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苍凉是张爱玲小说风格的主要基调。有别于古典时代的苍凉感,苍凉不仅是一种文体风格的书写,还是现代人生存图景的隐喻。人生和谐、柔和维度的强调拓展了张爱玲人性理解的宽度,构成张爱玲小说苍凉背后的悲悯情怀。从生活的日常性、细节当中读解历史人生,苍凉是生命悲剧体验的隐喻。人在时代生活面前的软弱无力所造成的人生悲剧是形成张爱玲小说苍凉意识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跟张爱玲对五四运动的复杂接受有关。由于对五四精神接受的游移与不定,历史与人在张爱玲那里就成为一种在现实当中无法达到和解的悖论。  相似文献   

2.
苍凉是张爱玲小说风格的主要基调。有别于古典时代的苍凉感,苍凉不仅是一种文体风格的书写,还是现代人生存图景的隐喻。人生和谐、柔和维度的强调拓展了张爱玲人性理解的宽度,构成张爱玲小说苍凉背后的悲悯情怀。从生活的日常性、细节当中读解历史人生,苍凉是生命悲剧体验的隐喻。人在时代生活面前的软弱无力所造成的人生悲剧是形成张爱玲小说苍凉意识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跟张爱玲对五四运动的复杂接受有关。由于对五四精神接受的游移与不定,历史与人在张爱玲那里就成为一种在现实当中无法达到和解的悖论。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心理世界中的“恐惧”情结是连接其艺术世界和现实世界的重要桥梁 ,也是人们进入神秘的张爱玲世界的一把钥匙。张爱玲“恐惧”情结的艺术表现是多方面的 ,这种“恐惧”情结使得其艺术世界中充满了孤独、焦虑、残缺和破碎 ,也给其现实人生涂上了一层苍凉的底色 ;它既造就了张爱玲独特的艺术世界 ,又给现实世界中的张爱玲造成了心理障碍和精神痛苦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的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寡居者现象"及其变体.张氏小说中描写的"寡居"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寡妇概念,它所包含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形式上婚姻的丧失,还直指人物内心爱情的缺失和人物心理上的病态以及人的自然欲求得不到实现的现实.这一独特的文学现象透漏出张爱玲对人生无爱、人性自私孤独的独到见解,也是其人生经历和心灵创伤在作品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在张爱玲的作品里,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在于她托起对物质生活和物质细节描绘的基石是“苍凉”的底蕴。她借助于“现代鬼话”,借助于“在传奇时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的叙述意图及其具体展开,在“日常生活”和“时代的梦魇”之间建立起了有机的现实联系。因此,“苍凉”,与其说是张爱玲出于一种自觉的审美追求,不如说是源自她对时代和人生的深层感悟。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是一个具有悲悯情怀的作家。她对普通凡人和现实人生有深刻的理解,体恤凡人在新旧交替时代生存的艰难;她自我定位为一介小市民,对市井生活有亲切的认同和热爱,并由此产生对凡人的同情和怜悯。她睿智地洞察人生的本质是追求安稳和谐的生活,由于这追求的难以实现,才显现出人生的苍凉和无奈,对此她感到无限的惨伤。她对女性的生存处境有深切的了解,并因此产生深深的悲悯。  相似文献   

