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李见心的诗歌并不排斥技术的运用和语言形式的打磨,她把日常生活展现为一个符号的世界,用语言还原诗意人生本身的快感。她有意识地运用语符、语义、语形、语体等多种语言手段,突入心灵超验领域,为诗歌开拓了巨大的表现空间。李见心的诗歌不是线性的,其空间性大于时间性,强调来自生活的现场感与结构感,通过修辞化、符象化的日常生活敞开本真,通过创造日常化景观去埋葬历史的记忆,摆脱日常消息性语言和无意识对生活的遮蔽,建构起充满张力的文学生态。  相似文献   

2.
诗歌,是诗人对时代、人民、大自然与人生的情感的独特体现,是诗人为人民代言而发出的富有个性的呼声。所以,诗歌是最真实的文学,是最有深邃意蕴的文学。诗歌如果真实地表现了人民对时代、政治、生活和人生的真实感情,就无疑可以算是真实的诗作。诗的真实性是诗的生命。就像文学的真实性是文学的生命一样,诗歌倘若违背了真实性,那就只能流为一堆没有生命的文字  相似文献   

3.
舒婷是朦胧诗人中较早挖掘个人内心情感的诗人,其诗中充满了淡淡的忧伤,她不仅从"小我"的角度还原了一个真实的生活,更以"大我"的态度对待一切。面对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巨大落差,舒婷保持乐观的态度,坚信终将春暖花开乘风破浪,在情感上,舒婷不仅描写自身的爱情,更是以母性的情怀向他人倾注自己的爱,体现出一种优雅而忧郁的美感。  相似文献   

4.
诗的情感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今诗坛由于过份地偏执理性贬视诗人的情感个性及情感在诗中的作用因而导致了诗歌的“冷血期”与读者的远离等现象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在此基础上对诗的情感空间进行了较为深入与详尽的探讨。认为不同的诗人由于各自的天赋气质、素养、知识结构以及个人境遇的不同,因而个人的情感空间也是千秋各异的。综观文学史,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诗人的诞生意味着一种新的生存方式的出现,意味着一种独特的情感空间的确立。故而构建诗人的情感空间对今后诗歌的发展将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阿垅在特殊年代所构建的现实主义诗歌美学,可以从人、诗、现实和情感四个维度进行讨论。人是纯洁的人,善良的人,能够参与历史和现实的创造的人,能够战斗的人,能够唱出战歌和颂歌的人;诗由人写,必须直接从生活的深海采撷并孕育成艺术的珠贝;现实是当下的现实,提供给人以行动的空间,人与现实发生血肉联系,生出诗歌作品;情感是诗歌艺术发生的美学基础,诗人的使命就是写出他自己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了他自己爱恨情仇的真实感受。  相似文献   

6.
我的自然观     
我被一些评论家称为“自然诗人”,可能是我的诗歌中关于自然的内容比较多。我一直认为,自然是中国古典诗歌里的最高价值,自然也是中国人的神圣殿堂。这实质上是一种诗性自然观。我对自然的尊崇,与成长环境、生活方式乃至个人性情、思想认同有一定关系。我诗中的自然包含着对世俗生活的精神超越,表达一种社会性和公共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话语是一种直接再现了中国民族真实的当下经验、反映着他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内在生命需要的"诗家语";而中国情感则是在这种现代性的"诗家语"形式下所涵盖的内容,它指称的是这个民族与其他民族有着本质不同的现代性经验。只有一种特殊的"中国话语",才能使内涵特殊的"中国情感"出场,只有以真正的"中国情感"为对象,"中国话语"才可以从"鹦鹉学舌"的叙事困境中解脱出来。现代百年中国诗歌生产观念最严重的问题,是它严重偏离了传统话语方式与传统思想情感方式。一个中国诗人最应该做的,一方面在生活中努力发掘纯粹的中国经验,引领读者发现他们真实的存在与需要;另一方面则是通过纯粹的中国话语书写,努力培育读者对中国诗歌的感受与判断力。在汉民族经验被普遍遮蔽的当代语境中,真正的先锋诗人应该有能力以一种地道的"中国话语"使纯粹的"中国情感"再现于现实世界之中。这是他们最有发言权的地方,也是他们最应该承担的使命。  相似文献   

