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英雄杀嫂"故事多借助英雄在"酒与色"、"江湖与家庭"、"兄弟与妇人"等多元选项中做出既合乎江湖规则又合乎伦理道德的选择,以确立英雄在江湖中的地位,为此,作品往往以丑化妇人,杀死妇人作为叙事策略.金庸在借用这一故事类型的同时,也必然地沿袭了故事所传达的主题,这是作者无法自主的.金庸对这一传统母题的创造性改造主要表现在叙事时空的安排上.  相似文献   

2.
英雄杀嫂的主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人物塑造和情节设置的合理化角度对“英雄杀嫂”这一故事类型进行主题分析 ,元明侠义故事多借助英雄在“酒与色”、“江湖与家庭”、“兄弟与妇人”等多元选项中作出既合乎江湖规则又合乎伦理道德的选择 ,以确立英雄在江湖中的地位。这类侠义文学为达到此目的 ,不惜以丑化女性和婚姻作为牺牲 ,并把杀死妇人当作江湖结义的一种仪式来渲染。此外 ,早期血腥的“杀家”故事演变为元明“杀嫂”故事 ,也有其必要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英雄"观念有着产生、演变和形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对于英雄有不同的分类。《汉书》作为文学史上以记人为主的纪传体史传散文著作之一,记述了"帝王英雄"、"人臣英雄"、"游侠英雄"等英雄人物,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叙事特征。这些英雄叙事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
考察金庸武侠小说的魅力,必须重视研究读者的接受心理.对英雄传奇的叙写,是金庸武侠小说,也是所有武侠小说的重要特点,但金庸武侠小说对英雄传奇的叙写相对于其他武侠小说又有其独异之处,其对有人气的英雄群体的塑造,可以使读者在鉴赏中幻化为小说中的英雄人物进行英雄历险,获得灵魂的安慰与欲望的替代性满足.这是其征服读者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在关羽故事的传承变异过程中,秉烛达旦和关斩貂蝉为不见于元明文人叙事文本,而屡见于民间叙事文本的两个故事。通过对这两个故事的分析可知,民间叙事叙写的目的是为突出关羽坐怀不乱、不好女色的形象,其背后体现了民间叙事英雄不好色的民间观念和感性精神,同时也反观了文人叙事的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6.
民间视阈下《红高粱》英雄叙事的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民间视阈下的《红高粱》的英雄叙事,被作为"站在民间立场上讲述的一个抗日故事",其本意是要藉此实现对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的消解,但这样的消解,却使"民间立场"从边缘走向了中心,取得了权力话语的地位,成为叙事者话语霸权的表征。这就使得真正的英雄及其"生命激情"处于缺席的尴尬地位。由此,"建立在民间崇尚生命力与自由状态的价值取向"值得质疑。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英雄诞生故事中的模式化、传奇化叙述,呈现出鲜明的民间风格。岳飞出身、出生故事实证了在中国古代英雄传奇诞生故事中,存在着史诗化的“奇生”母题。受“奇生”母题影响,在表层叙述体制上,呈现模式化的民间叙事特征;从深层文化背景上,体现出民俗信仰、民众观念等复杂文化因素的影响。英雄诞生故事,从叙事方式、文化背景两个方面,体现了民间传统对叙事文本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巴金五十年代的英雄叙事,通过如对祖国、和平、人民等中心话语的认同,使其和主流意识形态获得了同构性.这是巴金的英雄叙事之所以受到主流意识形态认可和推崇的内在缘由.但在其同构的背后,他们赋予这些话语的意义却截然不同.巴金以其无政府主义中的某些理念,整合了主流意识形态,并置换为自我意义上的话语,这又使巴金的英雄叙事具有了异质性.巴金的英雄叙事的"异质同构",使其英雄叙事获得了独立的美学品格,这表现为无政府主义文化视阈下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蕴涵着对于战争中的个体命运的关注.这一文学精神无疑是对五四文学精神的承接.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五十年代后期到六十年代初期,巴金的这一文化立场逐步为主流意识形态所取代,并最终在全民失却理性的狂热思潮下,放逐了自我既有的异质性,与主流意识形态趋于"同质同构".巴金的英雄叙事既有的鲜明个性也失落殆尽.  相似文献   

