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楼梦》中“论琴”的描写精彩绝伦,堪称是一篇“琴学教程”。从小说的有关情节看,计有“论琴谱”、“论琴曲”、“论指法”、“论琴材”、“论抚琴”、“论琴声”等。描写的目的,是通过“论琴”表现黛玉的知识、修养、志趣、个性。写出黛玉的悲剧性格,同宝钗论画、妙玉论茶、论棋等具有同等审美价值.它是曹雪芹整体构思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新科技革命条件下,知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日益提高,在产品价值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有人认为,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创造价值,甚至提出用“知识价值论”取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本文认为,知识对价值创造有巨大作用,但不能成为价值创造的源泉和主体。知识不能创造价值,劳动创造价值。  相似文献   

3.
庄子承续了老子的“道论”视角及其理论的核心内容,探寻人生意义的终极根据.庄子将生命的终极价值根据定位在“道”的终极存在层面,突出了“道”作为一切价值和存在根源的至高地位.面对生死带来的人生困顿,庄子将现实的惨淡归因于“本真之性”的凋敝,并强调护养“本然人性”,避免世俗功利私欲价值和道德智巧对实现人生终极自由造成屏障.在“与道为一”这一终极价值理想引导下,获得对世俗经验世界有限性的终极超越.庄子在解答生死问题、建构生死观的过程中完善并展开了他的“道论”,并在“道论”的指导下反过来对生死问题做出最终的解答.在庄子的哲学中,生死观是与“道论”浑融互进、相辅相成的.在环绕“道论”而打开,面向终极“世界大全”(“道”)的生死观中,庄子寄寓了深厚的价值期盼.  相似文献   

4.
对非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能否创造价值问题的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由这一理论发韧,马克思突破了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局限性,构造、创立了崭新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但是,科学并不因自身“科学”而会免受攻击,也不因“科学”就会得到所有学者百分之百的认同。事实上,西方经济学者提出了五花八门的新的价值论,诸如“效用价值论”、“生产要素价值论”以及“供求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均衡价值论”、“有效需求论”、“创新价值论”等等;同时,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学者也对它的个别观点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5.
奈斯比特提出“必须创造一种知识价值理论来代替劳动价值理论”的观点,我国学术界对此进行了诸多讨论,其结果可概括为以下两类看法:一是倾向于批评这种代替论,强调要捍卫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价值论中已包含着对知识价值的肯定,两者并不矛盾;二是认为知识价值论更符...  相似文献   

6.
李淑梅 《兰州学刊》2002,(5):37-38,54
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及知识经济的兴起 ,知识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有人提出用“知识价值论”取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此 ,我们必须面对知识经济条件下的新情况 ,正确认识知识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科学地坚持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实践人本主义”的启发下,参考了弗朗索瓦.佩鲁的《新发展观》这一国际级的文献,提出了“文化价值决定经济基础论”和“人文精神决定社会发展之方向论”。  相似文献   

8.
赖金良先生在近年的价值论研究中提出了“人道价值论”的新见解。他把目前国内所流行的价值论体系概称为“效用价值论”,并认为它是以具有“重大缺陷”的主客体价值关系模式为前提的;坚持这一模式及其效用论观点,必然导致一系列理论问题。那么,主客体价值关系模式到底能否成立,“人道价值”是否越超了这一方法论模式,坚持这一模式及效用论观点,真的造成了理论上的各种混乱吗?以下,对这些问题作以辨析。一在方法论上要不要坚持主客体价值关系模式,其前提是价值范畴是不是反映了主客体之间的某种关系,价值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关于价…  相似文献   

9.
“劳动价值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的理论基础,“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的原理,则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赖以奠立之根本.我们应依据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劳动及其创造价值”的新特点,在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符合实际地拓展“创造价值的劳动”的科学内涵,以反对用所谓“全要素价值论”、“广义价值论”的观点,去改造甚至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这种根据历史性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切合实际地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进行深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成龙 《人文杂志》2004,(4):49-54
“变相资本主义论”是海外关于邓小平理论价值取向的一种判断 ,本文系统梳理了“变相资本主义论”的思想内涵 ,全面分析了邓小平理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 ,揭示了“变相资本主义论”错误的认识论根源  相似文献   

