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处于岩石封闭系统中,地下建筑与地面建筑在设计及表达上具有较大差异。通过对地面建筑及城市设计方法的类比,基于凯文·林奇所提出的城市设计五要素,研究城市中心区地下—地面"双层"城市设计方法,旨在消除地下街的迷途感并增强地下空间开发的系统性。提出地下空间城市设计需要与地面城市相对应,包括"区域:空间的分区主题设计","节点:地下空间节点创造","标志:地下空间高潮点及中心","边界:地下空间界面设计","路径:导向系统及导视系统"五个方面,并形成地下、地面立体对应关系,构建完整的"双层"城市空间系统,为整个城市系统服务。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德国市场广场的历史演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历史中和今日生活中的市场广场景观,提出德国市场广场是城市中"一体化"的公共空间,公共性与人的活动是贯穿其发展历程的主要脉络;正是人性化的公共空间管理及其对公共活动的高度容纳才创造了今日德国市场广场多样化的空间与景观。  相似文献   

3.
景观设计城市景观要素包括自然景观要素和人工景观要素。其中自然景观要素主要是指自然风景,如大小山丘、古树名木、石头、河流、湖泊、海洋等。人工景观要素主要有文物古迹、文化遗址、园林绿化、艺术小品、商贸集市、建构筑物、广场等。这些景观要素为创造高质量的城市空间环境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但是要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必须对各种景观要素进行系统组织,并且结合风水和城市特性使其形成完整和谐的景观体系,有序的空间形态。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传统商业街区有着悠久的历史,见证着城市的发展历程,是城市文化历史的重要表征,同时其独特的空间模式和宜人的尺度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以传统商业街区的空间要素作为切入点,分析研究了不同地域环境和建筑文化背景下传统商业街区的空间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5.
公共空间是城市功能的主要组成部分。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为居民提供的公共空间缺日渐匮乏,其中生活性街道空间的消失最为典型。本文以兰州市十二条生活性街道作为研究对象,从居民使用视角入手,结合地域文化特色,通过对城市街道生活空间景观的评析,概括总结了当前兰州城市生活性街道存在的主要问题。文章从可识别性、舒适感、安全感与可及性几个方面,提出了建设人性化生活性街道景观的优化建议,力求通过增加空间节点在居民生活中的互动特性,营造充满活力的城市人居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6.
研究为解决目前山地都市地下空间人性化设计缺失这一关键问题,构建了都市地下空间人性化模糊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包含生理需求与心理需求2个评价指标系统和47项要素指标的山地地下空间人性化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并针对重庆都市六大商圈地下空间进行人性化量化评价,根据评价分值从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对六大商圈地下空间存在问题做了比较分析,科学总结出山地都市地下空间人性化设计优化策略,以期为提升山地都市地下空间品质提供设计支撑。  相似文献   

7.
<正>1991年11月,日本《东京宣言》提出21世纪是利用地下空间的世纪。2010年以来,以地铁、综合管廊、地下商业等产业为主导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已经成为推动中国新型城镇化和城市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扩大城市内需、挖掘经济潜力和促进城市产业动能的新兴领域。中国城市人口激增,城市土地资源有限,城市空间匮乏,已成为世界上地下空间开发量最大的国家。地下空间  相似文献   

8.
人类创造了城市,原本是为了更好、更舒适、更幸福地生活。本文首先介绍了城市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的概念,分析说明了城市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对塑造"人性化"的空间提出了要求。我们所生存的城市没有真正为人们的需求设计,要功能与审美相统一。人性化设计的城市空间是我们所迫切需要的,让我们遵循"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创造一个"人性化"的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9.
记者:美术馆不同于普通的住宅或商业用房设计,它在功能设计上是如何安排的? 程大鹏:平面按层划分功能区、机房、库房置于地下二层,部分空间为双层层高,可满足大型作品的收藏和装配.研究室、制作室也设在地下,可方便工艺流线操作.设置在首层和地下一层北侧的空间主要为公共区域,包括入口大厅、报告厅、咖啡厅、会议室和休息大厅.  相似文献   

