融合作出了探索,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协调发展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在"五四"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风气下,周作人以科学的眼光看待传统,与传统对话,并向传统文学发掘具有现代意义的价值资源。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他以传统为中心辐射异质文化,为本民族的文学传统注了生气。  相似文献   

13.
辟失语论——对曹顺庆先生的学术批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话语是在语言之中并由语言以其在历史进程里形成的语法规则及其历史语境所设定的。作为话语之一种的文学理论话语自然无法跃出其民族共同语所形成的规则系统。中国的文学理论话语是由中华民族的共同语所设定的。具体而言:在古代中国,古代汉语设定了古代中国文学理论的话语;在现代中国,现代汉语设定了现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的话语。在最根本处,即从语言本体论的高度来看,现当代中国文学理论没有自己的话语。既然现当代中国文学理论没有自己的话语,那么何来失去话语一说.  相似文献   

14.
<霍元甲>的经典形象是民族意识和男性话语的历史产物.2007年由李连杰主演的同名电影对这一文化经典的重新演绎,虽然已经意识到以往完全被忽视的女性形象和性别符号,然而在突出呈现文化英雄的民族主义话语的同时,仍然落入父权主义和男权话语的历史叙事模式.运用当代女性主义理论,通过深入解读影片中的性别形象内涵,从而揭示出在民族英雄的历史叙事中被传统父权话语所遮蔽的性别批评空间.  相似文献   

15.
受西方批评话语的强势包围,建构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模式乃形势所迫。"感兴"是具有中国民族传统和文化底蕴的文学批评模式。尽管它在参与建设中国现代文论的过程中遭遇困境,但不应当被遗忘,而应当在中西交融中获得新元素和新力量。感兴批评法从审美体验入手,与修辞论美学结合,展现民族传统批评法的新貌和解释效力,从而融入现代文论的话语环境。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自由”思想渊源于对西方“自由”话语的输入。但由于文化传统、知识结构、现实语境、时代要求以及翻译等诸多原因 ,西方的“自由”话语在输入的过程中意义发生了衍变。最初的“自由”主要是个人自由 ,后来衍生出民族、国家自由的涵义 ,在现实与逻辑的层面上二者具有统一性 ,从而形成中国现代自由话语  相似文献   

17.
"五四"白话文运动后,旧的文学系统解体导致文人话语选择了三个发展方向:文人话语的转换、文人话语的自我颠覆和文人话语的复归。三种选择的互动作用促进了文人话语的变革和新文学的发展。文人是汉语言文化"踪迹"的发现者、传承者、创造者,是纯净汉语言话语表达的自觉守护者。  相似文献   

18.
文化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源于中国文化自身的历史观照与世界文化当代参照的必然选择。文化复兴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归 ,更不是复古主义 ,而是要重建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开放性 ,使“以仁为本”成为具有普遍价值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9.
从汶川大地震报道看我国与西方的媒体话语权争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媒体的话语权一直为西方媒体所主导.汶川大地震报道中,在国家实力的支持和主动传播意识的引领下,中国媒体在与西方媒体的话语权争夺中首次有效掌握了国际传播主动权,很好地"表述"了中国发生的情况,重新塑造了高效透明的国家形象.在改善中国国际形象和中国媒体的争夺话语权上,汶川大地震报道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民族主义话语与现当代的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起源于欧洲并具有强烈现代性(modernity)的民族主义(nationalism)话语(discourse),舶来中国并在近代以来的中国政治、思想和学术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厘清近代以来民族主义话语在中国的诸种表现形式,为在当前民族主义研究中处于失语状态的民族理论学科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