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在授课中,利用榆林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实践教学,既能积极发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刻内涵,又能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所以实现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与课程基本理论的有机结合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高校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前沿阵地,其重要性与紧迫性凸显,机遇和挑战并存。校史资源是高校丰富办学经验和特色的集中体现,挖掘利用校史资源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传承大学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增强师生员工的认同感、归属感,探讨现代大学的办学规律具有重要的价值,而途径的选择则关乎校史资源开发利用的成效。目前,众多国内高校从建立校史馆、编研校史、开设校史文化课、校史文化景观建设、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等方面开发利用校史资源。  相似文献   

3.
文化育人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也是提升我国公民文化自信的基础工程。校史教育作为高校思政工作和文化育人的双重内核,对立德树人和文化引领有着特殊的功用。以文化育人为主线,围绕高校思政工作的“三全育人”“课程思政”新理念,紧扣“文化自信”文化观,研究高校校史教育新视野、新任务和新语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红色校史是传承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推动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资源。红色校史赋能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对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提升学生爱党爱国爱校情怀、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探究红色校史在高校思政育人工作中的现实困境,进而从提升教育者育人的自觉意识、增强研究开发力度、拓宽育人宣传平台、健全育人保障机制方面探索红色校史铸魂育人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5.
地方红色资源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优质教学资源,将其有效融入“纲要”课程教学必能增强课程的铸魂育人功能、凸显课程的正本清源属性以及实现课程教学效果的提质增效。针对当前融合教学中存在的地方红色资源融入较少、融合效果不理想的现状,应从强化资源开发、重视总体设计、加强课程实践三个方面对地方红色资源融入“纲要”课程教学进行路径优化,增强“纲要”课程教学的底气、地气和人气。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目前高校纲要课的实效性不强,影响其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等功能的实现。为了确保大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性的目的,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以增强《纲要》课程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本文拟从几个方面谈谈增强纲要课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7.
地方本科高校的文化建设从目标而言就是“文化塑校”,就是要以校园特色文化塑造学校的品牌形象,全面提升办学层次。地方本科高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以文化人”,就是要以优秀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思想意识与言行举止,从而实现“以德育人、以文化人”的大学功能。按照“文化塑校”的战略,凝炼大学的育人文化,实现校园文化的“以文化人”功能,需要传承校史的根的文化、弘扬校训的励志文化、彰显校友的创业文化和优化校园的环境文化。  相似文献   

8.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进程中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红色文化资源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关系十分紧密,红色文化资源属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核心内容,红色文化资源的运用有助于实现该课程的基本宗旨。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过程中,应在选择性、计划性、历史性等原则的指导下,充分运用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的应用必须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结合起来,将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访谈式教学等与红色文化资源的优势互相融合,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红医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中诞生,并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的红色医学卫生文化,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红医文化融入新时代医学院校的“纲要”课程既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四史”的效果,强化他们救死扶伤、服务人民的理想信念,又有利于增强医学类院校“纲要”课的吸引力。通过案例库建设、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相关案例及教学实践等多种方式可以将红医文化深度融入医学院校的“纲要”课程。  相似文献   

10.
高校校史资源因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主体同一、功能相辅、目标趋同等共性,是以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高校校史资源通过各种载体对大学生发挥着文化认同、价值导向、教育感化、职业精神塑造等功能。高校应健全校史资源教育机制、完善校史资源教育内容、创新校史教育载体,发挥校史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上好这门课程,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必须树立教学资源意识,积极拓展教学资源.地方历史资源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的重要补充和拓展,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恰当运用地方历史资源,不仅有助于加强对广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团队负责人:何云庵教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团队是由“新民主主义论”、“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中国革命史论”(铁道部试点)、“毛泽东思想概论”等课程教学队伍发展而来的,主要给本科生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该团队有教授6名,副教授5名。其中,有博士学位者占41.7%。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现史纲要》课程蕴藏着丰富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资源,教材宣扬了浓厚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这些是“纲要”课程教学中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主要内容。针对这些内容,结合“纲要”课程的特点,“纲要”课程教学中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具体路径主要有研制专题多媒体课件、进行影像教学、进行案例教学、进行实践教学,并注重做到与历史史实、与学生的实际、与当代中国发展的实践三个方面的结合。  相似文献   

14.
我国校训发端就存在尚古与维新两种倾向。高校校训尚古,便于将古代文化引入作为宏大宽阔的文化叙事背景,彰显高校人文内涵之深厚,使得校训典雅厚重。高校校训尚古与中国文人的尚古情结有关。我国高校众多,高校校训很难避免同质化;而高校校训的尚古与维新相比,后者更容易同质化。尚古却不囿古,结合高校学科背景或专业特点,在尚古中出新,是今后高校校训拟订的成功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中固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不仅需要融入红色资源,还要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引入和运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这二者是并行不悖的.引入和运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有助于实现“纲要”课程由教材体系向多样化的教学体系转化,有助于通过增加教学的乡土气息,提升教学的亲和力、感染力,同时也使得“纲要”教学获得更为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选择必须坚持相关性、适度性和科学性的要求,在运用方式要体现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高校应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文化资源,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象化、具体化、"校园化"。校史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资源;校史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养成中具有重要价值,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校史资源、建立校史教育长效机制、创新校史教育载体、开展主题校史教育活动等方面利用校史教育开展大学生价值观养成教育。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将校史融入高校课程思政能创新思政教育,会取得入脑入心的育人成效。【设计/方法】以电子科技大学校史融入戏剧鉴赏课程的经验为例,从建设要求、培养模式、发展需要三个方面探讨高校戏剧鉴赏课程思政为何需要改革,及其在教师主体、教学实践与课程设计等方面面临的现实困境。【结论/发现】为培养坚定“四个自信”、三观正确、全面发展的高质量时代新人,需要增强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与戏剧思政协同育人的理念,发挥学生在戏剧鉴赏课程思政中的主体作用,将校史思政元素贯穿戏剧鉴赏课程教学全过程。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质量,尝试以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开展课程实践教学。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运用于"纲要"课程实践教学,一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二有利于"纲要"课程教学目的达成。但在实施过程中,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重要问题:一要注意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运用要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二要注意把握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三要把握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合理、适度的运用的原则,四要注意做好实践教学事先的准备工作,五要注意将实践教学成绩纳入课程的总评成绩中,力求突破"纲要"课程教学的局限性,从而提高"纲要"课程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融媒体时代,高校校史文化育人与文化传承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系统梳理了高校校史文化育人与文化传承的现状,着重探讨了融媒体视角下校史文化育人的内容、渠道、平台和方法,深入探究高校校史文化育人与文化传承的要素结构和功能,构建了融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史文化育人与文化传承的新模式,冀能为高校校史文化育人与文化传承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与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20.
校史研究是以高校历史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档案史料为主要研究素材的一类科学研究活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工具的迅猛发展使高校档案史料的信息化成为可能,也为校史研究带全新的发展机遇。本文拟结合高校档案校史资源信息化的实践与现状,探索如何使信息化建设有效地辅助、适应和推动校史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