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
大学的性格     
“大学的性格”是大学精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 ,在思维领域、学术领域、管理领域三个层面 ,表现为自由思考、学术自立、大学自治这样三大性格。  相似文献   

2.
人的性格是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了的行为方式两者的统一体。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的主要特征是内向性或外向性 ,习惯了的行为方式的主要特征是独立性或顺从性 ,因此人的性格又是内向、外向性和独立、顺从性的统一体。不同程度的内向、外向性和不同程度的独立、顺从性把群体性格划分成各种不同的类型 ,也把个体性格划分成各种不同的侧面  相似文献   

3.
性格倾向对英语口语学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口语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对口语习得者的学习效果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文章主要分析了性格倾向对口语学习的影响,并针对学习者性格差异提出相应的外语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4.
弗洛姆的动态社会性格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弗洛姆关于人的“社会性格”,生产性格,非生产性格和混合性格的分析,阐发了弗洛姆关于人的性格理论。这一理论尽管有的内容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从整体上看,这是第一次对人的性格作的系统论述。它不仅深化了对人自身的议识,而且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从人的性格的角度提高人的素质也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5.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所写的37部戏剧中最具争议的一个剧本。对哈姆莱特的性格历来评论的观点甚多。通过剧中故事情节的展示,我们可以看出哈姆莱特性格转变的轨迹,即快乐王子——忧郁王子——延宕王子——行动王子。由此可见,哈姆莱特的性格并非是单一的,而是复杂多变的。他的性格之所以表现出乐观、忧郁、延宕、果断、坚定,这完全与客观...  相似文献   

6.
叶美满 《新天地》2011,(11):219-219
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成也性格,败也性格。好性格成就你的一生,坏性格毁掉你的一生。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了崔莺莺反抗封建礼教性格的形成、发展及其特点,并通过与杜丽娘的比较,说明两者间性格的差异。从而论证了社会、环境对人的性格所起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8.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人物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最早论及悲剧主人公和悲剧人物性格。他认为悲剧主人公应是出身高贵、品德居中、犯有错误和过失的中间人。悲剧人物行动的自然动因是性格 ,塑造性格应遵循性格好、有抉择、前后一致、符合人物性别和身份的原则。悲剧人物理论是亚里士多德科学运用有机整体论和必然律因果观念的理论结晶。  相似文献   

9.
杨过与金世遗在武侠世界中是另类与独特的,不仅因为他们的性格与行事,更因为他们的爱情。杨、金两个人物由于不同的性格造成了两种不同的爱情态度,导致了两种不同的结果。杨、金二人在对待自己不爱的人时都能当机立断,但面对心中所爱却一个果决,一个犹豫,归根到底都是由他们的性格决定的。性格与情感二者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深入发展,大学生接触、利用网络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于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目光聚集在网络对大学生性格的影响上,而忽略了性格与网络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采用范式分析方法,结合实证调查资料,通过对大学生的性格与网络行为分析,可以得出大学生性格与网络行为具有一致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人性是善还是恶,已经争论了几千年了。其实,性善论和性恶论都不准确,因为善与恶是基于一个道德标准做出的判断,而道德标准又是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变化的,因而同一人性在不同时代的不同道德标准下得出的善恶结论是不同的。所以,人性的善与恶只是一个阶段性的判断结果。这个结果会随道德标准的变化而改变。作为个人而言,其人性的善恶也往往是有阶段性的。  相似文献   

12.
研究指出,在过往以晚清和民国为背景的武侠电影中,西方与东方往往被设置成邪恶/善良、殖民/被殖民、压迫/反抗这样极端对立的二元模式,西方是中国人最大的对手和敌人。但是在“黄飞鸿”系列中,徐克摒弃了既有了民族主义思路,而把叙事重心放在了“国民性批判”上面,随之而来,黄飞鸿对手的类型以及对手身上所蕴涵的文化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战斗英雄神话是满族神话系统中种类最多、内容最繁复的神话类型,满族先民长期的渔猎生活、世代传承的尚武精神都是产生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从最初的神性英雄到后来的人性英雄,从反抗自然的英雄到抗争社会邪恶势力的英雄,满族战斗英雄神话在时代与历史的推动下不断演变,形成了具有史诗意义的神话群;然而神话中始终未变的是英雄们勇敢、正直、刚毅的性格特征以及毫无自我的牺牲精神.  相似文献   