11.
张江 《社会科学战线》2023,(11):147-151+282
阐释论是精神科学的存在论与方法论。阐释论确证:阐释是精神科学的存在形态与生产方式;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一致性、整体性、互生性;知识论与价值论的相融相合。阐释论强调,在公共阐释空间,公共理性与个体理性相互作用,精神科学生产可信念为“真”,且最终为公共理性和实践检验的客观性知识;自然科学亦生产价值,与知识生产相契合,价值之真可确证。阐释论认为,人工智能时代,精神科学面临革命性飞跃,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深度融合,为当代知识与价值生产创造新范式,阐释论应对此做出有效回应,并为当代中国阐释学建构提供观念框架与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2.
陈越、林菲同志在《论技术贸易》一文中提出:技术知识是一种无形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这种特殊商品使用价值,“可以创造价值”,且可以创造出高于技术知识自身价值的价值。而(见《社会科学研究》1985年第1期。以下简称陈文)魏杰同志对后一种观点提出了不同意见,并运用劳动价值理论,分析说明只有劳动创造价值,技术知识不能创造价值。(见魏杰《技术知识也是价值的源泉吗?》一文,《社会科学研究》1985年第4期。以下简称魏文。)我同意这一看法。但是,魏文有一点同陈文的观点是一致的,即承认技术知识是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他说:不赞同技术知识创造价值,“不是认为研究技术知识的价值及使用价值这个问题不重要。恰恰相反,搞清楚技术知识的价值问题,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估计技术知识的价值,以便使技术知识作为商品能顺利地经过技术市场,尽快地进入生产领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我认为这一观点是不能成立的。技术知识本身不是商品,也无法成为商品。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现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存在着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没有正确区分“人民”、“人类”和“个人”这三种主体,突出的表现是用“人民”和“人类”否定“个人”.如何协调马克思“人民主体论”、“人类主体论”和“个人主体论”三者的关系?关键是明确各自的理论针对性或“理论分工”.三者之间既不能相互替代,也不能相互否定,它们都具有理论合法性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4.
艰苦奋斗虽然是我们的法宝,但长期以来,我们对这个法宝的认识却不甚深刻。因此,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和阐发艰苦奋斗的深刻意义与内在价值,从而形成系统的艰苦奋斗理论,显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试图建构的以艰苦奋斗的“概念论”、“属性论”、“规律论”为基本内容的“艰苦奋斗论”,作为一种尝试,或许能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一、艰苦奋斗的“概念论”艰苦奋斗的“概念论”是“艰苦奋斗论”的基础。艰苦奋斗是艰苦与奋斗的有机统一。(一)“艰苦”的意义及属性  相似文献   

15.
许渊冲提出的译诗“三美论”被广泛地认为是指导诗歌翻译的较佳原则,而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也对诗歌翻译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许渊冲的“三美论”实际上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理论本质上是相通的,也就是说,诗歌翻译要达到“三美”,需力求原诗与译诗在意、音、形三方面的审美效应对等.由此,本文试将“三美论”和“功能对等”理论相结合,衍生出“三美对等”这一视角,并以许渊冲的一些经典古诗英译作品为例,阐释这一视角在古诗英译实践中所体现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6.
科学理解论的源流、框架与导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学理解论”在当代西方哲学中遭到了各种责难,如“虚妄的知识基础论”、“专断的逻辑中心论”、“狭隘的科学理性论”等等.毫无疑问,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意识理论,科学理解论难免带有种种局限,它受到后来哲学批判是不足为怪的.然而,在人类历史中曾经发挥重要作用的科学理解论确有当代西方哲学所指的那些错误吗?科学理解论的地位、意义与缺陷究竟何在?我们不应简单接受当代西方哲学关于科学理解论的现成结论,而应对科学理解论的理论源流、理论框架和理论导向认真考察之后再作出我们的判定.  相似文献   

17.
本书是作者1989年出版的《价值哲学》一书的补充、发展和完善,它标志着作者对价值哲学思考的深入,也反映了近年国内价值哲学研究的新水准。全书以价值本质问题为重心,由“价值的存在与本质”、“价值活动”、“价值意识与价值观念”、“价值与文化”四编十五章构成。依逻辑进程,本书实际上阐述了价值本体论、价值活动论、价值观念论和价值文化论。本书名曰“新探”,纵览全书,的确是敢于发他人所未发、探前人所未探,新见迭出。这个“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学科名称及学科定位的新见解。学科名称的规范与统一,并非无关宏旨。笔者就屡次碰到这样的事:图书馆有时会将有关价值论的书编到经济学类或伦理学类去,有的编辑部则常将此类  相似文献   

18.
日本的和歌论、连歌论、俳谐论、能乐论、物语论等各体文学论的相关文献,可以统称之为“文论”.日本古代文论经历了对中国文论的引进、套用再到活用的过程,形成了“物哀”、“幽玄”、“寂”等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概念范畴,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理论见解.日本古代文论基本上是纯文学论,对文学的抽象本质问题、本源问题、社会价值与功能问题等缺乏关心和探讨.在著述方式上,具有私人性、非社会性、家传化的特点,文体上具有散文化、随笔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关于价值范畴的本质与概念,学术界先后提出过不下几十种现点。1999年这一讨论仍未间断。 杨曾宪在《社会科学辑刊》第4期撰文《论价值的多重本质》,试图转变研究方法和路径,用“系统中心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取代“实物中心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提出价值同时具有“发生论”、“存在论”、“认识论”、“价值论”等多重本质,据此得出价值的概念表述:价值是事物(包含观念形态存在的精神客体)结构、功能、属性在人类社会文化经济系统中所具有的或所获得的、体现人类生命本质或有利于人类与个体生命存在与发展的功能、属性的总和…  相似文献   

20.
“文”“质”之争是先秦以至两汉时期思想家们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提出文质彬彬的价值原则,主张外在的仪节与仁义的品质协调相配、先天的生理素质与后天的礼乐教化和谐相济,但其无法割舍对“礼文”的价值追求,这使儒家的文质论在现实中表现出文在质先、文繁难究的弊病,也招致了儒家以外诸子的攻讦.他们或批评儒家质论的偏颇,指出其以道德本性代替自然本性,或批评儒家“礼文”的价值立场所带来的奢靡之弊.作为回应,汉代儒者将“文”“质”发展成为两套礼乐制度,并与“三统说”相关联,形成一套“文质再而复”的社会历史观,以“文质相救”的动态平衡取代“文质彬彬”的静态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