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般认为120回本《红楼梦》的前80回为曹雪芹所作,后仍回为高鹗所续。本文从世传几种不同抄本《红楼梦》、从《红楼梦》部分情节的本意、从程伟元和高鹗的自述,论辩了高鹗续书是不可信的。120回本《红楼梦》系曹雪芹一人所作。  相似文献   

2.
“沐皇恩”“延世泽”是高鹗续改本(《红楼梦》中的结局部分,历来为红学家几乎是众口一词地斥之为“一条光明的尾巴”,认为它不仅严重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而且也严重削弱乃至抹杀了《红楼梦》悲剧的社会意义。但事实上,高鹗续改本《红楼梦》在二百年来却一直赢得了《红楼梦》的所有读者,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使小说的社会意义得以充分显现。近年来,红学界重新审视和评价高鹗续书的功与过。其中,有争论,也有共识。相信最终会有一个客观公正的结果。在此,本文仅对《红楼梦》中“沐皇恩”“延世泽”的描写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3.
续书虽亦悲凉,而贾氏终于“兰桂齐芳”、家业复起,殊不类茫茫白地,真成干净者矣。——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提及高鹗续著的后四十四回《红楼梦》,对于“兰桂齐芳、家业复起”的文字,往往持否定意见。定论为,不可饶恕地失败:或谓其完全丧失了艺术的生命——真实性;或谓其与曹雪芹的原旨完全背道而驰;或谓其为亘古未有的大悲剧加了条光明的尾巴,为封建社会灌了“续命汤”云云。原因概在它完全违背了曹雪芹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既然对《红楼梦》高氏续书绳之以现实主义,那么我们评价它的功过得失也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笔者通过对《红楼梦》作者、批者的长期研究,指出:《红楼梦》前80回的原始作者是“石头”曹硕,但更主要的伟大作者是曹雪芹,当以曹雪芹为代表;后40回是由高鹗与程伟元共同续补而成的,但高鹗出的力更多,应以高鹗为代表。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的最后完成者高鹗的文学价值,自今未被人们充分认识。本文旨在说明高鹗在曹雪芹的总体悲剧构建中,完成了从悲剧的必然性到悲剧的深刻性的深层发掘和完善,从而深化了《红楼梦》的悲剧主题,突现了小说主人公的悲剧性格特征,强化了作品的悲剧艺术效果。高鹗对《红楼梦》的续改之功是不容抹杀的。  相似文献   

6.
我们通常所说的《红楼梦》,一般指的是经高鹗续改过的一百二十回刻本系统的《红楼梦》。它是近两百年来《红楼梦》的通行本,自1791年问世之后即风行海内,各种有关《红楼梦》的其他艺术形式如曲艺说唱、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都从它脱胎而出。可以说,《红楼梦》之所以能够在中国乃至世界小说史上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之所以被王国维推为“悲剧中的悲剧”、“彻头彻尾的悲剧”,之所以具有强烈的悲剧感染力,是直接有赖于高鹗续改本之功的。在一百二十回的高鹗续改本行世之前,《红楼梦》的基本定稿只有前八十回,称《石头记》,主要以手抄本的形式在少数人中间传播,然而如俞平伯先生所说,“自从乾隆壬子程伟元刻的高鹗本,一百二十回本行世以后,八十回本便极少流传”(俞平伯著《红楼梦辨》第8页)。八十回本的《红楼梦》是一部未完稿,其后面的部分一说被“迷失”,一说本来就没有写成;不管怎么样,我们从前八十回原书的伏线和后人的考证、“探佚”,是可以了解后面几十回的大致情况的。  相似文献   