14.
性善乎 性恶乎——康德道德哲学之善恶概念及其人性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立足于纯粹实践理性之批判,康德扭转了西方思想史上关于道德法则与善恶概念之关系的传统观点,即善恶概念既非理性之先验设定,也非基于经验之预想,它乃是寓于道德法则并为道德法则所决定的,所谓善恶概念决定实践意志之传统观点必将流于他律.由是一、善恶概念乃是涵于实践理性之道德法则的;善恶概念与福祸概念之间没有任何必然性之联系,福祸概念不是善恶概念产生的基础和依据.二、唯一无条件善或恶的只是自律与否之意志,人性无善恶,但理性又显示了人类向善之潜能.那种认为康德持人性本恶的观点是缺乏根据的.三、该人性论和康德所持的社会历史观也是内在统一的.  相似文献   

15.
康德刑罚道义报应学说认为:自由是先验的理念,与生俱来,根源于人性之中,自由是道德法则的前提,道德本身只是目的,绝不是手段,道德法则就是自然法,意志的恶是刑罚报应的根据,等量是道义报应的标准。这种学说有片面性。其实,道德也有他律的一面:道德起源于社会的利益需要,道德也是为社会利益服务的。所以,行为人的道德的恶,应当从两个方面来评价:一是从行为人意志自由地违反“内在”道德责任的一面来评价,二是社会从“外部”对主观恶作出负价值判断的一面来评价。这两方面评价为刑罚的“相配性”、“轻缓性”提供了根据。  相似文献   

16.
善是佛教所追求的价值之一,善在佛教的理念中已经不仅仅是一个道德性的说教,而是有其深刻的理论依据;行善的最终目的也不是为了生活得快乐或良心得安,而是为了出离三界之轮回,达到终极解脱。佛教的善恶观有其独特之处,其与世俗法律维护善和正义的善恶观不尽相同,文章将在分析佛教的善恶观后对两者作一比较。  相似文献   

17.
苍天终会开眼,善恶总有报应,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必将受到苍天的道德评判,这是土家族民间信仰中的坚定信念和道德诉求,也是其社会正义观的委婉表达。  相似文献   

18.
从奥古斯丁起,西方主流学界往往依据决定论与自由意志的二元对立架构,主张自由意志的随意任性具有随机偶然的倾向,既有可能鼓励人们行善,也有可能怂恿人们作恶,结果扭曲了自由意志的本来面目。其实,无论从语义分析的角度看,还是从现实生活的角度看,人们的自由意志始终遵循着趋善避恶的人性逻辑。只有抓住了这根一定如此的必然链条,我们才能在元价值学的层面上揭示人们在诸善冲突中如何基于意志自由达成现实自由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9.
甘露之变后,面对宦官的恐怖政治,士林伤感消沉,嗫嚅退缩,而刘禹锡却能始终保持儒家政教型品格,砺节守正,至死不变用世济世之心.正是凭着对信念的坚持,对理想的执着,使他的后期诗歌,关注现实人生,是非憎爱分明,英迈之气,老而不衰,取得了高于白居易的成就.  相似文献   

20.
道德基本概念的“善”是一个二元谓词 ,即当且仅当X满足了Y的道德需要或者X履行了Y制定的道德规范时 ,X才是善的。由于道德关系的客体X、主体Y自身也是含有空位的命题函项 (谓词 ) ,这表明“善”同时还是一个二阶或高阶谓词 ,当X、Y取不同值时 ,“善”也具有不同的值 ,这就导致了“善”“恶”不确定性的困惑。运用现代逻辑的谓词理论 ,找到消解“善”的困惑的方法并得出“善”的困惑不可消解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