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审美趣味代际传承是青少年趣味养成的重要路径,日常生活美育则是现代美育的重要内容。随着美学中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转向,以及社会文化消费化的转型,传统的审美趣味代际传承之间产生了较大的裂缝。青少年日常生活美育存在诸多问题,成人美育又长期被忽视,给当下美育体系的构建提出了不小的挑战。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寻求审美趣味代际传承的有效模式和途径,以丰富社会美育内容,优化生活美育模式,扩展全民美育范围,发掘艺术美育功能,努力实现代际之间审美文化的有效沟通,提升各自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2.
对人们日常茶叶消费状况的调查表明,茶叶消费不仅是经济学现象,也是一种文化学现象。当前的茶文化消费有保健文化消费、社会认同消费和审美文化消费等3种主要形态,以追求保健功效和社会地位为目标固然极大地促进了茶叶消费的日益增长,但后劲不足甚至会产生负作用。今日茶消费文化的总体发展趋势是朝着对大众的茶审美趣味的引导和培养行进的,整体提升茶文化的美学价值将是蒸蒸日上的事业。  相似文献   

3.
审美趣味在个体精神层面和社会文化层面分别显现出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特征。趣味的个体性与社会性之间存在交互式建构的关系,个体的趣味努力突破个体精神的牢笼,趋向社会性,使趣味成为审美交流的方式;趣味社会性所包含的共同范式和普遍标准,又会深刻影响个体趣味的成长和演变。趣味在个体性与社会性交互建构的过程中,伴随着社会批判和权力博弈,逐渐沉淀为相对固定的、可供传承的文化趣味。文化趣味综合了趣味的个体性与社会性,有助于我们在文化的意义上打破审美壁垒,建构既符合审美规律、又顺应社会文化发展的审美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4.
审美经济学作为美学和经济学交融结合所产生的新兴学科,研究大工业生产条件下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这些经济现象中的美学问题。在消费社会中,这些问题不仅对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人们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在研究方法上,审美经济学重实证研究,重对策研究,重跨学科研究。  相似文献   

5.
青春审美文化论——电子时代的“青春”消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青春审美文化是当代消费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是一种消费性文化。青春审美文化是以电子媒介为生产和传播手段的文化,电子媒介从内容到形式都渗透在其中。青春审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青春”的感性化呈现、孩童化趋向、碎片化———非意义中心的文化游戏。青春审美文化具有倡导享乐主义、非个性化和消解历史感等负面性,应在整体文化构建中实施相应的文化对策。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英国著名社会学家费瑟斯通看来,当今社会从某种意义说就是消费社会,消费社会具有后现代特性,在消费社会,日常生活具有审美特性,影像具有重要意义,文化媒介人成为新审美生活方式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相似文献   

7.
在审美文化领域,审美趣味作为一种隐性的“区隔”力量,形成文化资本占有者对其他阶层审美活动的软性控制和引导,这与通过对审美资源的硬性占有而呈现出显性支配力的审美权力形成对应关系。在审美权力到审美趣味领域的延伸过程中,呈现了一种由硬到软、由显性到隐性的向度;另一方面,审美趣味的层级结构又反哺并巩固已有的审美权力结构,两者形成一种相互指向对方的双向建构关系。在这种关系形态下,需要结合时代语境反思当下社会文化中的权力颠覆与趣味博弈,从中趋利避害,实现社会审美文化的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十七年”诗歌的成长过程中,诗人审美趣味的重塑不仅是知识分子实施自我革新和国家权力主体再造“新人”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推进当代诗歌新的美学风格生成与建构的重要方略。当代诗坛的主持者们通过趣味的“区隔化”、阶级指认和合法趣味的再生产等方式,根治了知识分子(诗人)的“审美偏执”和“审美惯性”,促使当代诗人审美趣味“工农化”并最终走向权力化。由于这种不断“权力化”的审美趣味具有鲜明的排他性和授予性,不但造成当代诗歌“美学趣味”的变异与失衡,而且随着语境的变迁“工农兵”趣味也将遭遇合法性危机。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趣味与伦理本位的审美价值标准在社会道德建设中作用与影响巨大。改革开放以来,趣味的通俗化、流行化是新时期审美观念变革的主要特征。时代赋予道德及其教育以明显的审美特征。因此,美育在道德建设中应当围绕如何培养青年人在道德生活中的审美品质和审美情趣展开,实现道德继承与道德发展、道德必然与道德选择、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0.
精准扶贫的前提是明确农民贫困的真实原因。过度的仪式性消费支出成为影响农民家庭贫困的新因素,体现在生存消费的品牌化、婚丧仪式浪费的刚性化、炫耀性消费的竞争化。不理性的消费竞争扭曲了家庭的消费结构,导致家庭积累不足、代际支持缺乏,造成家庭再生产的低度循环和内在冲突,发展潜力有限,“消费性贫困”生成。消费性贫困是消费行为的城乡联动机制和村庄经济文化状况叠加作用的产物。城镇消费行为对农村的示范效应,改变了农民的审美趣味,抬高了农户生活标准的绝对成本,村庄内部的支出竞争无序化提高了农户生活标准的相对成本。因此,扶贫不仅要在增收上做文章,还要在减支上花工夫。改变扶贫思路,倡导文化扶贫,促进消费脱贫,实现扶贫的精准性。  相似文献   

