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强化信息引领——信息经济时代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当今时代,信息网络和信息技术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最活跃、最具决定性的因素之一。信息化主导社会各领域和各行各业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代特征和基本实现手段。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信息化初期,信息化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显著标志,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起着助推器、倍增器和带动、引领的作用,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因此,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行“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战略,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相似文献   

2.
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推动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我国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本文从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入手,阐述了教育信息化的相关内容和国际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现状,通过比较我国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差距,借鉴各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 成果,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策略,以加快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实现信息化是我国当前的重要历史任务,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全面推进信息化,将带动我国的工业化,有利于实现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强信息产业自身的发展,进行信息体制改革和法制建设,培养一支高质量的信息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4.
姜爱林 《南都学坛》2003,23(6):111-116
“十五”计划建议指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的现实选择应为:要继续完成工业化的未竟事业,同时,应积极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有机结合,加快信息化体制和企业改革力度,加大对信息产业科研的资金投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和信息化法律法规体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推进信息化,把工业化提高到广泛采用信息智能工具的水准上来,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努力提高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国际竞争力,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5.
面临着入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挑战,加快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化促进现代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举措。本文针对中国企业信息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如何有效推进企业信息化的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6.
民族地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只有加速推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进程 ,西部民族地区才能发挥“后发”优势 ,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此 ,西部民族地区需加快和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传统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坚持走以市场为主导的道路、加大对信息产业的投入、制定相应的人才政策 ,并注重培育和优化与信息化推进和信息化产业发展相关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7.
信息化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信息化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是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最新成果 ,发挥后发优势 ,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加快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 ,必须遵循农业和信息发展的共同规律 ,与完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紧密结合 ,寻求多种途径 ,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信息产业带动工业化机理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当前信息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以期寻找在新型工业化背景下如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我国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信息化与工业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以知识经济浪潮为背景的信息化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迈入中期阶段,取得可喜成就,同时面临严峻挑战。工业化是农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中的份额不断下降,制造业与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持续上升,经济结构的合理转变与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信息化是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演进的动态过程。工业化发展直接导致信息化,信息化发展以工业化为基础和手段。我国应选择跨越式发展战略,处理好传统产业与信息产业的关系,在工业化中实现工业信息化,在信息化中实现信息工业化,市场化与知识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覆盖四个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举措.工业化是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而工业现代化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首要内容.基本实现现代化是我国第三步发展战略的总目标.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十六大进一步强调,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可见,信息化、工业化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并进"的关系,而如何从理论上揭示其机理,从战略上构建其运行和发展机制,则是关系到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战略目标实现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信息资源在当代社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美国、欧盟、亚洲一些国家都极尽全力加速整个信息化建设。中国同样注意到了信息资源建设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对国家信息化建设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和进展,但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图书馆作为知识管理和传播的专门机构,在文献信息资源管理、开发利用和传播中,应该不断探索改善信息资源服务的途径,提高服务水平,为祖国的信息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发挥后发优势,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实现工业化的战略选择。由于各地区发展程度相差很大,原有工业基础、产业聚集度、技术和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难以同步发展,必须采取不同的模式。为此,我国各地区需要在国家信息化的战略指导下,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制定区域突破战略和可行性措施。  相似文献   

13.
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发展,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创造了坚实基础,推动了现代经济和科技的进步。道路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已逐步实现道路运输的信息的数字化、智能化和集成化,对交通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本文对我国道路运输业的科技信息一体化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道路运输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模式。  相似文献   

14.
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信息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综合国力和经济成长能力的重要标志.教育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概述了教育信息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提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对教育信息化建设整体构架和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在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过渡的过程中,军事领域在军事思想、文化、作战方法、组织编成和武器装备等方面都面临着信息化的冲击,需要及时的转型。通过研究美军的信息化军事转型,分析其经验和教训,由此对中国军队的信息化转型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了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业信息化的步伐,研究了农业信息化对新农村经济建设的意义,农业信息化的内容和应注意的问题。认为通过政府投入,建立健全农村信息网络;构建农村信息化的管理体制;创新信息服务模式,推动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是推动农业信息化的主要途径。在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应注意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和教育;提高政府的重视程度;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培养农村信息人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政府在推动国家信息化中的主导地位和特殊角色以及政府管理对信息化的广泛依赖,决定了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中处于关键和核心的位置,决定了政府信息化的基础作用和战略地位。本文从政府信息化的含义入手,阐述了我国政府信息化发展的意义,分析了我国政府信息化发展中的障碍因素,并尝试性地提出了推进我国政府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论全国文献信息资源集成管理模式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构建“全国文献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系统”的管理模式 ,并就中国图书信息业怎样才能走整体化、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产业化发展道路 ,使资源网与信息网协调发展 ,实现高水平、高效率、高质量的现代文献信息保障体系作了系统论述。  相似文献   

19.
国内报业数字化发展态势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报业信息化始于激光照排技术的采用和新闻综合网络处理系统的开发,后经历了创建报社新闻网站对媒体信息资源的整合,推出报纸电子版,生产电子纸张,出版电子报,开发手机报,建立互动多媒体等等,为报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数字报业与传统报业在出版介质,显示与阅读方式,传播与发行网络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报业数字化转型不仅在物质技术层面,更重要在办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转型的目的是塑造新的业态形 式及其行业边界。目前报业数字化转型存在对新的媒体缺少整体规划,内容原创性不够,没有形成市场竞争的核心 能力等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