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在亚太地区新区域主义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合作是符合中国国家利益的。本文以传统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和新区域主义的非传统收益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中国参与APEC合作的经济收益和非经济收益。除了能够获得贸易收益、投资收益、规模经济收益、经济增长收益等传统静态和动态经济收益之外,我国在非经济领域的收益几乎囊括所有非传统收益理论提出的内容,如政治收益、谈判筹码作用、信息传递收益、保险收益、机制协调作用等。这些收益是中国参与APEC合作的潜在收益,它们的获得直接受制于APEC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约翰·奥尔森是新制度主义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在政府间主义和新功能主义就“什么是欧洲一体化的动力”问题长期争论不休之时,奥尔森从其一贯的制度思维出发,为该问题提供了一个折中的答案。从一致性/差异性均衡、欧洲统一的演进和政治秩序的转化等三个角度,对奥尔森近年来所做的研究进行梳理,说明制度在词和一致与差异、实现政治秩序转化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3.
陶希东 《创新》2019,13(1):1-9
自19世纪20年代以来,如何有效治理大都市区的政府碎片化问题,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此过程中,传统区域主义和新区域主义是两种重要的治理思潮,并在政府跨界治理决策和政府体制改革创新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文章探讨了传统区域主义思想的内涵,新区域主义的起因、主要特征及其治理实践响应、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认为尽管新区域主义受到一定的青睐,其发展前途仍有待进一步观察。中国在具体的治理模式选择中,既要充分吸收借鉴西方大都市区治理理论的精髓,又要注重西方理论的中国化改造,构建多样多层跨界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4.
陶希东 《创新》2021,15(1):47-55
推动都市圈建设是当今中国城市化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战略.欧盟作为一个跨国政治经济联盟,也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典范,其成功的跨国治理体制机制促使商品、资金、服务、技术、人才等实现了跨国自由流动与重组.全面分析和借鉴欧盟跨国治理的成功经验,无疑对完善长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跨省都市圈的治理体系和促进经济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可从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促进大都市圈发展的法律法规,建立大都市圈双层治理结构,研发和开发大都市圈多元化机制政策工具等方面来构筑跨界治理体系,进而实现经济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金新 《太平洋学报》2013,21(6):46-55
在东盟一体化进程中,主导性认同归属的转换以及基于此的效忠转移,并非像新功能主义所设想的那样可以轻易实现。地区认同与民族认同之间的内在矛盾和冲突,使新功能主义所预期的效忠转移陷入理论上的困境。东盟一体化既建构了地区认同,又建构了东盟各国内部的民族认同,某种程度上强化了两种认同之间的矛盾。随着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东南亚地区结构会不断演进,民族国家的政治权威也会逐渐开始转移,使认同之间的冲突逐渐弱化,进而使效忠转移在东盟未来的一体化进程中最终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6.
州际协议:美国的区域协作管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州际协议是美国联邦宪法所期望和促进的一种最重要的州际合作机制和跨州区域治理机制。它是美国联邦主义背景下各州依据宪治原则构建的一种自主治理跨州区域公共事务的重要机制。,通过这种机制可以组织起各州之间的制度性区域公共管理行动,构建跨州区域协作共同体,以此推动跨州区域公共事务走向协作性、一体化治理,其目的主要是保证各州的生存和发展。美国联邦宪法“协议”条款和州际协议的成功实践为我国宪法相关内容的出台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借鉴,美国的州际协议为我国省际协议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欧洲一体化整合协调经验及其启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欧洲一体化在冲破国界阻隔,消除历史恩怨,促进国家间经济融合和政治互信,实现超国家的区域经济、政治和社会的整合协调等方面开拓创新,走出一条具有普适性效应的区域一体化道路。本文就如何整合协调区域国际关系,着重从理念思路、战略策略、行为准则、方法步骤等几方面总结和提炼出欧洲一体化10条基本经验,这些理念和实践价值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参考借鉴作用。东亚合作和一体化可以借鉴欧洲一体化的基本经验,但决不能简单机械地搬用。中日关系和东亚合作问题如果过分或笼统地把当年法德和解作比喻是否贴切也值得商榷,因为时机、条件、周边环境都有很大差异,至少近期难见其成,不可期望太高,操之过急。  相似文献   

