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韩愈、柳宗元、刘禹锡都是唐代中叶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他们在文学上,推行古文运动,反对四文骈体;在哲学上,韩愈极力维护儒学思想,反对佛教、道教,对天命有时相信,有时怀疑,采取骑墙的态度.刘柳对儒、道、佛三教既不盲从,也不排斥,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对天命、鬼神等则坚决予以否定.在政治上,他们都拥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以及某些虐民的政策.刘、柳积极参加“永贞革新”运动,惨遭严重打击.韩愈直言敢谏,几次贬官下逐.韩、柳、刘三人在文学上、哲学上、政治上都有不少的成就和贡献.在我国文学界、思想界均曾产生过极其深刻的影响. 韩愈、柳宗元、刘禹锡三人之间的关系很好,交情较深.但由于他们个人的遭遇不同,认识不同,对某些问题难免产生过不同的看法,甚至引起争  相似文献   

2.
作为风雨同舟、安危与共的人生知己,刘禹锡与柳宗元在贬居遐荒的岁月里,不间断地用书信赠答和诗歌唱和的方式传递嘤鸣之情。两人唱和的高峰期是在再度遭受贬谪前后。迭相赓和之际,所作略无用情浮泛、用笔粗疏、用词草率之弊,因为他们不仅诗艺娴熟,而且有沛然莫御的激情回旋鼓荡于其间。他们还就书法问题频频酬答,既在唐诗的花圃中植入了令人瞩目的奇花异卉,又为中国书法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文献资料。柳宗元卒后,刘禹锡的追怀篇什则不失为对亡友当年诗作的一种穿越时空的回应。刘禹锡晚年与白居易的唱和诗在数量上几倍于刘柳的唱和篇什,从中也能看到他们彼此对友谊的珍爱、守护与讴歌,捕捉到他们超然物外之后心弦的和谐共振,但却很难体会到刘柳唱和诗中独有的那种生死相依、安危与共的知己之感,也寻觅不到刘柳诗中那种基于同一政治理念和生命轨迹的刻骨铭心的人生感怆。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唐两位著名的文学家 ,刘禹锡和柳宗元不仅在诗歌、散文领域成就卓然 ,他们的赋体文学也应受到重视。两者的赋作具有若干共同特征 ,同时又分别在精神上和体式上呈现出不同风貌。  相似文献   

4.
柳宗元的《天说》和刘禹锡的《天论》,是我国中唐时期闪烁着唯物主义思想光辉的姊妹篇,它们都在中国哲学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天论》是继《天说》之后问世的,它以“极其辩”的思想锋芒和“尽天人之际”的真知灼见,深刻地补充和发挥了《天说》关于天人关系的见解,对唯物主义天道观的理论有所突破。认真探讨一下《天论》和《天说》的思想联系,说明《天论》怎样补充和发挥了《天说》的思想,对于正确评价柳宗元、刘禹锡的天道观及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无疑将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柳宗元、刘禹锡的天论与他俩的前辈荀子、王充以及后世的张载、王夫之等人的自然观的简要比较,既肯定了柳、刘继承了前人的元气论这一朴素唯物主义理论基础,又着重分析了他俩在三个方面所作出的创新和发展,即开始了向元气本体论的过渡,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于阴阳二气的矛盾运动以及提出了“天人交相胜”理论,从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起到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本文还分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元气论与西方古代哲学中的原子论在解释万物本原问题上的差异,肯定了柳、刘的天论在世界哲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6.
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刘禹锡的年近九十的母亲去世.在护送亡母灵柩路过衡阳时,接到了柳宗元去世的噩耗.刘禹锡悲痛欲绝,停下来为柳宗元料理后事,并写了《重至衡阳伤柳仪曹》诗,借以寄托哀思.后来,刘禹锡两次写了《祭柳员外文》,并为柳宗元编纂文集.此后,刘禹锡有两年多的时间在洛阳守丧.至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冬,才被任命为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刺史.  相似文献   

7.
柳宗元与河东裴氏交游考论(一)——柳宗元与裴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代文宗柳宗元一生交游广阔.但是,在这些交游之中,有一个向来为世人忽略的视角,那就是柳宗元与河东裴氏家族的交游.据考,柳宗元一生交游的河东裴氏人物近二十人,这其中有姻党、上司、同年、僚友、父执以及国相.这些人在政治上的地位、立场、成就与在文学上的地位、创作、理论以及他们的做人原则和生活情趣等等无疑都对柳宗元产生了浸染、发明和推动的作用.研究柳宗元同裴氏家族的交游无疑对解读柳宗元的内心世界和文学作品大有裨益.同时,这对于研究唐代的文学创作、婚姻制度、世族制度以及裴氏文化也同样具有很大的作用.裴瑾是柳宗元的姻党,以他为中心,柳宗元与之交游的圈子里有六人.通过经史互证的方法对柳宗元笔下的这些裴氏人物进行了探析,可以还原几个历史人物的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8.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文明遭遇空前危机,从谭嗣同、章太炎、梁启超到陈独秀、杜亚泉、李大钊等纷纷研讨中西文明之异同,总结出中西文明之动静说.他们还从各自的民族立场和哲学观念出发,提出矛盾论、调和论和第三种文明论,试图解决中国文明遭遇的危机.  相似文献   

