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AABB式象声词经历了一个从加合形式(AA+BB)向扩展形式(AB→AABB)发展的过程。唐以前加合式AABB多为叠音象声词两两加合构成。唐宋时加合式AABB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基式由不连用发展到连用。一部分基式连用的AABB加合式被重新分析为AB的扩展式。扩展式AABB是典型意义上的AABB式象声词。演变的机制是重新分析与类推。  相似文献   

2.
近代汉语时期,象声词在结构形式上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在总量上呈增长趋势.单音节象声词经历由多到少又增多的曲折发展过程;双音节象声词仍然保持继续发展的势头,主要有AA式和AB式两种构成方式,“A+然”式也时有出现;多音节象声词大量涌现,在元曲中开始大为丰富,明清作品中保持和发展,其中ABB式、AABB式更是成为近代汉语乃至现代汉语象声词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在近代汉语漫长的演变历程中,象声词的结构形式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步趋于规范.  相似文献   

3.
近代汉语中的象声词不仅非常丰富,而且部分象声词往往可以作为构词语素参与造词,造出的词可以是名词、动词,也可以是形容词。其造词方式主要有:偏正式、述补式、动宾式、联合式、主谓式、附加式以及镶嵌式。另外还有一类比较特殊的造词方式,即直接由象声词转化而成为其它词类,我们称之为"转类式"。  相似文献   

4.
ABCD加合式拟声结构最早见于唐代,多为两两加合式,是ABCD式象声词中出现最早,也是成熟得最晚的一种结构,直到清代才最终凝固为词。这种类型往往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询汇化过程。尽管加合式至明清仍在出现,但是结构松散的状况并来得到根本改变,一旦这种形式完成词汇化过程,其词性也往往发生转类,不再作为多音节拟声结构出现。  相似文献   

5.
象声词是用语音模拟自然声音形成的词。其语音形式在元音、音高、节奏上体现所拟声音的特点,语义内容具有很强的语境依赖性,但也有部分符号化了。象声词语音语义两个方面都受到语言系统的制约。象声词与叹词处在语言与副语言界线的两边,不应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6.
水彩画是近代与油画一同由西方传入中国的绘画形式。水彩画与中国画在使用介质颜料和工具材料等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处,但它们在作画过程中的"写"与"作"却大相径庭:在中国画中"写""作"不分,"故作字作画皆曰写";而在水彩画中"写"是"灵","作"是"魂"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7.
湖南人民出版社今年出版的王术加所著的《偏旁部首简说》(以下省称《简说》),是一本雅俗共赏、值得一读的书。《简说》从现代汉字里面分析出八百多个偏旁加以解说,并举例说明各偏旁在合体字中的作用。以偏旁带常用汉字,收到了以简驭繁、事半功倍的效果。解说时往往从古体、繁体说到今体、简体,从本义说到今义,有助于读者理解和使用语言文字。例如在解说不作部首的偏旁“(?)(易)”时,首先讲清“易”的本形本义,接着说明“(?)”是草书楷化而来的偏旁,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大规模语料库的基础上,对字母词在文本中呈现的多样态语形及其历时变化进行描写,并探讨其背后的机制与动因。文章认为字母词使用多种标义手段造成文本中字母词呈现出多样态语形,标义手段的使用能够为字母词提示部分或全部语义信息,是解决语义理解困难的有效手段。对标义手段使用情况进行的历时考察表明,在“省力原则”的驱动下,标义手段的使用频率在总体上呈现出随字母词使用时间的增加而逐渐下降的趋势。文章还简要讨论了普通外来词使用标义手段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唐宋时期象声词以传统的双音结构为主,多音节象声词较之早期有所增加,但尚不多见。从语义来看,以描摹器物声音、描摹自然现象和动物昆虫类的象声词为多,"一词多义"现象比较普遍。从语法来看,能在句中充当主语以外的各种成分,其中以充当谓语为最多,占到此期象声词总量的43%。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大数据分析,分别从古今语义发展、句法搭配异同、语用以及认知角度对"程度"与"水平"的搭配差异与动态分配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通过语义发展线索的梳理发现"水平"表示知识、文化、能力等高低的意义是后起的,在近代以前这一意义都用"程度"来表达。通过句法分析"水平"与"程度"搭配项的重合、交叉与互斥情况,在表示"在某一方面达到高度"这一含义时,"水平"的使用频率更高、使用范围也更广。从语用角度来说,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水平"可以带有感情色彩,而"程度"无此用法。通过共时与历时的两相比较,"水平"与"程度"之间存在竞争,从"水平"表示知识、文化、能力等的高低这一意义出现至今,二者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而"水平"在此竞争中之所以逐渐占据上风是由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所促动的。  相似文献   