7.
典藏文本是图书馆重要的研究资源.《张爱玲典藏全集》具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再现作者在那特定时代的历史、文化和情感的真实体现,揭示作者在那一时代所特有的苍凉人生.探寻张爱玲小说中苍凉美的产生,在于张爱玲生命文本中苍凉人生的历史体验、文化体验和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8.
人是各种欲望的综合体 ,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多是处于欲望、社会文化环境与人格的冲突之中 ;在小说中 ,张爱玲从显型与隐型双方面揭示了人的欲望 ,并且通过一系列女性形象对女性生存问题进行了探索 ,是“五四”以来“人的发现”的深化和具体化 ;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的欲望的束缚、个体为了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的需要而带上的人格面具 ,也都是张爱玲小说中的表现对象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的作品深入地描写了 2 0世纪三四十年代沪港洋场社会的人情世态。在现实世界的经营之余 ,她又营造了独特的心灵感悟空间。具有超越性内涵的丰富的细节和缤纷的意象蕴含着深刻的现代生命体验。作品中贯穿着对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虚无的敏锐感受。以此为起点 ,张爱玲生发出对现实、未来与理想的全面质疑 ,但质疑的结果则是对传统的皈依和对个体精神奋起的否定。这是沉沦的人生选择 ,掩藏着张爱玲精神上的怯懦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说:“诗过去是,现在仍是,人类最普遍最博大的教师”而伟大的诗人不仅仅只是诗人,在更高更深刻的意义上,他们代表了时代的良知。也只有这样,诗才能成为历史的回声和时代的证词。20世纪行将结束。综观本世纪伟大的诗人和他们伟大的诗篇,我们不难发现: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置身于全球性问题普遍存在的现实之中,诗人们走出了个人生活的天地,跨越出个人情感世界,他们开始了对人生与现实、人生与命运等重大问题的  相似文献   

11.
古城南京之所以在张爱玲的文学世界里占有一席之地,原因在于她跟南京有着直接和间接的联系。她的"南京"自然、人文景观展现了旧南京的古朴、幽雅,但"南京"被"上海"边缘化。"南京人"有堕落、懒散、守旧的一面,又有实诚、文雅的一面,这跟南京源远流长的人文传统密切相关。"南京人"作为"上海人"的对比性存在,它不只表明南京是现代都市上海的另类风景,而且也能说明张爱玲有多样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
苍凉在张爱玲的文本中拥有多种指向和生成方式:不仅指时代氛围和身世感受,更指向个体生存状态和人类命运,不仅体现为一种主观情绪体验,更承载着作者的存在之思.张爱玲的苍凉呈现出对庸常人生及传奇的消解和对丰盈生命的召唤,刻画了人类存在的易逝和恒常性,具有独特的现代性特征.同时,张爱玲对人性的深切关注和深刻透视,对于当下"人被遮蔽"的普遍现象及文学创作的日益物欲化和庸俗化具有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封锁》是张爱玲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刻画了两个无聊、寂寞的都市男女在一辆封锁期的电车上的一段"艳遇"。俗话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封锁》这部小说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解读方式。论文拟对《封锁》以精神分析和解构主义的方法进行解读,以探索张爱玲不凡的叙述张力。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的散文表现出独特的女性书写,特别是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描写和所处境况的认识尤为细腻深刻。张爱玲认为自然健康的女性具有神的特性,但是长期生活在男权社会的压制下,心灵极为扭曲和变态,使她们甘心被奴役,对待爱情、婚姻和生活有着太多的无奈。现代的女性不再是女神,也不要做女奴,她们是活生生的人,是真实的世俗生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小说人物形象的悲剧美学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悲剧的理解,张爱玲认为人性的偏执、情欲的盲目是导致悲剧的主要原因,她关注的焦点始终是人性.尽管她的小说可以说是"对时代颓废与家庭败落的怅惘与悲叹",可以说是对男欢女爱的冷眼旁观,甚至可以说是"开向四十年代沪、港洋场社会的窗口",但这些都不是张爱玲小说的最高命意.相反,它们都构成了张爱玲借此表现人生、探索人性的一个背景,一个五彩缤纷的悲剧舞台,舞台上演的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人性.从此可以看出,张爱玲的悲剧观是对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美学思想的极好体现.  相似文献   

16.
以文本细读为研究方法,分析了张爱玲小说中具有古旧风韵的“居室经验”,指出其“居室经验”具体体现为败落的家庭生活场景、旧势家族的“礼仪道德”以及冰冷的人情感受,所以,“居室经验”是张爱玲小说中最有意味的部分,也是其民间姿态的一种坚守方式。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与毛姆的两相比较中可揭示出张爱玲的现代性的发生与具体内涵;而通过对张爱玲与卡夫卡的比较,则彰显了张爱玲的现代性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8.
对张爱玲小说集《传奇》的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及话语和叙事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 ,其艺术表现超越了传统小说模式而具有真正的现代品格。张爱玲小说是一种对新旧时代交替中人的生存状况及命运的富于现代感的表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