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9 毫秒
1.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的保障问题是多年来的热点。基于"理念—制度"两个层面的解决思路,应当确立平等受教育权是一项基本人权、作为纳税人应当享有平等受教育权、作为弱势群体应当得到倾斜性保护的理念。在制度层面,"依居住地入学"的改革需要配套制度,应改革义务教育行政管理制度和财政制度,并完善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2.
通过诉讼途径对大学生受教育权进行救济,在不同程度存在法律依据不足、救济成本过高、司法语境不符、有"干涉"学术自由和大学办学自主权之嫌等问题。基于ADR救济原理,提出了"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是适合当前大学生受教育权救济的观点。并针对校内申诉和校外行政复议这两种主要ADR救济方式存在的问题,分别通过明确校内申诉委员会的性质、权限、人员组成和受案范围,明确校外行政复议的法律依据、管辖权和受案范围,对完善ADR救济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受教育权是现代宪法所确认的一项最重要的公民基本权利之一,有关受教育权的保障和救济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一系列教育诉讼案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受教育权的法律救济制度是教育法律纠纷解决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因文化传统、法律制度与技术以及教育体制的差异,其受教育权的法律救济制度也不尽相同.通过比较分析两大法系受教育权法律救济相关制度的设计、实践差异,借鉴域外先进的法律技术经验,可以对我国的制度优化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高校凭借《教育法》第28条和《高等教育法》第11条的授权依法取得自主办学权,其外在表现就是对学生和教师行使管理权和处分权,如此一来,就形成了高校教育权与学生受教育权之间的博弈。自治权的不断扩大,必然带来公民权利的缩水,从近几年不断上升的高校侵权案件中就能窥视一二。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基于宪法所得,对其权利的保障也应从宪法入手。通过宪法保留实现对权力的制约,同时从违宪审查和内部申诉着手完善对权利的救济。  相似文献   

5.
受教育权及其司法救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教育权是我国宪法和人权法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受教育权问题也是各国国内和国际社会一直存在分歧和争论的问题。就受教育权的理论方面,文章从受教育权的性质、体系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和论证。对如何保障受教育权,文章首先界定了权利保障的概念,将权利保障分为事前保障和救济保障两种,并着重从救济保障的角度阐述,在分析我国受教育权司法救济实践的基础上,对完善受教育权的救济制度做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是人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和实现的社会.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虽然我国已初步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法律体系, 但对受教育权的法律保护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 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受教育权的法律保护: 完善教育立法;厉行教育执法;强化教育行政救济手段等, 确保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7.
对高校学生权利能否适用行政救济,尤其是能否给予行政诉讼救济,理论界和司法界颇有争议。现实状况亦不乐观。给予高校学生权利行政救济,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构建高校学生权利行政救济的法治化框架,需要进一步完善学生申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制度。  相似文献   

8.
受教育权的司法救济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教育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有权利就必须有救济,然而目前我国的受教育权司法救济渠道并不畅通,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发现我国的宪法诉讼、行政诉讼、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在保护受教育权方面存在的制度缺陷,并找到完善四种司法救济方式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论公民受教育权及其法律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教育权作为一项宪法权利,其产生与发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受教育权既具有自由权属性,排除国家权力之介入,要求尊重受教育者之受教育自由.同时亦具有社会权属性,要求国家积极作为,建立教育制度,完善教育法规,为受教育者提供教育条件。公民受教育权之内容主要包括公民接受义务教育权,获得公正评价权,取得学籍、学位权,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权,择优录取权,获得平等考试权等。受教育权得到法律保障,必须完善教育法律体系,提高公民守法意识,加强受教育权被侵害之司法救济。  相似文献   

10.
受教育权是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之一,对其实现而言,国家负有积极的义务。对公民受教育权的多元化法律规制显示,我国公民受教育权的诉讼救济存在真空地带。从对权利进行救济的角度来看,我国有必要启动宪法诉讼机制,从而建立健全公民受教育权诉讼救济体系。  相似文献   

11.
高校对学生受教育权的侵害主要表现在静态的校纪校规和动态的学生管理中,而有关教育权利的纠纷难以得到有效的法律救济;其主要原因在于对高校与学生的关系上受到特别权力关系理论的支配、现行法律、法规在对受教育权的保护方面缺乏可诉性以及大学生自身维权意识的缺乏。  相似文献   

