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先秦汉语名动同形有两类,一类以名词引申出动词,一类为动词引申出名词.由动词引申出名词的通常视为兼类词,由名词引申出动词的则有两种不同看待,一部分作兼类看,一部分看作名词活用为动词.而从本质来认识问题,名词引申出动词者,都属于体用引申范畴.只是由于后代词形的分化和使用上的分工,原来体用同形的词,有一些只剩下名词的用法,活用论者往往依据后代的用法,来律定先秦汉语的词性.  相似文献   

2.
英语单词形义联系的紧密程度决定着词义或词形提取的轻松程度;英语单词形义联系的建立有赖于构词成分策略的使用。在运用构词成分策略重述已知词义的过程中溯因推理,把英语词汇形义联系的过程转化为动态逻辑推理,也可解决英语词汇的已知词义重述问题:从待解释项"单词的汉语词义"出发,结合构词成分等背景知识,到解释项"单词英文拼写的意义拆分"进行逆推。溯因推理有利于促进并优化单词形义联系的建立,进而提高学习者的词汇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3.
单词或句子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就会出现歧义。单词和句子是由语言符号组成的,并且这些符号与它们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具有任意性的。一个单词可以同时指代几种事物,同一种事物可以用不同的单词来表示。单词和句子是语言形式,是抽象的,随着语境的变化,它们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威廉·易卜森提出,事物可以有多种解释,而不是它本身就有多种涵义。在此,  相似文献   

4.
网络语言的发展是汉语保持活力的重要源泉之一,我们应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视之。网络新词汇在网络语言活动中产生,服务于网络社会的语言交际,效果是明显的。网络新词汇在网络语言世界具有一定的"全民性",但并不意味着它们最终能够成活下来,并有机会进入到现代汉语共同语的词汇库中。有三类网络词汇有可能成活下来,并最终成为丰富现代汉语共同语的新词来源。  相似文献   

5.
浅析汉语词义的引申丁振芳词在产生之初一般是单义的,但它同其他事物一样,随着社会的发展,其读音、意义以及记录它的符号文字,都在不断地变化。词义变化的主要形式是“引申”,如“头”的本义指人的脑袋,引申而指一切动物的脑袋,再引申而指物体的端部等。词由本义引...  相似文献   

6.
动量词的来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观汉语词汇发展历史,虚词一般都是由实词虚化而来的。通常会因某个词的组织结构变化和词义演变等因素影响而引发词性的变化,使其失去或淡化原来的词汇意义,在语句中只具有某种语法意义,这便是通常所说的词汇语法化过程。而动量词的产生正好与之相符。动量词的产生与动词密切相关,是由动词演化而来,并非也从名词中演化而来。动量义只不过是由动词义引申出的一个义项,动量词的产生其实就是词义引申的结果。由此也可证明词义的演变也是诱发词汇语法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浅谈英语构词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词汇是英语学习者的主要障碍之一。英语构词法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辨认单词的词形、词性和理解词意 ,并迅速扩大词汇量 ,是学习英语的有效途径。而在所有构词法中 ,缀合法是构词能力最强的一种 ,它所构成的单词数量最大 ,是英语扩充词汇的最主要方法 ,被誉为“学习英语的最短最佳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太平广记》中的唐人小说为材料,从汉语词汇史的角度,对联绵词的词汇概貌、词形、词义、用法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唐人小说中的联绵词总体上以继承为主;联绵词词形的发展变化逐渐趋于稳定;词义发展出现两极分化;用法有趋于松散的表现;语言的同化规则和人们的心理类推作用对联绵词形、音、义的发展变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概念整合理论是揭示人类语言的动态认知过程的一种理论。近年来新词汇、新流行语被广泛运用。新词的创造方式主要有:谐音创造的新词汇;因词义扩展创造的新词汇;由比喻产生的新词;其他方式创造的新词汇。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视角探究新词汇的认知过程会推动对流行语的进一步认知。  相似文献   

10.
上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节为主,到魏晋六朝时期,复音词数量大增.由单音词变为复音词,基本的方法有三一是以原有的单音词作为一个语素,构成新的复音词;二是由原来两个经常一起出现的单音词或词组不断凝结稳定而成;三是将原来用单音词表达的意义,换成一个新的复音词.构词方式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一是附加式出现了新的形式;二是联合式中的反义联合明显增多;三是偏正式中出现了新的类型;四是动补式的发展;五是动宾式的增加;六是名+量式的产生.影响词汇复音化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其中主要有词义的引申发展、复音词表义的具体准确、汉语节奏的习惯与特点、辞赋骈文的兴起、佛典的译介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汉语的简缩造词有时会导致词素义的衍生:原词语经过简缩后,原来整个词的意义往往会被浓缩到一个代表词素里,此意义就是因简缩造词而产生的词素新义。新、旧义之间有联系,符合简缩造词的特征和词素新义具有首现性是判定简缩造词生成词素义的标准。简缩造词衍生新词素义有自己独特的过程和规律。简缩造词衍生词素义最直接的原因是汉语中简缩词的大量使用,人类的转喻认知和语言的类推机制也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非理复合词是汉语词汇在历史发展中,一些来源于多个语素却又不能按一般语义结构规则分析的词。它有四个来源:两个不同层次的成分长期相邻使用,形成跨层次凝合词;从一个常用词语中选取部分音素或音节组合成等义的新形式形成缩略词;从一个熟习的词语中略去所要表达的词,让剩余部分表示被略去词的意义,是隐缺词;用不对应成分替换一个词的部分,造成一个与原词整体意义对应的词,产生非理仿词。  相似文献   