9.
心是中国传统哲学中非常重要的基源性观念,中国传统哲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围绕着心而展开的,从而也便有了心性论哲学对中国思想的深远影响。以往每当论及中国古代心性论时,人们通常会将孟子的思想理解为心性论哲学的一个典范,而对于荀子,则很少涉及他有关心方面的论述。实际上,作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人物,荀子对于心也同样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天君之心、大清明心以及诚心是荀子心论的三个维度。天君之心是从认识意义上进行讨论的,大清明心是通过行为主宰的含义展现出来的,而诚心则是在道德行为意义上的阐发,由此呈现出荀子心论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0.
道之两种状态与物之两种形态——兼及道物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以楷认为老子是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道论完全源于现实,不应把道玄虚化、神秘化。老子开辟了中国人寻求天地万物本原本体的致思方向,提供了本体论理论、体系架构和范畴。李霞认为老子是中国生命哲学之父。老子以深具生命意蕴的“道”作为核心范畴,以生命崇拜意识为根本观念,建立了一个以生命本源论、生命机制论、生命本质论、生命价值论、生命存在论、生命修养论以及生命境界论为主要内容的生命哲学体系,对中国传统哲学、宗教乃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陆建华认为老子的道具有有物与无物两种状态,老子之物亦有道中之物与道外之物两种形态。所谓道物关系表现为道之“有物”状态、有物之道与道中之物、道外之物的关系。徐小跃认为分析和挖掘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其任务就是看这一思想在何种程序上真实而又深刻地揭示出人性的本质、社会的本性以及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老子思想的价值正是体现在他对人的存在方式给出了符合人性的解释,而人也只有在与自然合一的状态才能完成关系双方各自的价值和性命之情,老子以“返本还原”的回归意识给人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1.
朱绍侯 《南都学坛》2005,25(4):18-20
刘累是陶唐氏的后裔,在夏朝时给帝孔甲养龙,因一雌龙死,刘累惧罪而逃至鲁县(今河南鲁山县),并老死在鲁县。刘累的后人春秋时到晋国做官,封于范,称范氏。后范大夫士会因故奔秦,当晋国召士会返晋时,士会有一子留秦,因是刘累之后而姓刘,汉高祖刘邦是其后裔,这是祁姓之刘。周成王封王季之子于刘邑,其后人亦姓刘,这是姬姓之刘。到汉代姬姓之刘与祁姓之刘混而为一,从此刘累就成为刘姓的共同祖先,鲁县就成为刘姓的祖居地。  相似文献   

12.
赵文、刘辰翁和刘将孙都是凤林书院词人。赵文和刘辰翁是"同党",同为白鹭洲书院的弟子,有共同的亡国之痛,他们的交往、唱和是"同党"的相慰。赵文和刘将孙是"忘年之交",他们极论一世人物,唱和的诗词甚多,赵文肯定刘将孙任教于元王朝是为儒家礼乐制度争一脉,他们是"忘年之交"相勉。赵文、刘辰翁、刘将孙的文章学问对庐陵欧阳守道等的文章学问有承继也有创新。  相似文献   

13.
《学衡》是柳诒徵一生中所参与时间最长的刊物,在其个人事功里,占有重要的一页。与此相应的,柳诒徵在《学衡》中也占有不可或缺的位置,无论是从其发稿量来看,还是从其在学衡派群体的影响来看;柳诒徵都是《学衡》中仅次于吴宓的另一关键人物。没有吴宓的《学衡》固然难以为继,而无柳诒徵的《学衡》同样不能成其为《学衡》。  相似文献   

14.
刘向刘歆父子是西汉晚期重要的历史学家和经学家,刘氏父子所集录的《别录》和《七略》论述古今学术的演变过程和变迁趋势,并且通过编辑目录的方式确立了《易》为六经之首,以《易》为其它五经之原。刘氏论《易》,以阴阳五行灾异为依托,以补察时政、经世致用为旨归,其《易》学观念的形成是受汉代重儒尊孔的学术思潮的影响,也反映了汉代易学在学术上的重要地位和发达程度。  相似文献   

15.
刘勰生年,学界众说纷纭,尚无定论。通过挖掘史料并运用内证外证相结合的方式辨析稽考,刘勰当生于南朝宋后废帝元徽元年(473年)。  相似文献   

16.
《刘子》作者究竟为谁,自唐迄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其涉及《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故弄清事实真相不仅对《刘子》的研究十分重要,而且对“龙学”的研究也具有特殊意义。通过爬梳史料,原始以要终,辨析考证,认为《刘子》作者乃梁朝之刘遵。  相似文献   

17.
柳宗元与刘禹锡是中唐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由于有着与屈原类似的资质才能、时代境况、理想追求及政治遭遇,故他们对屈赋皆有着不同程度的接受。考察柳、刘赋作,他们在承继屈赋关心时政之忧世情怀、嫉恶刺邪之批判理念、九死未悔之斗争精神及志端行直之高尚人格等方面有着相同的一面。然在赋体形式、创作方法、内涵特质、赋作精神和赋体发展等诸多层面,他们的认识又有着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18.
《柳南随笔》因记载钱谦益而受文字狱案牵连、被挖改删削 ;《柳南随笔》关于钱谦益的记载 ,有助于研究钱谦益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