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依法保护农民权益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加强农民权益保护立法至关重要.当前,农民权益保护立法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存在着欠缺和不足.应进一步加快农民政治经济权益保护、农村社会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保护等方面的立法.  相似文献   

2.
保护农民权益问题是关系到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关键问题。当前,农民权益保护立法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不健全、不完善,立法上还存在着空白,一些急需的法律尚未制定出来;立法层次低,立法内容冲突,缺乏统一性;立法带有浓重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烙印。为此,应进一步建立健全有关农民经济、政治权益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保护以及农村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立法,以尽早实现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 ,而农业效益太低、农村发展太慢、农民收入太低 ,成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制约。农村建设小康社会应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调整农业结构 ;加快城镇化进程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鼓励农民自主创业 ;实施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4.
加强农业经济立法是推动湖南省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谐发展、保护农民正当权益、建设农业强省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的湖南农业经济立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存在农村市场秩序立法欠缺、农民权益保护立法薄弱、农业部门立法不平衡及重点不突出等问题。完善湖南农业经济立法必须健全湖南农村市场秩序立法、加强保护农民权益立法、规范农业发展立法。  相似文献   

5.
土地资源是农村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是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的物质载体。农村土地立法的完善,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新时期"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到我国"十二五"能否顺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加入WTO后,随着农村市场的开放和农村土地市场化程度不断加强,我国农村土地立法在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流转权等方面的缺陷已经成为制约着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大瓶颈。要以WTO确立的非歧视性原则、公平贸易原则、透明度原则等为指导,不断完善我国农村土地立法,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目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进一步贯彻实事求是的作风,发展农业科技,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当前,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支持保护的条件和能力。但农村社会事业、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却相对滞后,这已经明显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我们必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 40 年来,我国农村法治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农村法律体系基本成型,涉农法律实施机制日益完善,农村社会守法共荣的法治观念明显增强。 以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权益保护为主要目标的农业农村法律体系,和以权利调整、农业补贴、农业市场准入为主要手段的农业农村法律调控机制,成为推进我国农村改革和农业产业调整的重要力量。 面向新时代,需充分发挥农村法治在乡村振兴中的保障作用,并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环节全方位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为了科学地反映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状,"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监测"课题组对农村全面小康进程进行了监测和评价.结果显示:"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农业、农村、农民发展取得明显进展的时期,不少变化都是多年来少见的.截至2009年,全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完了一半的进程,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上新台阶.但东、中、西部之间差距仍较大,应关注现阶段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在于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由于我国地大物博,东、中、西部差异较大,农村小康社会建设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各地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现实,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步伐、加快西部大开发向纵深发展、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推进农村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地方立法文本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地方性立法和地方法制资源的利用程度并不高,仅为29.6%,且集中于2004—2006三年内。这种格局反映出各地制度建设的成熟度和规范性存在差异,亦反映出农民低保权制度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制度比较上看,地方立法样本的城乡一体化率占14.8%,农村低保对象的定量认定占70.8%,同时各地辅以内涵不同的定性条件和附加条件;在低保标准的确定上,各地普遍存在双挂钩法、人均收入法、人均消费支出法、直接规定法、授权法和CPI法等不同做法;在资金来源上,地方立法样本采用了多种模式。分析表明,应加大中央立法的进程,并在对象界定、标准确定、资金运行等关键环节引导地方立法文件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12.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保障问题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重了农村劳动人口的扶养负担,使农村养老保障面临更大挑战。当前,应积极创设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经济、社会条件,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强化农村社会保障立法,完善农村社会公共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已持续不断地涌入城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着缺乏“顶层设计”, 法律制度不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就业体制不健全,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导致城乡两种身份在利益上的严重不平等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应从以下方面去考虑:加强政府职能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加强法律制度建设,提供硬性的制度保障;政府应加大对市民化的经费投入,努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营造平等和谐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4.
论农业生态补偿法律制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业生态补偿制度是生态补偿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上看,构建农业生态补偿是对农业的特别牺牲予以补偿,恢复社会成员之间义务负担平等的需要;从现实来看,是促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农业环境资源的需要。我国现行农业生态补偿在立法上存在空白问题,在实施中缺乏可操作性。农业生态补偿立法应在整体的生态补偿立法中和新农村建设中予以完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健全农业生态补偿的组织管理体系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投融资制度;在具体实施方式上,应完善"计划 项目 协议"补偿形式,提高补偿资金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5.
对我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社会救助的主要部分,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养老制度一并成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三大基石。现阶段我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存在诸多问题:立法空白、政策缺失、保障对象不确定、保障标准偏低、保障资金难以保证以及社会认识有偏差。为此建议:根据我国国情,建立科学合理的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关的法律体系;科学规划,构建以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的农村救助体系;规范保障对象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建立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待遇合理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资金筹措机制;建立定期对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的检讨制度。  相似文献   

16.
立法质量及其科学性标准在法制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实现“依法治国”战略目标的需要,是评价一个国家立法整体水平的重要标尺,能为立法者提供立法理论指导,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立法工作,有利于提高公众的法律素质。其内容包括:立法必须正确表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与法律之间的关系,必须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必须从社会实际情况出发,必须与社会需求相符合,必须正确区分和使用技术规范和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正在持续稳定发展,但是农村社会保障的地方性立法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存在很多问题。文章就安徽省农村社会保障立法作出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对构建和完善我省农村社保的立法工作提出了建议,认为应采取统一立法模式,确立"全覆盖"、"低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原则,做到科学立法,程序公开公正。并在立法中注意做好农村社会保障的城乡衔接、地区衔接和新老衔接工作,关注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以及强化解决农村社会保障纠纷的救济立法。  相似文献   

18.
国内外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制化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障碍环境建设正从普遍宣扬过渡到立法保证,并成为世界共同的课题。论述了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制化的意义,国际立法动向、我国法制建设情况以及我国无障碍环境法制建设进程中的问题,以期提供一些新的方法和措施,推动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重要时期。围绕如何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安徽省已经开始在部分地区进行了社会救助管理城乡一体化实践。在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果的同时,也发现了漏洞和不足,尤其是城乡低保制度的失衡问题突出。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推进城乡低保一体化建设,要结合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分阶段分步骤,逐步实现。要在探索建立城乡低保一体化架构、完善运行机制、加强过程控制、加强财政保障机制建设、城乡低保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进行全面系统的顶层设计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