9.
当代文学(1949年-1976年)的英雄叙事,是以表现国家意志的主流意识形态的英雄叙事为主的,民间英雄叙事因素经过不断地被改造、净化后,作为一种潜在的叙事因素被整合进主流意识形态的英雄叙事中,在比较边缘的题材里较好地发挥了软化和稀释政治宣传的作用。民间英雄叙事以隐含于主流意识形态英雄叙事中的存在方式,完成了其潜在建构。  相似文献   

10.
英雄理念是鲁迅复杂思想体系中的重要部分。鲁迅从倡导个性主义的需要崇尚英雄。呼唤"精神界之战士"是其英雄理念的重要内容。鲁迅区分了建设性英雄和破坏性英雄。英雄和民众之间的关系也是他英雄理念的重要方面。在鲁迅英雄理念和他的启蒙实践之间有着深刻的联系。鲁迅历史小说中的英雄叙事是其英雄理念的形象化显现。  相似文献   

11.
集生 《山西老年》2013,(9):21-21
"风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晴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作和声……"电影《英雄儿女》中这首风靡全国的歌曲《英雄赞歌》,其创作和演唱背后都有着鲜为人知的故事。1952年春天,中国文联组织以巴金为组长的创作组赴朝鲜体验志愿军的生活,准备创作一批反映抗美援朝题材的文学作品,巴金选择志愿军某团六连作为体验生活的地点。在七个多月中,他与战士吃住在一起,甚至不顾生命危险到前线采访。从朝鲜战场回来后,巴金满怀激情地创作了《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英雄的故事》《保卫和平的人们》《明珠和玉姬》等作品。1961年,经过三年酝酿与创作,巴金的中篇  相似文献   

12.
革命现实主义文学"英雄理念"的反思与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雄理念"是革命现实主义的重要美学范畴,也是革命文学英雄叙事的核心创作规范。从多维度对"英雄理念"进行当代反思和理性阐释,革命现实主义英雄理念实质上既是以现实主义为装饰的主观浪漫主义英雄观,从内涵到外延看又是个政治意识形态话语系统;革命英雄理念既是以否定人性论或人道主义为前提而建立在独断阶级论的基础之上,但个人主义英雄与集体主义英雄又不是绝端对立而是辩证统一;英雄个体主体与英雄集体主体既是同质同构的,革命英雄理念与革命文学创作实践又表现出种种逆向顺向相交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80年代对于战争小说而言,是一个难得的黄金时代。在南线战争爆发之后,一大批反映战争题材的军旅小说异军突起,彰显出军旅小说的独特品格和重要意义。综观这一时期的战争小说创作,无论是其文学理念还是题材内容,无论叙事风格还是审美品格,都因其对于"英雄是人"、"军人是人"理念的重新确立而展示出全新的风姿。由完美英雄走向伤痕英雄、由阶级英雄走向民族英雄、由正统英雄走向民间英雄,成为80年代战争小说英雄塑造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14.
《英雄》是一部打破传统故事电影的桎梏,摆脱线性叙事模式的充满诗情的写意电影。这种写意性分别表现在影片的面画、武打和色彩这三个方面,从而营造了一个朦胧、感性、写意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5.
对金庸小说中众多美女围绕一个男性英雄的爱情模式,研究者多持批评态度。本文认为,金庸小说的这一模式乃是由其进步的女性崇拜情结决定的。这一模式使女性情怀、女性之美在金庸小说中成了与英雄胸襟、英雄侠义并驾齐驱的一个看点。  相似文献   