8.
新区域主义视野下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域治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陆金梅 《创新》2011,5(3):77-80
1990年代,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新区域主义"应运而生,它作为一种指导思想,推动着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安全等多方面的合作。通过认识"新区域主义"与"区域治理"的兴起与发展,阐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新区域主义视野下的区域治理模式,呈现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行经济发展建设、区域安全协作、区域治理制度建设,和谐社会关系的同构模式。  相似文献   

9.
范丛 《社科纵横》2013,(1):205-206
功能主义是社会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流派,在20世纪中叶曾一度成为社会学的主导性理论观点,但试图用功能主义解释所有的社会问题是不现实的,由此各种针对功能主义弊端的理论流派逐渐兴起,新功能主义成为集大成者,综合了各种理论弥补功能主义的不足,以期进行新的理论综合。本文具体从方法论基础和社会行动这两个点阐述了新功能主义对传统功能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从福利多元主义到福利治理:福利改革的路径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第三部门在社会福利领域中的作用之讨论由来已久。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第三部门在社会福利领域的规模化和专业化,福利治理才开始被普遍采纳为西方福利国家改革的新思路。这形成了对既有政府范式的解构,并促动了福利领域向治理范式的转型。本文从福利多元主义、替代理论和互补理论出发,探讨了第三部门在福利治理中的理论基础及其实现路径,阐明了福利治理视野下的福利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区域发展与区域政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区域问题在中国这样的大国十分突出,对区域问题的政治学研究还有很多空白点。区域发展差距过大会威胁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统一。经济全球化加大了我国国内地区发展的差距,国际环境中也存在分裂势力。区域政治主要研究国内地缘政治、民族地区的政治整合策略、地区政治发展与国家政治发展的关系、行政区与经济区的关系、中央政策与地区差异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critically examines the ways in which social policy is said to be affected by globalization. The prevailing approach has been framed in terms of the impact of "external" economic forces on national welfare states. Globalization is said to undermine th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onditions on which welfare states were built, erode national policy autonomy and force the marketization and residualization of welfare states. These predictions are found wanting on the grounds that they share many of the assumptions, and therefore also the faults, of "strong" globalization theory. A more nuanced account of the way in which social politics and social policy are affected by globalization is needed and a global governance perspective is outlined. This, it is argued, better captures the political and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in which social policy is formulated and implemented. It also recognizes the importance of "local" factors and their interaction with global ones in shaping political responses, including social policy, to globalization. The discussion highlights the enduring power of "local" forces—those which are at the level of and internal to states—and of politics and ideology in shaping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and ultimately its implications for welfare states and social policies.  相似文献   

13.
论政治法与法政治学——从政治与法律关系的契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与法律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法律的实在化、世俗化是法律政治化的进程。政治不仅以立法过程产生法律,而且是法律的权力基础,并在法律适用中发挥影响。政治的法治化是政治领域建立秩序并有效约束权力的关键,但是政治中也保留不受法律规制的领地。政治的法治化形成政治法这一部门法。交叉研究是西方法学与政治学的研究传统,批判法学是法学、政治学研究结合的典型代表;近年来,我国学者也提出法政治学范式。本文通过廓清政治与法律的关系,冀图明确法政治学的学科性质、研究范围及研究方法和工具。  相似文献   

