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小说《日诞之地》是美国印第安作家莫马迪的代表作,蕴含着深厚的印第安文化。莫马迪在小说中生动描述了印第安狩猎、农耕文化,玉米舞、太阳舞、颂歌、奔跑仪式以及"神圣环形",这些传统文化表达了印第安人对自然万物的敬畏及对和谐的诉求;莫马迪将印第安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与主人公阿韦尔的成长经历结合起来,指出切断了与部落土地和文化的关联所致的疏离感是导致当代印第安人精神困惑的根源,只有回归土地、遵循部落传统,印第安人才能消除无根状态,重构身份和自我;小说所揭示的印第安文化对于面临生态困境和精神危机的当代人具有警醒和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当代美国印第安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印第安文学渊远流长,而其当代小说则是这个灭而未绝的民族的生命力的体现。标志着“印第安文学复兴”运动开始的《曙光之屋》,植根于印第安民族文化尤其是美学传统,借鉴了发达的欧美小说艺术,但超越了较狭隘的种族意识,塑造出艾贝尔这个具有历史感、多面性的“第四世界”的“人人”的艺术形象。在作者莫马戴周围,聚集了一个秉性各异、才华卓越的印第安作家群,他们通过各自的创作,不仅揭示出多灾多难的印第安民族当今的生存状态,而且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寻求怎样在当今这个后殖民时代超越历史地注定的生存困境,从其有特色的与白人文学平等的文学主体意识出发,重造美国印第安传统的现实感。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美学角度对<生命的法则>所体现的悲剧性进行分析,老考斯库什被部落遗弃,孤独地在雪地与死亡抗争所体现的悲剧精神和悲剧心理,以及由此折射出的整个印第安民族在残酷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民族悲剧精神的体现,从而使人觉得生命的可贵与崇高,所以要热爱生命,无论在逆境顺境中都要体现生命的尊严和尊重生命,不要轻视生命,无论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  相似文献   

4.
北美印第安文学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是利用与剥削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的一体关系.通过对美国印第安当代女作家希尔科的小说《沙丘花园》的解析,从人与自然的物质性关系和精神联结两个方面,指出在印第安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生态智慧.传统的印第安人在物质上依赖大自然,在精神上也信靠、热爱大自然.白人殖民者和美国主流的工业文明,将土地和整个大自然看作是征服、利用和剥削的对象,而被剥夺了土地的印第安文化则将自然看作是自己的母亲和上帝.印第安文化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关系中所包含的伟大的神圣性、宗教性和救赎性,正是以贪婪纵欲、过度开发和利己主义的人类中心论为特征的现代社会所缺失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印第安人的动物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印第安人的家园意识三个层面入手,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分析厄德里克的儿童文学四部曲。该四部曲充盈着印第安的民族灵魂和血脉,是对印第安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民族性格的精妙注解。厄德里克以其赤子之心将碎片化的印第安人和印第安文化刻画并展现出来,续写着印第安人的历史与记忆。在全球化如火如荼、民族文化日益难以为继的当下,厄德里克对印第安民族性的书写无疑使得由世界不同民族构成的总体文化更加灿烂多彩,凸显出深刻的人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美国本土作家路易丝·厄德里克的小说《爱药》是一部显露奥吉布瓦族以及美国印第安文化精神的杰作。这种精神在露露·拉马丁的人格特质中获得辉煌再现,其狂浪不羁的原始生命力呈现于三重意象中:颠覆菲勒斯中心主义的文蒂格、印第安人的精神爱药——纳达文斯以及消解逻各斯中心主义的马纳博卓。露露的形象,不但象征着此族裔遒劲征服、慧智包容以及自由杂糅的人格特征,而且隐喻着美国印第安民族的此种精神品格。  相似文献   

7.
拉美是美洲三大印第安文明的故乡 ,在哥伦布到达之前 ,曾有着美洲最灿烂的古代文明。欧洲殖民者到来后 ,无力进行种族灭绝 ,而是被迫采取了种族混血和文化调和的政策 ,由于大量的印第安人活了下来 ,美洲的本土环境又基本没有改变 ,所以使印第安人的一些经济、政治、宗教和文化方面的遗产得以保留 ,这些遗产的积极面对拉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民族文化特色的再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其消极面却对拉美现代化产生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8.
丁玲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作家,中国妇女的榜样和模范.她给后人留下了极为丰富和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笔重要的财富,不仅仅限于她撰写的近三百万字的各类脍炙人口的著作,更重要的是凝聚和体现在这些作品及她一生言行中的高尚风格和品质.它们集聚和表现为丁玲精神.丁玲精神是巾帼精神的完美体现;丁玲精神是延安精神的代表;丁玲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丁玲精神是人类理想的写照.  相似文献   