12.
高校学生申诉制度是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救济制度。针对我国高校现行申诉制度的一些不足之处,从申诉委员会的组成、委员会的权利、学生违纪处理及申诉的一般程序、受理学生申诉的范围等几个方面,以北京邮电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为例,对比研究了中美高校的学生申诉制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高校学生申诉制度的建议:①淡化申诉委员会的行政色彩;②适当扩大申诉委员会的权利;③在处分结论得出前要充分发挥听证会的作用;④严格执行回避制度;⑤进一步扩大受理学生申诉的范围,确保学生的各种合法权益都能得到保护。  相似文献   

13.
试论高校处分权及其司法监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处分权是中国《高等教育法》规定的大学自治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司法实践中高校处分权的法律监督虚设,高校处分权纠纷进入诉讼的案例急剧增多而学生受教育权被侵犯却难以得到法律救济。从对高校处分权司法审查的正当性和司法监督的可诉性的分析中得出,学校对违纪学生实施开除、取消学籍、勒令退学等处分行为,对保障公民受教育权利构成重大影响,应构成司法审查的对象。完善高校处分权制度,必须建立健全司法监督体制。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屡起的大学生与母校“对簿公堂”讼案逐步引发了社会各界对高校学生权益问题的强势关注。对于因为个人的违纪行为受到高校处分甚而影响自身受教育权的大学生,其受教育权是否应该得到应有保障?可以如何有效保障?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关键,一则应当对“受教育权的侵犯及相应保障”作出明确的意义界定,二则必须重视在高校教育、管理领域中有所作为,完善救济。  相似文献   

15.
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首次对学生的权利和权利救济制度作了明确规定。高校学生申诉制度是其中着重强调的一种学生权利救济制度,既能全面保护学生的权利又能保障高校能够依法行使职权,既能实现高校法治又能维持高校自治,有利于及时化解矛盾与纠纷,减轻学校的应诉压力,促进学校管理规范化、法制化。如果说司法是解决社会纠纷的最后一道防线,那么高校学生申诉制度则是维系学校稳定的最后一道安全阀。  相似文献   

16.
高校学生校内申诉制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学生校内申诉制度既是大学生权利之救济手段,也是高校自治之自律手段.从高校学生校内申诉制度的这一制度属性角度考察,该制度在申诉组织、申诉范围和申诉程序等方面存在诸多缺陷.为实现大学生权利与高校自治的双重保障,应当从建构更具独立性的申诉组织、确定更宽泛的申诉范围、设置更科学的申诉程序等方面完善高校学生校内申诉制度.  相似文献   

17.
传统理论认为在高等学校行政法律关系中学生是高等学校的内部行政相对人,高等学校对学生的纪律处分是内部行政行为;教育法规定学生不服学校纪律处分的救济途径是申诉,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没有将纪律处分行为纳入受案范围;法院在学生不服学校纪律处分而提起诉讼的问题上也做法不一,存在矛盾.事实上,高等学校学生应当是高等学校作为法律、法规授权组织的外部行政相对人,高等学校对学生的行政处分实质应是行政处罚,因此,需要对现行法律、规章规定的学生救济制度作出调整,取消内部申诉制度,明确赋予学生对高等学校行使法律、法规所授行政职权之行为有提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权利.  相似文献   

18.
我国已经建立了以宪法为核心,包括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在内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由于法律文本从未考虑实施这些法律的手段,特别是诉讼途径和机制,使司法对职业教育法律的适用性不强,最终造成职业教育法律体系的可诉性低下。对此,应该在法律、法规中明确告知公民有权提起诉讼的条款;增加行政权的行使者承担法律责任的方式。经由申诉或者司法程序,可以有效地实现对受教育权、受职业教育权权利的救济,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职业教育法律的可诉性按其发展的程度可以分为两类:可申诉性和可司法性。  相似文献   

19.
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结合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校在依法行使有关学生受教育权的获得或丧失的权力时,应适用“法律保留”原则,并有必要引入司法审查制度;高校应对现有的校规进行修订,并设立内部权利救济机制,以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还应进一步完善学生诉权保障、民主管理与学生自治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确认了学生申诉这一校内权利救济制度。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是这一制度建立的基础。学生申诉制度的建立同时也对高等学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