14.
试构"文学政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活动与政治活动之间存在着由历史构成的关联,文学和政治的关系,其实也就是文学和政治文化的关系,所以,从文学理论与政治学相交叉的角度来看,应当建构文学政治学,从而充分地解释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文学表现政治是文学对政治的想象,文学政治学就是研究文学想象政治的一门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15.
顺应政党政治法治化的历史发展潮流,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转变了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基本的治国方略和目标.推进依法治国进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要以党的领导为核心,依靠党的坚强、正确的领导,这是由中国人民革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政治优势以及我国实现法治的基本的前提、方式和任务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is posing a variety of challenges to national identity. In order to meet these challenges, it is important to offer theoretical scientific interpretations of them. A scrutiny of national identity as a concept reveals that national identity is actually a “four in one” combination of institutional identity, interest identity, cultural identity and non-national community identity, with formative mechanisms characterized the unity of the primordial state and the constructive, expressive forms characterized by the unity of consciousness and action, content characterized by the unity of politics and culture, and maintenance mechanisms characterized by the unity of emotion and self-interest. In the global age, national identity crisis usually arises in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levels. The root cause for national identity crisis lies in the ineffectiveness of nation states’ self-governanc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global age, we need to: (1) promote reform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explore democratic models of governance, and create the institutional preconditions for national identity; (2)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ensure fairness and justice, and guarantee interests in national identity; (3) develop national culture, strengthen value integration and enrich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national identity; and (4) recognize different levels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community integration in national identity.  相似文献   

17.
在西方学术话语主导中国政治学研究的背景下,基于中国政治自身的历史和现实逻辑,用本土化的概念、理论来重新解释和分析中国政治是可行的。本文以费孝通的"双轨政治"为例对其涵义进行新的界定,认为"双轨政治"主要包含精英政治和社会民主两方面的内容。用它对当代中国政治形态进行尝试性的解释是成立的,尽管"双轨政治"在具有解释优势的同时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但对类似的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概念和理论进行挖掘和开发,有利于中国政治学研究的本土化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18.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and the Kyoto Protocol, international carbon politics inevitably presents itself as the logic or essence of “ecological imperialism,” reflecting a few Western countries’ expans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ir historically formed international hierarchical superiority or exclusive hegemony on the basis of their domestic capitalist economies and politics. This is an intrinsic obstacle to creating a more equitable, democratic and effective global climate or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system. Criticism of international carbon politics and its “ecological imperialism,” based on traditional “green-left” theories from Marxist philosophy and political economy,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seeking an alternative way to cope with global climate change effectively. As a responsible developing country, China’s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is not only an internal requirement for the promotion of its ow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ut also reflects its responsibility to create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This rationale for our time determines that it is necessary for China to become a world leader in coping with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through a leadership which lies in making a contribution rather than fighting for hegemony.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对国家认同产生了诸多的挑战。要应对这一挑战,需要我们从理论的层面加以科学阐释。考察国家认同的概念可以看到,国家认同实质上是包含制度、利益、文化、非国家共同体认同的“四位一体”,其基本特征包含生成机制的原生性和构建性、表现形式的意识性和行动性、内容体系的政治性和行动性、维持机制的情感性和利益性,以及发展状态的稳定性和发展性。全球化时代国家认同危机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层面,民族国家认同危机产生的根源是国家治理的失效。要在全球化背景下推动国家认同的构建,着力点在于: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探索治理民主模式,构建国家认同的制度性前提;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公平正义,构建国家认同的利益性保障;发展民族文化,加强价值整合,丰富国家认同的文化内涵;正视不同层次共同体的发展,促进国家认同的共同体整合。  相似文献   

20.
李英飞 《社会》2022,42(1):157-179
通过考察涂尔干的一般社会学及其论题的形成过程,可以发现涂尔干建立的从特殊科学到一般科学的社会科学体系与他力图扩展的政治学古典分析框架直接相关,他的一般社会学则扮演了传统政治学的角色。沿着涂尔干最初的论题,可以进一步探讨其理论与社会主义、个人主义和孟德斯鸠政治学说之间的关联,并搭建一个用以理解其政治学说的框架。涂尔干将政治范畴从纯粹的政府理论扩展至社会总体,目的是将后者作为现代政治的首要问题。唯有在此框架下,他的政治理论才能得到恰当的理解。最后,涂尔干并未否定政治的首要位置和政治家的地位,他主张的带有文明论和整体论色彩的政治理论作为政治社会学遗产的价值远未得到充分揭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