9.
"鬼舞"(ghost dance)是美国印第安部族的传统仪式之一,也是19世纪末泛印第安运动的宗教抗争手段。在希尔克、阿莱克西和维兹诺等当代印第安作家的笔下,"鬼舞"成了一种批评隐喻,再现于文本之中,与文字共舞,展现了当代印第安作家致力于强调印第安民族的历史存在和恢复印第安民族在多元共存社会中应当拥有的地位和话语权的努力。  相似文献   

10.
1992年,叶利钦的民族事务顾问嘉莉娜·斯塔罗沃依托娃在访问华盛顿一所大学时,曾有人问她,今天的俄罗斯民族精神体现在何处,她毫不犹豫地回答说:“俄罗斯语言,俄罗斯文学。”类似的话语我们还可以在俄罗斯其他文化人的口中听到。新俄罗斯文学的现实也在证实着:文学仍然是俄罗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俄罗斯作家一如既往地仍然是俄罗斯民族精神的体现者。这种不息的民族精神首先便表现在俄罗斯文学所固有的人文精神中。尽管九十年代每一个俄国人无不在经济无序、生存窘迫的现实的纠缠中,尽管严酷的市场经济在改变着俄国人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1.
池田大作每年发表"和平倡言",其一以贯之的思索脉络始终以"人"的"精神"、"人类"的和平、时代精神、世界精神、地球文明为主题。他关心的是人,是生命,是人的精神,是人类的共生,是与"人"息息相关的文化,是"地球文明"。池田思想的构成及其表述多以对话展开而不断创造,多为开放、流动的思想表述文本。但通过"和平倡言",池田以彻底自我省察,遍历哲学思想,以宗教思想家睿智的思索,建构了他和平思想的体系,"和平倡言"文本就是池田和平思想最充实完整的具现。  相似文献   

12.
执政党与革命党的角色在很多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然而,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结束至改革开放前,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却带有浓重的革命党色彩,未能实现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角色的成功转变。要确保执政党的执政地位坚如磐石、实现强国富民的宏伟目标,党必须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务不动摇,必须始终坚持"三个代表",必须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确保党的先进性不断创新,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相似文献   

13.
中正和平、宽容和谐,敬主顺圣、爱国爱教是伊斯兰教的基本精神。长期以来,中国穆斯林在践行伊斯兰教和平理念的历史进程中,有过艰难而可贵的理论探索和丰富的实践活动.他们始终秉承和恪守“爱国爱教”的和谐之道与和平之道,在中华大地上与各族人民合和共生,绵延发展,为构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和谐文化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神 魔小说所赖以生 成的一个重要 因素是 契合了 创作 者和 接受 者的 审美 心理。 人们对神鬼怪异 故事的超常偏爱 其实是对自身局 限性 的一种 心理补 偿:一 方面 希望 能够 长生 不死,得道成仙;一 方面又希望通过 对仙、神的膜拜 ,乞得现世平安。  相似文献   

15.
和平研究是弥久而常新的重大问题,中国具有十分丰富的和平文化积淀,应该创建中国特色的和平学。中国特色的和平学应该包括奠基于中国文化特色、具有时代特色和普世价值的和平理论研究,包括对重大和平问题的研究,对和平战略的研究,以及开展和平文化的普及、进行和平教育等内容。中国特色的和平学的建立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这种精神力量支撑着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繁荣、富强。弘扬和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不仅对于推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对于促进我国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 ,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 ,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中所产生的抗战精神,其内涵博大精深,十分丰富,概括起来主要包括爱国精神、团结精神、自强精神、国际精神等四方面的内容.而其产生也是由中国传统民族精神的积淀、民族危亡的现实环境、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国民政府的积极努力等多方面原因所促成的.抗战精神不仅在抗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且对当下我们民族所面临的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历史任务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丁玲的《访美散记》和《文学天才意味着什么》两部著作,从某些侧面反映了丁玲热诚的爱国情怀和作为一名普通劳动者的小草精神。丁玲的爱国情怀和小草精神是对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和小草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19.
挪威民间故事中的精灵故事非常多,其中对精灵的描写很有特色。精灵和人类婚配故事,反映了男权社会的特征。故事中的土地神,和我国民间信仰中的土地神,有不少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20.
张家界土家文化旅游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家界民族文化旅游要重视土家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 ,明确土家文化内涵 ,突显土家文化特色 ,张扬土家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