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1 毫秒
1.
"浪荡子"是一个极具波德莱尔气质的美学概念.继<恶之花>之后,波德莱尔在其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中,更为"自由、细腻、辛辣"地阐释了"浪荡子"这个美学形象.本文通过<巴黎的忧郁>,具体分析波德莱尔笔下的"浪荡子"形象,揭示其美学特征和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2.
波德莱尔美学思想的研究者一般都认为,在《现代生活的画家》中,波德莱尔主要是以介绍与自己同时代的法国画家贡斯当丹.居伊为契机,展开自己关于审美现代性的论述的。但是,从服装史的角度看,在《现代生活的画家》中,波德莱尔是以一个艺术评论家、美学理论家最敏锐的视角,主要以服装、尤其以不断变化的服装即时装作为观察和研究对象,论述他的审美现代性思想的,从而开创了美学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认识上的转变,即从一种由来已久的永恒性美学转变到一种瞬时性与内在性的美学,其核心价值是变化和新奇。时装是波德莱尔论述审美现代性思想的主要参照和象征。  相似文献   

3.
波德莱尔与傅立叶之关系问题,国内几乎无人论及。傅立叶宇宙论是波德莱尔"应和"论的哲学、美学来源之一。准确地说,波德莱尔的"应和"所对应的就是傅立叶的"情欲引力"和"普遍类比原则"(相似性)。由于傅立叶宇宙论是其历史学和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所以也被马克思恩格斯所关注和吸收。  相似文献   

4.
从虚无主义看雪莱对现代主义的渗透梁为祥人们一般认为,现代主义是从法国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开始的;而波德莱尔从美国诗人埃德加·爱伦·坡那里学得的东西渗透了他的诗作和思想。所以,爱伦·坡是一位极富现代主义特征的诗人。于是,他e然没有成为现代主义攻讦的靶子。...  相似文献   

5.
文章重点探讨波德莱尔应和论与霍夫曼的关系。认为,如果英国批评家查德威克“两个对应面”之说有道理而且可以被分离,波德莱尔应和论的“水平对应面”就受过霍夫曼的启发。由此延伸,解剖了霍夫曼的创作特点及通感说在其作品中的表现,也考察了波德莱尔接受霍夫曼通感说以及其他相关理论的时间和过程,并提到霍夫曼对爱伦.坡的影响兼及对波德莱尔的作用,还探讨了通感说的哲学和艺术心理学渊源。  相似文献   

6.
波德莱尔的美学思想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审美现代性的开创者,他对西方现代美学的历史进程起到了极大的影响作用。他认为,美的事物必然具有两重性,即绝对美和特殊美。在这两种美中,他显然更倾向于后者。重视特殊美其实就是近代美学精神的体现。他还认为,自然实际上充满了道德的邪恶性,是一切罪恶的渊薮。由此他非常重视艺术美的内涵和价值。他不仅把美建立在了对丑与恶事物的肯定上,而且对死亡的事物与主题充满迷恋。正是对于颓败、丑陋甚至死亡事物的迷醉,波德莱尔的美学才被我们称为审丑美学和死亡美学。其死亡美学思想在一定意义上更具有普遍的人类经验意义与形上色彩。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象征派来说,波德莱尔的影响是全面的、深刻的,从美学观念到思维方法到表现技法,无不带有这种影响的印记.作为中国最早的现代主义诗歌流派,在引进波德莱尔诗艺时表现出的某种程度的稚嫩,是不可避免的;但在引进时表现出的勇气和再创造精神却是难能可贵的,值得我们珍视的.  相似文献   

8.
波德莱尔美学现代性思想的核心是突破美的恒定模式,肯定美的当下性、瞬时性、多变性,而他对永恒美的突破又集中体现为对宗教的背离。其诗集《恶之花》正是这种背离的感性呈现,借助由天堂到地狱的反宗教结构,将属于审美范畴的"永恒/瞬间"、"古典/现代"、"理性/非理性"等问题具体化为"上帝/撒旦"、"灵魂/肉体"、"崇高/罪恶"等二元结构,表达了波德莱尔美学现代性思想的内涵及他对永恒美的突破。  相似文献   