13.
当今词语的“变脸”的方式及其动因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世纪形成了词语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旧词语的"变脸"已成了语言新陈代谢的一种常见方式。在大脑的类推和重新分析的思维机制下,人们用隐喻、转喻、仿词、别解、委婉、超常搭配或起用方言词、古语词等方式赋予旧词以新义,或者改变一个旧词的用法,从而弥补了语言表达的空位,满足了受众的求异心理,在经济省力的前提下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14.
《齐民要术》是中古时期口语性较强的一部农业科技著作,书中使用了较多复合词,有的复合词意义相近或相关,彼此聚合成群,形成了不同的同义词词场。这些同义词词场中的复合词在构词上都有相同的特点:即构成复合词的两个语素单用时意义相近或相关,这样的复合词应是当时的语言社团根据已有的并列式构词法创造的新词。在汉语词汇的历时发展中,《齐民要术》中使用的同义复合词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结果:由曾经常用的单音词作语素构成的复合词或易于通过隐喻机制形成新义的复合词使用频率相对较高,生命力相对较强,在竞争中也相对较容易发展成汉语中的常用复合词;使用频率低或难以产生隐喻引申义的复合词很容易退出语言交际领域,从而成为汉语词汇历史发展中某阶段的陈迹。  相似文献   

15.
仿译词可以按照汉语新词的透明度、英语原词语素间的语法结构、英语原词在构词法中的不同性质、汉语仿译词的音节数进行多角度的分类。仿译词对现代汉语词汇系统的影响有增加新词新义;英文单词一词多义。在仿译过程中用汉语对应词的中心义项翻译英语对应词的边缘义项,造成汉语对应词词义增加;英文单词增加新义,造成汉语对应词增加新义;受仿译影响汉语产生新义语素,有的已经发展为类词缀。仿译词的大量出现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新颖、透明和共性原则。  相似文献   

16.
同义反复是在同一个词组或句子中,由不同词语来表达同一意义的语用现象,主要涉及到词与词之间的同现关系.通过对汉英词语搭配中同义反复现象的对比,了解该现象在两种词语结构中的差异和原因,从而可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实现两种语言在形式相异下的语义对等.  相似文献   

17.
隐喻在复合词中的投射有不同层面。投射到词义层面。引起词义演变,可称为词义隐喻。投射到语素层面,产生喻体语素。喻体语素以其隐喻意义参与构词,可称为构词隐喻。真正能够产生新词的是构词隐喻。复合词构词隐喻的隐喻结构类型可分为喻体语素在前的借喻造词和喻体语素在后的暗喻造词。  相似文献   

18.
《诗经》中有些叠音的拟声词,其构词单字即已可表达重叠时的词面意义。以往研究多从修辞、语法(含词汇学)的角度入手,语法方面也多注重构词问题,少有论及这类词作为onomatopee的特性,利用日语学界关于onomatopee 的研究成果,对《诗经》中拟音向拟态转变的词语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诗经》中部分单字或叠词常常使用于某一类情境时并不用来拟声,其固定地与另一组不视为拟声的单字或该字所构成的叠词对举,为了共同营造某种意思,此类单字或叠词的拟声性格已弱。比如“肃”与“雍”常配套使用,前者未见有拟声之说,后者常被解作拟声词;然而在配套使用的情况下,“雍”字又并非都能够解为拟声。又据这类词拟声与非拟声时的语义关联,可知这些词其实有拟音、表意两种功效,且该两种功效互相有所关联。分析可知这种词的表意或拟态出于拟音,这种由拟音而拟态的情况在现代汉语中也可见到,不少理应是拟声词者,实际使用中由此可逆推某些通常不视为拟声的词,其源头或许也是拟声。前人关于这种nomatopee 的注释分歧,有些即出自对拟音或拟态的关注侧重不同。  相似文献   

19.
以2012年生活类和文化类新词语为例,探讨汉语新词语在语音形式、构词方式、构词类型、词语意义等方面呈现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声母清浊交替是上古汉语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从考察温州永嘉方言声母清浊交替典型构词13组来看,永嘉方言部分地继承了古汉语的此类语词;同时,方言自身也通过这种构词机制创新出一些不见于古汉语的新语词。据此,我们认为,汉语分清浊的方言存在由词的清浊变化造出新词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