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更要在全体人民中提倡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精神”。把“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不仅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和崇高精神境界,而且进一步明确和提高了“为人民服务”在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体系中的地位,拓展了“为人民服务”在社会生活系统中的领域,使得本属于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伦理准则的“为人民服务”推及为对全体公民具有普适性的社会伦理准则,从而极大…  相似文献   

2.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为人民服务具有内在统一性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有些人认为再提倡为人民服务已经不合时宜.他们认为: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竞争,要竞争就必然有优胜劣汰,而为人民服务是要求社会的每个成员都要有以社会为本位、以他人为本位的自我牺牲精神,因而,市场经济与为人民服务二者之间不可能契合,是“两张皮”.我们认为,这种把市场经济与为人民服务根本对立起来的认识是糊涂的.因为,市场经济与为人民服务在根本上并非是两张皮或是对立的,而是具有内在统一性的.这种内在统一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应重视高校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提倡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的精神 ,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职业道德是指就职人员的职业品质、工作作风和工作纪律的统一。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就是要遵守财政制度和纪律。发展市场经济一定要按照市场规则和程序来进行 ,决不能以牺牲职业道德来追求经济效益。越是发展市场经济 ,越是要加强社会主义的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因为会计人员分布在社会的各个方面 ,是社会中负有特别使命的成员。会计工作渗透在社会活动的各个环节 ,文明做人 ,文明办事 ,并促成全…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处于创建、发展、完善时期,我们必须选择、确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价值观,为此,要明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价值观选择的依据;要理性选择社会价值观和价值观目标体系;此外,要选择建构起社会价值观体系:即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总体价值目标;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主要内容;以集体主义价值观为核心;以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为落脚点的社会价值观念体系。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价值取向之间是相得益彰的。这是因为 :市场经济不排斥道德信仰 ,而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不拒绝共产主义信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追求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同时更强调团队精神 (集体合作精神 ) ;市场经济不是“享乐主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需要艰苦奋斗、勇于奉献和敢为人先的精神。因此 ,坚持社会主义的道德价值取向 ,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得到极大地发展 ,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将得到极大地提高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一个基本的事实就是,人们对利益的追求带来了社会的进步。但是,同时又有一个尖锐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即职业道德与效益原则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参与市场竞争是否是无条件的或是可以逃避道德责任呢?《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给予了明确的回答: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要在全体人民中提倡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的精神,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在经济活动中,国家依法保护企业和个人利益,鼓励人们通过合法经营…  相似文献   

7.
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角度简要分析了目前甚为流行的“市场经济是为人民服务的经济”的说法,认为这一说法在资本主义社会是不能成立的。但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一表述深刻揭示了市场经济与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内在联系,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为人民服务具有内在统一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为人民服务要突出社会分工的特点,并指出了其理论上的贡献和实践上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关系的必然反映和现实生活所展示的客观逻辑等方面论证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确立公平竞争、等价交换的道德规范的必然性和必要性;阐述了公平竞争、等价交换的道德规范与“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的一致性;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对公平竞争、等价交换原则的误解和误用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务件下,“义利”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正确对待和处理义利关系,必须坚持“义利统一”的原则,以社会主义义利观为指导。坚持“义利统一”原则,既要把实现国家和人民利益作为最高价值目标,自觉维护社会的共同利益,又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依法保护公民个人的合法利益。只有坚持“义利统一”的原则,才能正确处理国家、人民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关于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一般人都从经济运行方式的角度去考察,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范和某些功能,而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问题缺乏哲学和理论思考,没有从根本上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什么。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只停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职能和功能,而不重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问题;不能只停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表现,而忽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在于“四个坚持”,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相似文献   

12.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持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人认为 ,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市场经济的基础 ,因而否定公有制和社会主义 ;持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人则肯定公有制和社会主义 ,否定市场经济。二者实际上具有相同的理论前提 ,即都否认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存在着兼容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着新的更大挑战。我们要面对挑战 ,搞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精神文明建设 ,使两者相互协调 ,相互促进。事实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是与社会主义根本制度联系在一起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 ,从而逐步树立起人们的市场经济道德 ,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秩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必须有精神文明建设的配合和精神文明的支持  相似文献   

14.
高校法律基础课是一门培养学生遵纪守法 ,树立法制观念的守法教育课程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更高的需要 ,法律基础课教学应由一个侧重点变为两个侧重点 ,即思想性与知识性并重 ,教育性与应用性并重 ,守法教育与用法教育并重。在以宪法教育为主进行守法教育的同时应加大经济法、诉讼法等应用法的教学力度 ,培养学生的用法能力 ,延长教学时间 ,改进教学方法 ,加强案例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5.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条件下的分配制度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化。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是人们认识深化的结果。这一原则具有丰富的内涵,需要我们准确把握。同时确立这一原则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中要始终坚持这一原则,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共同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16.
再论《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论》既是划时代的科学巨著,又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南;《资本论》为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理论基础。学习和研究《资本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有利于解除人们思想中的一些困惑。  相似文献   

17.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以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来建构和发展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毛泽东倡导为人民服务,并把它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人民至上是毛泽东的人生价值观;做人民公仆,是毛泽东的人生准则.邓小平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原则,把人民利益引入社会主义范畴,是为人民服务道德观的最高体现;把为人民服务规定为共产党员的最高准绳,提倡大力弘扬奉献精神,力求达到大公无私的道德境界.江泽民指出,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立党之本,执政之本;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是讲政治、讲正气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8.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牢记:中国的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的,是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的市场经济;坚持社会主义,壮大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人民群众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思想。在此同时,必须切实防止权力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保持社会主义政权,防止权力资本主义出现的根本途径;始终保持党员干部队伍的革命化,是防止出现权力资本主义的法宝。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跨越“卡夫丁峡谷”的三大理论支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马、恩晚年提出的东方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要从历史的经验教训和时代发展变化的高度进行辩证的理解。在社会生产力未高度发展,从而高于和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建成之前,落后国家将始终处于跨越“峡谷”的过程之中。“跨越”是一个完整漫长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中国实现完整“跨越”的三个重要理论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理论创新和实践突破的高度,发展和完善了马、恩的“跨越”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