16.
<笑傲江湖>中的江湖,是金庸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用小说话语构建的隐含着文人理想的独特话语场.在江湖里面,利益和武功成为生存的关键,围绕利益与武功的争斗和矛盾,构成了小说叙事的基本推动力,也为我们留下了巨大的解读空间.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以来,英雄价值被提升到新的历史高度,英雄文化成为研究热点,但对于英雄的研究与描述仍然存在边界内涵不够清晰的现象,英雄研究的学术体系在历史纵向、结构横向、交叉融合各层面均有不足,话语体系在实证研究、基础研究、量性研究各方面均有欠缺。进一步明确英雄内涵,进行英雄因子量性研究,深入辨析英雄观念的内涵因子,可为进一步编制英雄量表提供基础性工作。通过问卷调查与结构性访谈,从四个方面进行英雄量性实证研究,在四个方面均有新的发现。第一,英雄类型认知与因子分析。发现抗疫英雄、民族英雄、革命英雄、平凡英雄、战斗英雄居前五位,英雄类型认知具有现实性、民族性、革命性、人民性的突出特点。第二,英雄品质认知与因子分析。开放式联想的结果显示,勇敢、奉献、爱国、开朗、乐观居于前列,在继承革命英雄主义英雄观恒定品质的同时,又体现了新时代背景下与时俱进的新的品质特征。第三,英雄叙事认知与因子分析。通过不同类型具体案例的英雄叙事研究发现,英雄正能量不断积累,负能量不断消减和转化,但也要注意到对部分问题保持中立不做评价的观望者占比不低,加强英雄主义教育、强化教育效果仍然任重而道远。第四,英雄的传播认知与因子分析。英雄文化传播途径和影响渠道发生了较大变化,传媒影响崛起,自主观念增强,学校影响降低。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四点结论:第一,英雄类型与时俱进,平凡英雄成为主流;第二,英雄品质不忘初心,勇敢奉献成为主题;第三,英雄叙事突显是非,中国故事感动中国;第四,英雄传播自主认知,社会合力强化效果。提出关于英雄研究的四点建议:第一,强化英雄历史研究,彰显英雄正气力量;第二,强化英雄本体研究,构建英雄因子体系;第三,强化英雄叙事研究,讲好英雄动人故事;第四,强化英雄传播研究,赓续红色英雄传统。  相似文献   

18.
透过"英雄转化"和"史诗轻量化"两个角度,可探讨江河的现代神话史诗《太阳和他的反光》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的意义与价值。12则中国古老神话所蕴含的巨大创作潜能,沸腾了江河的诗歌生命,继而产生了英雄转化和叙事轻量化,反过来丰富了这12则古老神话,并赋予全新的精神意涵。带有悲剧成份的创作心灵、错综复杂的朦胧诗发展背景,轻巧地浓缩在精简的叙事里面,再加上颠覆性的解构诠释,江河精彩地完成了一次现代神话史诗的先锋实验,也完成了自身"心灵图象"的建构,对第三代诗人的逆崇高、反英雄、平民化的先锋美学实验,有很大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9.
电影<英雄>不同凡响之处在于从古老的刺秦王故事中翻旧出新,表达了一个另类的英雄主题,塑造了一群心中无剑的别样英雄;采用三个整齐的叙事段落来组成影片的叙事结构;运用电影修辞手法,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具像物准确地象征影片深刻的意蕴.  相似文献   

20.
英雄被巨鱼吞噬后脱险的主题具有普世性,它保留着成年礼的痕迹。英雄离去-历险-回归的主题群与分离-阈限-聚合的通过仪式的过程相对应。成年礼是最重要的通过仪式之一。而在《海华沙之歌》的"海华沙捕鱼"这一叙事片段中,不仅出现了离去-历险-回归的主题群,而且重点叙述了海华沙被大鲟吞噬后脱险的经历。从这两个方面可以肯定,这一叙事片段保留了成年礼的痕迹。海华沙捕鱼的故事由朗费罗创造性地重构印第安神话传说中麦尼博兹霍捕鱼的故事而来,该故事所携带的仪式因子依然留存在重构后的故事中,这说明神话传说与宗教仪式之间的联系是根深蒂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