10.
地下空间作为城市开发的重要方向,其环境对人的行为心理的影响是评价城市地下空间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对国内现有地下空间环境对人的行为心理影响研究的文献分析,探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首先,结合文献数量及城市发展背景,梳理研究历程并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继而结合建筑空间设计与环境心理学视角,讨论现有研究中的主要路径与手段;随后对空间环境影响要素进行梳理,根据需求层次理论构建影响行人行为心理的地下空间环境要素体系,包含生理需求、安全需求、行为需求与情感需求。最后总结当前地下空间环境对人的行为心理影响这一研究领域中存在的研究对象单一、研究理论与设计实践脱节等问题,提出针对长期停留人员影响特性研究、视角多元化交叉研究等未来的研究方向,并对建成后的地下空间环境评价进行反馈与长期监控,为今后地下空间环境的设计、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与工业化背景下城市的无序建设、盲目效仿反映出城市特色的衰微,塑造适应地域自然环境、满足城市功能、传承历史文脉的城市形态地域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概括了城市形态的概念及构成要素,以阆中、乐山、宜宾、都江堰等城市为例,探讨对城市形态地域特征的感知,构建基于城市形态地域特征的总体城市设计框架。以泸州市合江县江北新城为例,挖掘城市自然地域特征,宏观上对空间结构、山水格局,中观上对道路交通、景观体系、开敞空间、城市立面轮廓等要素进行设计控制,塑造山水田林城共生、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以期为同类型的新城总体城市设计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在回顾国内外机场外迁引发的城市更新实践的基础上,针对机场搬迁遗留的城市空间断裂问题,引入"缝合"理念,提出分层组织要素、重组功能结构、构建功能连接区、疏通城市脉络、重塑历时景观五个更新对策,旨在为机场更新时把握发展机遇、利用地区资源、实现城市与机场共赢、创建有活力的城市新空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一、城市副中心的形成与内涵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素的集聚和扩散两种作用互为消长,不断塑造着城市的地域形态.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后,城市的区位交通优势吸引周边的资本、人口等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向城市集中,城市规模在这一时期得到迅速的膨胀.到了20世纪初,随着电话、电车等的普及,城市中的要素集聚过程加快,城市中心区由于具有最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交通可达性,逐渐成为城市商业、商务等功能的中心.1 923年,美国城市社会学家伯吉斯在其创立的"同心圆模式"中首次提出了CBD(中央商务区)的概念,认为城市中心是商业零售业和服务业会聚之处.随着经济的发展,CBD的职能进一步扩展,涵盖了金融保险、贸易、信息咨询、会展、公寓及配套的商业文化、市政、交通服务设施等多种职能和活动.如果说CBD的产生主要是经济要素追求规模经济,不断向城市中心集聚的结果,那么城市副中心则是在城市中心出现规模不经济,CBD功能向外扩散过程中产生的位于城市边缘区的新的城市功能集聚点.  相似文献   

14.
地下空间形态从点、线、网状发展到空间的立体化与系统化利用,与城市发展聚集程度密切相关。地下空间利用在城市产生之初就具有系统性特征,柯布西耶等提出的"垂直的田园城市"规划思想对当代中国地下空间规划及利用具有奠基性意义。1790至今的研究表明,"地下空间"一词出现于1980年后地下空间的规模化开发,2000年之后中国成为地下空间开发及研究的主战场。中国由于城市发展状况多样、地理气候多样,地下空间开发模式兼具世界各国的特征,未来地下空间的开发将吸取国外地下空间的发展经验,建立多种地下空间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5.
周辉 《城市观察》2021,74(4):81-86
城市更新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改善居住环境、美化城市面貌以及为城市经济增长提供动力的重要手段,休闲的嵌入能使城市更新更好地满足人的需求和未来产业发展环境的需要.在此逻辑下,文章针对城市近郊"诉求复杂、构成多样、区位适游"等地域特点,紧抓"优质休闲游憩空间和特色活力区"的城郊未来休闲发展愿景和"产业路径依赖且结构单一、现代服务业滞后活力不足、休闲空间建设被忽视并与主城区互动有限"等近郊地区的突出更新建设问题,提出以休闲空间的嵌入和提升改造推动近郊地区高质量更新发展的思路,并提出了四项重点休闲嵌入式更新策略.  相似文献   

16.
孙可  张严 《城市》2016,(7):61-66
商业用地是城市商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其中零售商业用地作为商业用地的核心要素,表征了商业用地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效用。商业用地在城市土地利用过程中的演变状况和内在机制,可以客观地反映城市商业用地和零售商业空间结构的变化规律,对其进行研究,可以为更好地认识和解决其中的问题提供科学的思路和依据。笔者以长沙为例,应用GIS技术,通过解析2003年~2013年城市商业用地的演变过程与特征,揭示了商业用地的空间集聚和规模变化的规律,分析了演变动力机制,提出了城市空间资源有效配置和土地合理利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朱菁  储锰  张怡文  樊帆  董欣 《城市观察》2021,72(2):128-137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地面空间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而地下空间开发可有效解决该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地下空间规划设计大多从集约利用空间、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等角度出发,对地下空间使用者的健康舒适这一视角关注较少.在解析健康、舒适与地下空间概念的基础上,基于环境心理学中的Vischer舒适理论,构建地下空间健康舒适构成要素的关系框架,并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地下空间主要特征的基础上,从通风系统、视觉舒适、安全感、声舒适四个方面提出了健康舒适视角下地下空间规划设计思路,从健康与舒适的视角丰富了国内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设计的相关理论.  相似文献   

18.
廊坊市商业步行街生态文化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业步行街作为城市经济、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记载着城市的发展变化历程,是集中反映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城市综合体。但是在商业街步行街景观设计实践中却存在地域性的模糊,传统界限的趋同、雷同,个性特征不明显,形象性差等缺点。这对于保持地方城市地域特色,维系城市文脉的传承是极为有害的。文章就廊坊市商业步行街景观建设现状及改进对策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镇空间和景观风貌对于旅游小城镇至关重要。本文从"空间生产"的视角出发对当今旅游小城镇传统空间景观风貌普遍面临的"布景式"误区进行了批判性认知,指出其生产、消费的必然逻辑及危害,并在此基础上借鉴旅游学的"前台—后台"理论,为旅游小城镇的风貌设计提出了分区营建的折中性策略。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声音景观正被逐渐破坏殆尽。针对当前城市景观规划中以视觉为中心的倾向,本文对公共空间中的声音景观进行了分析,引入了声景观设计的概念与方法,并指出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借景"、"对景"、"点景"、"障景"等手法运用于城市公共空间声景设计,可使空间景观更加完整和富有场所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