11.
拟声词是模拟事物动作、变化等声音的词,即拟声词表达的意义就是表示某种声音。但是不同语言中的拟声词不是对客观声音的简单模仿,而是对客观声音的概括模拟,因此概括程度的不同,拟声词所负荷的意义也有区别,不同语言的拟声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也不同。本文试图从汉韩语拟声词的语音形式,即拟声词音节中的辅音和元音两方面入手,对比分析汉韩语拟声词的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汉韩语拟声词的意义特征。  相似文献   

12.
运用音变构词法的理论,主要从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分析了《楚辞》中叠音词的构成情况,作构词法的定量描述和定性描述。指出《楚辞》的叠音词主要有象声词和形容词,其中,形容词约占87%。并从意义范围上对《楚辞》中所有的叠音词进行了归纳,发现有些叠音词虽然书写形式不同,但所表示的意义却相同。同时深入分析了叠音词与组成叠音词的单音节语素之间的意义关系及叠音词的两种形式:XX式和XXYY式,其中,XX式占了《楚辞》中叠音词的99%,并对每种形式的叠音词的语法功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诗经》中有些叠音的拟声词,其构词单字即已可表达重叠时的词面意义。以往研究多从修辞、语法(含词汇学)的角度入手,语法方面也多注重构词问题,少有论及这类词作为onomatopee的特性,利用日语学界关于onomatopee 的研究成果,对《诗经》中拟音向拟态转变的词语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诗经》中部分单字或叠词常常使用于某一类情境时并不用来拟声,其固定地与另一组不视为拟声的单字或该字所构成的叠词对举,为了共同营造某种意思,此类单字或叠词的拟声性格已弱。比如“肃”与“雍”常配套使用,前者未见有拟声之说,后者常被解作拟声词;然而在配套使用的情况下,“雍”字又并非都能够解为拟声。又据这类词拟声与非拟声时的语义关联,可知这些词其实有拟音、表意两种功效,且该两种功效互相有所关联。分析可知这种词的表意或拟态出于拟音,这种由拟音而拟态的情况在现代汉语中也可见到,不少理应是拟声词者,实际使用中由此可逆推某些通常不视为拟声的词,其源头或许也是拟声。前人关于这种nomatopee 的注释分歧,有些即出自对拟音或拟态的关注侧重不同。  相似文献   

14.
外国留学生形符书写偏误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拼音文字记录母语的外国留学生的形符书写错误,表明学生一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汉语能力,对汉字的形义关系也有了一个粗浅而模糊的认识,面对所记录的汉语词,他们可以由词义而词形、由词形而字形地推导演绎,显示出某种合乎逻辑的推理能力。但从另一方面讲,这些错误又混淆了作为语言单位的词与作为语言书写单位的汉字的界限,误将字所记录的词义甚至句义等同于形符的意义,并据以改写形符,将表示字义的形符当作汉语的表意单位。形符书写错误同时也表明学生对形符的把握还处于从非理性向理性过渡的中介状态。对这种中介状态的描述与研究应成为今后汉字教学与科研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日语中拟声拟态词约三分之一为多义词,以多义拟声拟态词"ごろごろ"为例,应用原型范畴理论解释了其不同词义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重点讲解原型意义,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各词义之间的联系,提高习得效率。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英汉拟声词对比的角度,以详尽的数字对比分析了汉语拟声词的三大民族特点:即乐音化、响度高;以双音节为主,多重叠;形音义结合。前两个特点使汉语拟声词具有很强的韵律感。  相似文献   

17.
拟声作为一种修辞格,主要有基本拟声和次要拟声两种形式,它常用于广告、诗歌、新闻标题中,创造出所需要的音响效果,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拟声辞格在不同文本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修辞作用.  相似文献   

18.
谐音取义翻译法指的是廛译与原近似,意取音之联想的一种翻译法。这种翻译方法既不同于音译法,又不同于意译法,是一种极其灵活而又富有创造力的方法。在英汉商标词的翻译中运用得当,则可取得神奇的功效,达到促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汉语和藏语复音拟声词的结构形式非常丰富,汉语拟声词有AA、AB、AABB、A里BC、ABCD形式,藏语则有AA、AB、ABB、AABB、ABAB、A'BAB等形式。经比较分析,汉语和藏语复音拟声词的结构形式和语音造词手段极为相似,而衍生方式不同,词形上都存在一词多形现象,在造词功能、音节结构等方面也具有很强的共性,这些共性特征都有别于其他语系语言。  相似文献   

20.
近20年来汉语象声词的研究主要从六个方面展开:象声词的性质问题;象声词的归属及词性问题;象声词的语音规律;象声词的汉外对比研究;古汉语象声词的专书研究;现代汉语象声词研究。总体来讲,相对于汉语的其他词类,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象声词的研究是远远落在后面的。要给象声词定性,还给象声词应有的地位,就必须对象声词的发展与演变进行系统深入的考察,从历时和共时两个层面上对汉语象声词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