11.
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一书中对有闲阶级的消费文化进行了细致地研究。有闲阶级的消费生活始终进行在有闲准则和荣誉原则指导之下,其消费文化主要集中表现在身份建构与审美诉求两个方面,两者建立在明显消费与明显有闲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2.
职业女性健身消费价值取向的社会文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当下后现代文化相呼应的职业女性健身消费,在价值取向上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表现为:美丽消费渐成主流、时尚健身消费日益凸显、舒适享受型的被动健身受到青睐。其结果是女性在塑造身体美的消费上,自身的身体成了美的消费品,其中主要是因为受消费社会多元的身体消费冲击、社会文化借助媒体的全面渗透和主流审美文化的控制等,严重制约和影响了职业女性的健身消费。  相似文献   

13.
王世海 《东方论坛》2013,(6):68-72,105
Iphone5在中国大陆的热销,不仅体现出当代消费文化在中国大陆的集中上演,而且更多体现出中国特有的消费审美文化。中国人重“意”的审美,却仅仅成就了符号概念的“欺骗”;中国人盲目地追求时尚,却更为加深了殖民心理和弱国心态。如此的时尚消费,不可能让我们获得“自尊”和想要的“梦想”。  相似文献   

14.
In the context of consumer culture, consumer aesthetics highlights the economic dimension and the daily aesthetic cultures. The new aesthetic proposition has its own limitations and rationality. Different from the classical aesthetic non-utilitarianism and aesthetic self-discipline, consumer aesthetics integrated with culture and economy deeply can bring self-expression, self-improvement, and aesthetic value to the individual. Consideration of consumer aesthetics is a logical necessity and realistic academic inquiry in aesthetics research.  相似文献   

15.
个性的外部表现容易受社会环境影响,具有动态性特点,当今个性得到了极大的强调和张扬。在当代审美文化中,大众的个性不能代表自己的真实想法,其本质是消费经济构建出来的伪个性。时尚和流行文化通过大众媒介的传播,使得大众在消费语境下将个性转变为身份认同等多种社会需要,在它们的背后是复杂的消费逻辑,只有明晰消费经济的本质才能解放个性,祛除大众受到的审美蒙蔽。  相似文献   

16.
随着消费社会的到来、消费文化的繁荣,广告已成为一种促进消费的手段。广告的营销过程,从最初单纯的商业和经济行为转化为商业与文化联姻的过程,丰富的审美因素和文化内涵蕴藏于商业广告文本中,掩盖了商业色彩,具有了文化意味,传递着某种生命哲理、人文精神及张扬自我个性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7.
在民间文艺普遍萎靡的背景下,东北民间文艺却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大众广泛的审美认同。但当这种认同与消费时代的商业逻辑互为缠绕的时候,不断被表述的“民间”与原初意义上的“民间”已经背离,消费文化对其文化意义形成了巨大的削蚀,在各种晚会和娱乐场所演绎的东北二人转,因为其同一性、复制性而具有了消费文化的趋同化特征。这种变异了的二人转并不是对传统民族艺术的传承,而是对其艺术精神的切割与断裂;出现在旅游景观中的萨满文化表演,一方面满足了生活在异质文化空间中的人们对东北文化的想像,另一方面又惊动了民俗的自然性与原初性,使游客只看到了民俗文化的外壳,而真正富有生命力的内核却被搁置。在消费文化语境下,东北民间文艺由于承载了太多的利益诉求而不断沦为商业消费符号。  相似文献   

18.
消费文化的兴起意味着商品消费在社会结构松动、适配和稳固的周期转换中成为一个撬动点。根据区分性和总体性两个研究路径,消费文化可分为区分性消费文化和总体性消费文化。数据库里的消费文化是对消费文化的总体性探索,它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数据库里商品消费的备案性;数据库里消费主体的变体性;数据库里消费信息的泄露。总体性消费文化塑造文化共同体,关注人类共同命运。  相似文献   

19.
关于大众文化,我们希望更多地是从美学的视角进行探讨,分析高雅趣味解体之后消费文化与大众传媒之间的审美关系;审视大众文化的奇趣现象以及应时之作应有的审美地位;阐释艺术复制品与拷贝文化的审美价值,进而梳理其中的存在样态,使接受者更多地了解有关大众文化的美学存在与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