9.
爱伦·坡的美学思想以神圣美为核心,这种神圣美超越了现实。抑郁与荒诞是爱伦·坡作品中的最主要的美学风格,抑郁体现在诗歌作品中,而荒诞基本体现在小说与随笔中。然而,爱伦·坡的美学思想比较深邃,其作品中并不只有这两种美学风格。本文先分析爱伦·坡美学思想的内涵,接着研究爱伦·坡美学思想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最后提出爱伦·坡美学思想对我国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波德莱尔一生未留下系统的理论著作,他的批评文章分别收入两个集子,文学批评方面的文章收在《浪漫派的艺术》中,而艺术批评方面的文章则被收入《美学珍玩》一书。他的唯美主义文艺观主要体现在《埃德加·爱伦·坡的生平及其作品》(1856)等文章中,可概括为如下几点:第一,诗除了自身外并无其他目的。波德莱尔宣称:“除了纯粹为写诗的快乐而写的诗之外,没有任何诗是伟大、高贵、真正无愧于诗这个名称的。”[1]他还打破了西方文学史中真善美统一的论断,并这样强调三者的区别:真是科学的基础和目的,善是道德追求的基础和目的,美才是诗所追求的基…  相似文献   

11.
埃德加·爱伦·坡作为美国哥特式文学的开拓者与大师,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代表作家之一,娴熟地将怪诞、神秘及恐怖元素运用到作品中,以其独具魅力的文笔,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光怪陆离的风格在文学史上占据着不朽的地位。不仅开辟了心理小说、侦探小说与科幻小说的先河,而且他的唯美主义倾向还促进了法国唯美主义运动的发展。18世纪末兴起的哥特式写作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但其也在传统写作基础上进行了不可忽视的自我创新。本文就爱伦·坡的哥特式作品中对美的营造方面进行了分析,旨在探讨其唯美哥特式风格。  相似文献   

12.
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以其恐怖小说闻名于世,并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探究其创作的时代背景及其作品显著的风格手法和思想主题,爱伦·坡恐怖小说的创作动机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他的恐怖小说创作受到了欧美哥特文学传统的影响,二是受到了其自身创作理念的支配,而最为重要的,爱伦.坡是以恐怖小说这一文学形式来彰显人性的危机。  相似文献   

13.
郭沫若早期文艺观,是在接受西方众多美学思想熏陶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中也包含唯美主义理论。其唯美主义思想的形成,受到波德莱尔、裴特及王尔德等作家的影响。他早期在文艺理论上奉行为"艺术而艺术"的无功利主义,小说、诗歌、戏剧等创作都不乏较为典型的唯美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4.
《洛丽塔》是一部唯美主义作品,作者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通过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为读者构建了一个美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死亡与美丽和爱情如影随形,力求达到唯美的最高艺术境界。小说的审美之旅暗含两条平行的主线:与诗人爱伦坡的作品和其创作观点的遥相辉映,以及模拟自然界蝴蝶的变形过程和捕捉蝴蝶的乐趣。不论是诗行中动人的爱情,还是飞舞于空中绚烂的蝴蝶,最后都需要通过死亡使它们的美得以永恒。  相似文献   

15.
李泽厚美学思想的内在张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索当代美学家李泽厚一生的美学思想的发展轨迹,对李泽厚不同时期的关学著作做一番鸟瞰式的考察,分析其关学观中感性与理性、偶然与必然、个体与群体这些美学概念之间存在的不可调和的张力结构。分析认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李泽厚因其“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学观被称为“客观社会派”的代表人物;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他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制造一使用工具”的“工具本体论”思想;20世纪90年代的李泽厚更加重视人的“主体性”,提出了“情本体”的关学观。分析结果表明,李泽厚前、中、后三期的美学观有其内在的逻辑规律:从机械主义走向神秘主义,从群体抽象的人到个体具体的人,从深层历史学到深层心理学,后期的李泽厚力图摆脱早、中期对理性的过分的崇拜、对必然性的依赖,转向倡导个体的感性自由、张扬人的个性色彩。  相似文献   

16.
“闲逛者”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美学家本雅明在对19世纪法国抒情诗人波德莱尔的研究中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且影响深远的概念,特指那些因为现代性城市的兴起,而可以游荡在城市各个角落,观察、体验都市生活的人。文学和文化研究者经常使用本雅明的闲逛者意象来探讨城市经验、城市空间与审美现代性等问题。闲逛者意象为人们阅读和分析城市文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视野。在后现代性消费社会的语境下,本雅明的闲逛者意象与消费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关联性,特别在与现代生活之间的视觉联系、视觉消费、日常生活审美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爱伦·坡的代表作《厄舍屋的倒塌》为例 ,着重探讨了作家所使用的效果统一技巧。并讨论了坡如何使用激起读者情感的叙述技巧 ,将作者的感受传达给读者 ,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  相似文献   

18.
《押沙龙,押沙龙!》—直被视为威廉·福克纳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在这部史诗般的作品中,福克纳充分展示了他的精湛技巧和艺术天赋。文章以俄国文学批评家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为基础,分析该部小说所体现的三大复调特征:主人公自我意识的独立性、对话性和未终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