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志宏的认知美学,利用汉语和汉字的模糊特性,生造了一个"美事物"来充当"美本身"和"美本质",把"美的本质"概念和问题,搅成一滩浑水,趁机来鼓吹反本质主义。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美事物"这样的词语,"美事物"、"美"、"美的"、"美的本质"等语词是必须辨证明白的。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哲学和美学的反本质主义,就是在"语言分析"和"逻辑分析"的基础上否定"美的本质"概念和问题的,但是,反本质主义的限度是反对西方传统哲学和美学的形而上学,把本质和美的本质规定为某种固定不变的实体存在的"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拒斥形而上学,打开了本质和美的本质问题域,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就是开放本质和美的本质问题的表征。因此,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本质主义必须反对,然而事物的本质和美的本质仍然是哲学和美学的永恒的、开放性话题。李志宏的绝对反本质主义可以休矣!  相似文献   

2.
哈特将分析哲学的反本质主义理论运用于法哲学研究之中,着重考察法律的多样性、相对性和发展性。他合理地把握了人类理性对人类社会规则规律认识的度量,回答了应当如何认识法律的问题,从而在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由此,哈特的反本质主义法哲学在解构传统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法学观,成为现代西方法理学的起点。哈特的反本质主义法哲学思想理论从法哲学层面解释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基础,为当前我国的法治建设提供了法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苏珊·桑塔格在美国文学批评理论即将进入繁盛期之际表现出最早的反理论主义情绪,我们不难发现其"反对阐释"含有反本质主义意味,而本质主义与理论主义有着深刻的逻辑关联;在反理论主义之路上桑塔格并非单枪匹马,"反对阐释"不仅呼应了新左派"反文化"大潮和激进文化运动,同时提前触动和震撼了欧美理论界,对欧美之外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美学理论亦有启示.  相似文献   

4.
美国新实用主义代表罗蒂批判了西方传统哲学及其现代哲学的变种,他一方面宣告了西方哲学传统为人类精神活动寻求某个基础任务的终结,另一方面,提出了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的"后哲学文化"。这一理论揭示了现代西方哲学发展的一种融合的趋势,在美国哲学界乃至文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拉克劳与墨菲是“后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与伊格尔顿迥然相异的是,作为职业的政治理论家,两人吸取了后现代主义中解构的能量,主张在反本质主义的视域下建构激进的民主政治.罗蒂深为赞赏他们对本质主义政治的批判,而他们也直言自己在认识论上与罗蒂相同,但在政治观点上又与罗蒂存在分歧.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以来,随着反本质主义问题的提出,文学理论教材编写中的一个重要理论现象,就是对"文学是什么"的本质问题的回避,而代之以"什么是文学"或"文学是作为××"的经验性描述或知识性阐释。这些教材中将文学本质的论述归于本质主义问题,并进而从反本质主义的角度放弃对文学本质问题的追问。这种深受后现代主义影响,有意回避对文学本质追问的做法,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文学理论中存在的问题。其实,对"文学是什么"本质问题的追问,是文学理论走向理论自觉的前提与趋向学科独立的理论基础,它有助于避免单纯科学主义的思维方式。这对于全面认识与把握文学现象,并在理论的层面完善文学理论,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同时,文学本质问题的存在,对于文学理论保持相对稳定性,分析文学现象,更好地评说文学创作规律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林正 《兰州学刊》2004,(6):109-111
本质主义最早起源于亚里士多德。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克里普克积极提倡本质主义,但他的本质主义与可能世界语义学、跨越世界的同一性和跨越世界的识别,以及命名理论等息息相关。而刘易斯却在可能世界语义学的基础上得出了反本质主义的理论。  相似文献   

8.
目前,中国文学研究中存在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中庸主义等三种不同的文艺学知识建构方式。文艺学知识建构的本质主义体现在文艺学教材、文学批评实践等方面,文艺学知识建构的反本质主义表现在重建非经典化知识、建构文艺学知识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等方面,文艺学知识建构的中庸主义指涉文艺学知识“场城”、“关系主义”等。文艺学知识建构中多元思维应该形成一种自由和谐的关系,时刻保持自身清理,凸显当代性和社会使命感,加强文艺学知识建构的批判性反思。  相似文献   

9.
西方“后现代主义”常常被标榜为哲学上的一个“新时代”。其最突出的新颖之处就是用多元主义来拒斥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 ,即否定传统哲学对基础性、同一性和普适性的追求。这一立场当然有其合理之处 ,因为传统的本质主义哲学在义理上易导致绝对思维 ,在现实中更易造成话语霸权。但是 ,后现代主义却走过了头。它对多元性、差异性的一味追求 ,消解了终极关怀这一人类精神的自然秉赋 ,它对普适性的反对也否定了客观真理的存在。特别是 ,后现代主义的这种立场将导致价值的相对主义 ,使不同文化之间不可交流、不可通约 ,从而无助于一种健康的、主流的、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思想文化的建构和传播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应当重新审视实用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之沧 《河北学刊》2005,25(3):51-57
实用主义具有积极、创新和求实的性质,本质上是实践主义、多元主义、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它并非主张“有用即真理,强权即公道”,而是强调实践、经验、效果三位一体;它重行动反空谈,重效用反虚夸,主张不断探索和实验,反对普遍真理和绝对真理;它重视理论结合实际,以挫败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要求将玄学拉回现实,创立实践哲学,贴近人类生活,完善真善美统一的真理观,建立创造性方法论和审美主义人生观。新实用主义则立足协同性、相对性、后现代主义和文化自由论,给狭隘理性以重击。因此,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应当重新审视实用主义。  相似文献   