8.
诗人唐兴玲英年早逝,是湖南诗坛的重大损失。她是一个极有才华的女诗人,对诗歌怀着真诚的热爱,既潜心写作,也热心组织和参加诗歌活动。在她的创作中,爱情诗占有很大的比重,也是最能代表她创作特色的一部分。在她后期的爱情诗中,似乎游移着某种孤寂的情绪,然而也更见内在的热度,诗人的视野扩展到她的自我形象之外,对人生有着更为深刻的体察。她的创作在湖南诗人中,可以说代表一个高度,在当代女性诗人中,她也是值得特别关注的一位。  相似文献   

9.
在朦胧诗人中,舒婷是最先得到认可的一位。而她被认可的原因,或许由于她是朦胧诗人中最早关注个人内心情感的女性诗人。舒婷以款款的吟唱,抒写了个人的情感世界,表现出理想与现实、主观情怀与客观环境的反差与矛盾,以及由此而来的渴望与忧郁情怀。舒婷诗的特色与动人之处则在于诗中一种温婉而美丽的忧伤情调,但是,她的诗忧伤中蕴含着坚强,低沉中蕴含着热情,把情感的复杂性、丰富性表现得曲折尽致。同时,她的诗歌充满着温情与包容,以爱温暖和抚慰着同时代所有受伤的心灵。  相似文献   

10.
伊丽莎白·毕晓普是美国杰出的现代诗人。她在诗中明确表示,艺术来源于生活、模仿生活,旨在表达思想;写诗是一个由客观到主观、物质到精神,思想和现实相互交融、渗透的动态的过程;并提出了她的"动态诗学观"。她认为写诗要观察事实的细节、沉入或者潜入未知,以及诗歌本身要能表达诗人的感情,诗要新颖,要能给人以快乐,使生活可以忍受。她的梦幻诗具有超现实主义性质,但她又不是一位超现实主义诗人。她把梦作为一种题材和写作方法,表现社会意识,是她未实现的愿望的满足。她的梦幻诗中,半梦和半醒的状态交替出现。她开发潜意识,认为意识和潜意识是并不割裂的,但理性才是主要的、可靠的。  相似文献   

11.
《观沧海》是一个完整的艺术表现形式,整个情感线索一以贯终,不能将诗句单纯地叠加生成意义。诗歌语言是造型性语言,是诗人所要表达情感的异质同构物,故而诗歌中并不存在真实的客观景物。这首诗从整体形式上是表现诗人对浩瀚时空的占有欲,对永恒生命的渴望,而非其所见所感。“海”的意象是诗人有意识选择的结果,但暗中驱使诗人做出这一选择的则是“海”所承载的集体无意识。  相似文献   

12.
沿着埃米莉·迪全森极具个人色彩的人生经历,简要分析了她三首短小却意义深远的诗歌。指出长年沉浸在孤独、沉思中的诗人,所写诗句不仅清新、优美,那些有血、有肉、有灵的篇章更凝结着诗人的心血,也折射出她一生的智慧和情感。诗人坚持用自己的艺术形式和审美标准创作的诗歌必将会深深影响和启迪着读者的心智.  相似文献   

13.
评论界惯常认为普拉斯的经典诗集《阿里尔》是她在婚姻破裂时极端情感的“自白”,个人记忆的表达.本文通过从文化记忆的视角诠释她的《阿里尔》诗集中的名字所包含的文化记忆、文化记忆下大屠杀的恐惧、文化记忆下的核战争,以使读者摆脱“自白”对她的诗歌的束缚从而真正理解《阿里尔》诗集.诗集被置于历史时空中审视时不仅是普拉斯个体记忆的缩影,更是集体文化记忆的再现,它展示了诗人作为自白派诗人的个体痛苦和经历,也暗含了诗人对政治和历史中集体记忆的关注,尤其是对二战和战后的超级大国之间的冷战等一系列国际事件给人们带来的恐惧的关注.作为20世纪伟大的美国女诗人,普拉斯以其独特的诗歌书写了特别的文化记忆并且重构了历史和现实.  相似文献   

