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认同本身是一个多学科研究的领域,依照不同学科分类,学术界分别从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不同的理解视角进行研究,我们在对西方学界对认同研究的理论进行系统的梳理的基础上,指出不同学科对认同研究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肯定了认同研究多学科研究取得的成就,提出了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借鉴西方认同多学科综合研究成果时应该注意的西方认同理论形成背景和我国现实社会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2.
在身份认同理论的观照下,匹普的成长过程包含了以主体为中心的启蒙身份认同和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身份认同。在此过程中,匹普经历了焦虑与希冀、痛苦与欣悦并存的主体体验。同时,认同环境也对其身份认同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认同作为当代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有三种理论取向。自我同一性强调的是自我内部的构建和整合,角色认同理论强调的是我们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对自我的界定,而社会同一性理论是在群体成员身份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认同。认同的三种理论取向只有在互相补充、整合的基础上,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自我的认识和探索。  相似文献   

4.
国家认同是近年学界探讨的热点问题,民族国家在当今受到超国家的区域认同及次国家的民族认同两个方面的冲击。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国家认同,梳理其理论兴起和理论产生的渊源,探讨国家认同的本质和路径。  相似文献   

5.
国家认同是一个建构性概念,既能从族群认同、地域认同获得极大的建构资源,又不得不面对二者的某些消解。根据国家整合社会各集团的理论,本文主张从利益、观念、制度三个维度来建构族群认同、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兼容正向良性的多重复合认同关系模式,为我国顺利完成现代化进程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与政治文化条件。  相似文献   

6.
认同理论呈现出从本质的认同论到建构的认同论的发展态势,这首先从与认同直接相关的主体论的发展过程可以见出。两种类型的认同论各有其特点,其中建构的认同论的特点为建构性、差异性、变化性等。理想的认同应该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但又以建构为主的。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包含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又包含对中国的认同。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集中表现为对无产阶级及其世界性的认同;对中国的认同则集中表现为对中华民族及其民族性的认同。中国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必须与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结合起来,才能阐明。就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功能认同而言,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工具;就其对马克思主义的目的认同而言,中华民族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重要主体和自觉的历史工具。这种双重认同将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目的与手段有机地统一起来,取得了伟大的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同时又受到来自国际马克思主义阵营和中国传统文化阵营的怀疑和责难。深入思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同问题,对于我们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自我认同与生活境遇有着内在关联。现代社会生活的分裂与变动特征,促使时代意识内化为自我认同的一部分,同时又打破了时代意识与自我认同的内在关联,从而使得对生活的理解以及对自我的认同成为一个需要不断反思和重建的问题。现时代的自我理解以及现代主体的自我认同,本质上是一种意识哲学的主体形而上学思维,它要求确证自我的主体地位。意识哲学范式的穷竭使自我认同走向相互认同,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为此提供了一种理论可能。  相似文献   

9.
理性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国际关系理论一直忽视认同问题,晚近兴起的建构主义主要从国际层面分析国家认同的形成与变化,对国内层面的国家认同甚少涉及。由于国家发展不充分和国际社会中认同霸权的存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正经历着双重的认同危机。这些国家必须争取时间在发展中获得所需的内外认同,即用发展的手段来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在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进程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总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表现出一致或冲突的特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亟待整合.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视野下,理清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探索当前及今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调适与整合的有效路径,建构认同整合的长效机制,对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认同的现代化转型:政治与文化的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学理上来讲,认同包含着政治和文化两重含义,但是对于以儒家文化认同为核心的中华帝国而言,其实体本身就是一个文化与政治的结合。进入近代以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被迫纳入到新的现代国家主权体系中,而全球化所引发的认同碎片化更加加剧了原有嵌入体系的破坏。  相似文献   

12.
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E.H.Erikson)提出的自我同一性理论为我们理解和研究青少年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在概述了艾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与自我同一性的理论概要的基础上,介绍了马西亚(J.E.Marcia)、小此木启吾、加藤厚、张日昇等中外心理学家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形成问题所进行的分析,探讨了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确立失败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社会认同的区域文化心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社会认同研究都是以Tajfel等人提出的社会认同理论为前提,一般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主要研究内容为民族认同和身份认同。由于社会文化认同是社会认同的核心内容,社会文化认同的形成是以一定的文化为基础,文化的形成因区域文化差异而有所不同,因而文化差异导致的文化心理也是不同的,着重分析了社会认同与区域文化心理的关系。分析认为,决定社会认同能否形成的实质在于区域文化心理差异;文化心理与社会认同之间是双向的相互构建过程,核心是文化认同,实质是区域文化心理差异。  相似文献   

14.
群际行为的社会同一性理论介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同一性理论是Tajfel等人在"最低限度群体"范式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是群际行为研究领域中影响最大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社会分类、群际比较及人们对积极社会同一性的追求是群际冲突和歧视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5.
语言、文化具有身份建构的功能。文章对近二十年来西方语言、文化、身份三者关系的研究阶段和研究内容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从语言、文化的视角介绍了身份概念、身份建构理论,并探讨了西方身份问题研究对国内身份研究的影响和启示。  相似文献   

16.
关于“身份盗窃”行为的入罪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身份盗窃"行为的日益普遍造成了巨大的现实危害,现行刑法的制裁体系严重滞后。依赖于"招摇撞骗罪"和"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印章罪,伪造、变造身份证罪"的制裁体系,虽然在客观上可以部分实现对于"身份盗窃"行为的刑事制裁,但这一体系的形成,更多地不是一种立法的主观追求,而是一种意外形成的立法效果。深入思考和研究"身份盗窃"行为对于传统刑事立法的冲击和对于传统刑法理论的挑战,逐步实现"身份盗窃"行为的独立入罪化,已经越来越有必要。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从经济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获得更多的自由和闲暇。工作不再是定义自我和衡量幸福的唯一方式,休闲作为一种新的文化价值观开始对人们的生活起到重要指导作用。休闲的自由和社会互动等性质为人们提供了深入认识自我以及自我与他人关系的时间和社会空间,有助于解答“我是谁”和“我们是谁”等认同问题。由此,个体能够以一种展现自我的生活方式扮演不同的人生角色,构建较为稳定的个体认同和社会认同,发现和实现人生意义。休闲塑造文化认同的历史源远流长,至今仍然发挥巨大作用。在休闲时代和全球化持续发展的双重背景下,休闲塑造和传播文化价值观的重要作用也日益凸显。因此,休闲与认同关系研究对个体发展、社会发展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化身份的建构是困扰着逐渐步入现代化的中国的一个现实问题。运用后殖民批评理论分析了西方汉学对于中国文化的再现过程中所隐含的权力话语的同时,也指出了后殖民批评家专于解构,无视权力背后的商品化,以及热衷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对中国文化身份建构在理论话语资源的利用方面的可能影响。最后就中国文化身份建构的策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同一哲学是自然哲学和先验哲学的绝对综合,它代表了谢林前期哲学体系的最高成就。基于同一哲学的成熟理论以及对古希腊悲剧的认知,谢林形成了自己的悲剧观:悲剧诞生于自由与必然的冲突,结束于二者的和解。谢林悲剧理论的实质是一种悲剧哲学,先验唯心论从历史的视角初步展示了悲剧产生的根源;同一哲学体系建立以后,悲剧理论成为艺术哲学构建的重要内容,表明了艺术与历史哲学的内在关联,进一步论证自由和必然的同一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