11.
文艺学理论形态建设中存在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建构主义等三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本质主义表现在文艺学教材、文学批评实践等方面,反本质主义通过反思经典知识颠覆传统、用"日常生活审美化"重构文艺学知识形态,建构主义反思与重绘文艺学知识"场域"、 凸显"关系主义"的文艺学知识形态.文艺学理论形态中存在的多元思维方式应该形成一种和谐关系,进行自身清理,凸显当代性和社会使命感,加强对自身建制、学科理念的批判性反思.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个在文学上决绝的反本质主义者,伊格尔顿在政治、伦理、道德等方面却又不遗余力地为本质主义摇旗呐喊,这与罗蒂形成鲜明的对比。乍看之下这令人其妙莫名,实际上,这种吊诡的态度与伊格尔顿的马克思主义者身份息息相关。目前,国内学术界的讨论对本质主义的政治之维鲜有涉猎———毋庸说将此问题予以深入阐发;而此一维度从根本上隐约决定了很多学者对反本质主义的误解、敌视与攻讦。  相似文献   

13.
建构主义从本质主义的实体性思维转向反本质主义的生成性思维,建构主义文论无意于文学或文学理论本身的研究,转而关注建构其历史社会文化语境和意识形态,从而走向了文学的知识社会学或文化政治学。建构主义文论的学理依据主要包括索绪尔的建构论语言学、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和布迪厄的文化社会学。建构主义文论在破除纯文学研究和纯文学理论幻象方面是有功绩的。但是,建构主义文论也只是建基于后现代哲学基础之上的一种文论形态,具有回避文学内部研究、反人文主义、缺乏价值论维度等理论缺陷。故其并不具有普遍有效性,即只适用于对文学的文化研究,而不是对文学本身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论后非理性主义认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哲学具有明显的非理性倾向,并延伸和发展了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我们姑且把后现代主义所包含的非理性内容和具有的非理性倾向叫做后非理性主义。后非理性主义认识论朝着新解释主义、新约定主义、新人文主义、无根主义和流浪主义趋向发展。后非理性主义认识论否定和反对传统哲学的本体、对象和基础,这实质上抽掉认识内容,只从认识形式和主体的活动方式来谈认识。这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立足于客观对象,强调认识内容的客观性和对外部世界的依赖性是根本对立的。但后非理性主义认识论从主体维度出发,把认识同具体的人文社会科学紧密结合起来,进而探讨了认识中的文化、交往、解释及认同等一系列问题,这又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又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关于马克思哲学的理论特质,学术界一直存在着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的争论。本文以这一争论为切入点,意在阐明:马克思哲学虽然不是古典意义的本质主义,但却没有放弃本质主义所秉承的超验性视野,而是立足于社会实践赋予了本质主义以全新的内涵,即通过人的历史性存在与实践辩证法的本源性关联实现了超验性的“时间化”和“历史化”。因此,马克思哲学虽然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本质主义,但仍然可以作为存在论意义上的本质主义而存在,进而与以“拒绝形而上学”为标榜的实证主义严格划开了界限,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内在“综合”。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文学传统研究方面,作为目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与主张,无论是所谓的"抒情传统"论,还是"叙事传统"论,都未能脱离"本质主义"理论范式。时至今日,世界范围的反本质主义对"本质主义"理论范式的批判与清理已将近一个半世纪,这值得深刻反思。中国文学传统研究及其理论拓展,需要突破那种或"抒情"或"叙事"中心的"本质主义"思路及理论范式,积极、理性地借鉴反本质主义所主张的差异、多元的观点,面向丰富、生动的文学活动及其多层次要素或环节,更多维也更全面地对中国文学传统做出研究探讨和理论阐释,从而开辟中国文学传统研究的新境。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广泛流行于当今西方社会的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从其产生来看,具有反传统、反资本主义的文化倾向,但从其作为一种哲学思潮的实质来看,则具有反一切体系哲学、深度哲学的性质,当然也包括反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后现代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带来了全面的挑战就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的思想而言,直接或公开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并不多见,但这些思想从实质上看则是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背道而驰的,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带来了全面的挑战。(一)从本体论到非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并有自身发展的规律,哲学就…  相似文献   

18.
美国新实用主义代表人物罗蒂提出"后哲学文化"理论,宣称"自然之镜"传统哲学的终结,提出了反本质主义,反基础主义,倡导大陆哲学与英美分析哲学的结合,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结合,展现了现代西方哲学发展的一种合流、融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反本质主义打破了不变本质之幻象,但并非意味着不少人忧心的放任自流,罗蒂反本质之后迈向关系主义即为此提供了充分而精彩的例证。与看待世界的实体主义范式相较,关系主义主张一切皆须在关系网络中定位。从关系之角度进行研究虽为20世纪之风潮,但罗蒂将其上升至哲学思想之核心。关系主义与关系本体论或实在论既有共同点又有重大分歧。  相似文献   

20.
本质主义从认识论的角度有其存在的必要性,然而由于学科使用范围的混淆,本质主义的研究路向在人文学科领域出现了许多问题,尤其是在高度个性化创造的文学活动中暴露出了很多弊端,成为文学研究健康发展的致命阻碍。深入分析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论争的深层原因,借鉴和尝试反本质主义的一些方法和思路,有益于文学研究从一元的独断论走向多元、平等、对话的多维研究模式,使文学研究走出困境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