14.
诗通常是个人的抒情艺术,诗人的生存环境常常影响着诗人的抒情方式和写作方式。受俄罗斯诗歌爱国主义传统的影响和生存时代的局限,特别是政治形势的制约,莱蒙托夫的诗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再沉湎于个人情感,而是贴近时代、干预生活,完成了由个人化写作向社会化写作的转变;浪漫主义诗人在做人作诗上的偏激也有助于这种转变。这个转变强化了俄罗斯诗歌关注社会现实生活,特别是政治生活的传统,对俄罗斯当时及后世诗歌产生了较大影响。这个转变有助于个人化写作泛滥的中国诗坛重视社会化写作,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但是,这个转变不是绝对的,诗的功能是多元的。  相似文献   

15.
华兹华斯的情感论是其诗歌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观点"诗歌是诗人强烈情感的自然流溢"给人的印象是诗是诗人情感的直接结果,然而,华兹华斯又说诗人具有一种气质,比别人更容易被不在眼前的事物所感动,言外之意就是诗歌是诗人回忆的结果。前后说法似乎有所矛盾。如果从现象学的角度认识这一问题,它们并不矛盾,因为诗人的回忆也是情感不断积聚的过程,这正像情感现象学所说的,在任何可能的世界图像的形成过程中,该图像的各要素的内涵、结构和联系取决于爱和旨趣行动的建构、方向和联系。像现象学一样,华兹华斯也是在爱的"问询"中,让世界不断"吐露"自身。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华兹华斯情感论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6.
女冠和女冠诗人是唐代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李季兰作为一名女冠诗人,毋庸置疑,也成为人们褒贬评论的 对象。她虽然存诗不多,但这些为数不多的诗歌是她整个人生的写照,从这些诗歌中可以看到李季兰的人生历程中对道教思 想文化的吸收与冲击,同时也可以看到她的凡人-女仙-凡人心路历程,从而为我们展现一个具有生命的李季兰形象。  相似文献   

17.
诗的个人性与普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是依靠个人创造的艺术,但不是个人化的艺术。诗歌的艺术取向、审美价值往往取决于诗人的艺术姿态,具体说,就是对待个人和群体、内在与外在的态度问题。优秀的诗歌往往是通过个人抒写群体,通过内在关注外在,形成具有延展意义的普视性。诗人的高贵、高雅,诗的境界,均由此而生。  相似文献   

18.
被誉为意象派诗人的前驱的艾米莉·狄金森是一位独特、超前的美国女诗人。她一直被认为是一位神秘的诗人,她与世隔绝的生活和极具个人特征的诗歌引起评论界最异乎寻常、稀奇古怪和含糊不清的解释,她的读者也因诗歌的晦涩难懂而陷入迷惑与误解中,而理解狄金森诗歌的困难主要是她的隐晦艺术造成的。对此,我们应从艾米莉·狄金森关于隐晦艺术的诗学理论着手,分析诗歌技巧上的隐晦:洗练的意象、不规则的语法和韵律、含糊的射影、特殊的修辞风格,全面论述狄金森诗歌的隐晦艺术。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对话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诗歌中,有时也像小说那样地需要写到对话。特别是在叙事性诗歌中,纪事与纪言相结合的形式,能够打破单纯纪事的局限性,同时,也为诗歌提供了最方便的条件,使它能够直接地反映出人物的情绪和愿望。不过,诗歌堪称是最直接、最强烈,但又最深远、最浓缩地表达人的情感的艺术,也就是说,诗的用语和散文不一样,诗有韵律的限制,要求精炼、含蓄,且允许有较大的跳动性,即王安石所说的“诗家语”。那么,诗歌中的对话同样也以上述特点区别于小说、散文中的对话。出现对话,在诗歌中并不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可以说,除了乐府诗和借鉴乐府…  相似文献   

20.
几年来由于思想解放运动的勃兴,我国抒情诗的江河里涌现了一股探索的激流。诗人们从独特的角度对生后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凝聚成了一批新颖的、具有哲理色采的诗章。其中绝大多数,诗情是诚挚的,理趣是高尚的,思想是积极的,因之对这种哲理探索应持欢迎态度。可是也有人把这看成是“哲理的思辩侵入了诗歌的领域”,断言“历史证明,思辨的诗是没有生命力的”,认为“一首诗如果不把人引向情感与想象的天地,而把人引入思辩的领域,它就会失去诗歌的固有力量”。这就牵涉到诗歌史的真实面貌和历史经验,牵涉到诗歌今后发展的路子,有必要从史实和理论上加以澄清和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