7.
论《红楼梦》与佛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问题的提出《红楼梦》从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到最末一回"贾雨村归结红楼梦",从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到贾宝玉出家做和尚.都有一个佛学思想问题的影子在背后.看《红楼梦》的人被这部古典作品的艺术魅力吸引住了,不一定会去注意这一事实.但为了更好地评价和研究《红楼梦》,谈谈这个问题,不是没有意义的.在全面评价《红楼梦》时,首先应高度肯定它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这是主要的一面;同时也必须看到作者曹雪芹(还有续著作者高鹗)在世界观和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8.
林语堂红学观点和思想集中体现在其红学代表著作《平心论高鹗》之中,这部著作集中研讨了"高鹗是否续书的问题"和"高鹗续书如何评价的问题",自有其道理。林语堂认为,《红楼梦》全书乃曹雪芹所作;高鹗修订的后40回不但不坏,而且异常精密,异常合理,不悖该书大旨;高鹗的贡献主要在于保存流传之功。《平心论高鹗》中的观点,有些是有道理的,但对后40回的评价亦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然而,作为"一家之言"的代表作,应该受到尊重。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后四十回不是高鹗续写。高鹗续书的证据似是而非;高鹗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续写二十多万字的后四十回;从程甲本和程乙本的异文中,特别是根据程甲本正确,程乙本改错的事实,可以充分证明高鹗没有续写《红楼梦》后四十回。  相似文献   

10.
以佛教、道教为主的宗教,既在思想观念上影响着曹雪芹、高鹗的创作,同时也对《红楼梦》的想象世界及叙事方式产生着深刻影响。《红楼梦》的梦幻叙事方式,与宗教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纪念程高本《红楼梦》刊行二百周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九二年六月十二日辽宁省红学会在辽宁大学召开纪念程高本《红楼梦》刊行二百周年学术讨论会,到会专家、学者三十余人。与会者一致认为:曹雪芹和《红楼梦》是伟大的;如果没有程(伟之)、高(鹗)这两位编辑和出版家,对前八十回补遗订讹,对后四十回苦心搜罗,镌板发行,前八十回在传抄中很可能被改得面目全非。可以说,程、高编辑出版《红楼梦》是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非凡之举。然而,半个世纪以来,胡适和某些红学家却给程、高二人加以莫须有的罪名,说他们“作伪”,续写后四十回,后四十回也因高鹗的“无行”被否定得一无是处。讨论会上,不少学者指出:续书论的大害是不同程度上蒙蔽了广大读者,使他们不能获见《红楼梦》金书的真面目,使旷古未有的奇才曹雪芹减损了名望。倡导续书说的俞平伯先  相似文献   

12.
士林正气学苑奇功──评《曹雪芹祖籍考论》周汝昌1922年胡适始著《红楼梦考证》,所考以作者与版本为两大主题。版本一题另论,作者一题则迟至1931年方有李玄伯《曹雪芹家世新考》发表,是为雪芹祖籍河北丰润说之源头。胡氏《考证》之后历25年,拙著《红楼梦新...  相似文献   

13.
林语堂《平心论高鹗》中有不少文字是反驳大陆学者俞平伯、周汝昌等红学家的,可谓“挑战典范红学”,尤其是“攻高鹗主观派之批评”一节从多方面对俞平伯《红楼梦辨》的论点进行逐条反驳,以证成其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是曹雪芹而非高鹗,高鹗只是依据曹氏残稿进行“整理补订”而非“续作”的观点,同时对周汝昌及其《红楼梦新证》做了批评大于肯定的评价.林语堂之反驳俞平伯、周汝昌,议论不够平允,词气不够谦和.作为一家之言,林语堂的红学观点瑕瑜互见,某些论点还可进一步商榷、辩论,但不害其在红学史上应有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曹雪芹原作《石头记》仅存前八十回,以手抄本流传下来.高鹗续写后四十回,并对前八十回做了不少改动,合为百二十回,于一七九一、一七九二年由程伟元先后两次以活版印行,定名为《红楼梦》.一七九二年印本(即程乙本)就成为此后通行的《红楼梦》的底本.因此,如何评价高续四十回,就成为《红楼梦》研究中无可回避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后世把以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及相关续作为主要题材创作的戏曲作品叫作"红楼戏曲"。"红楼"戏剧与曲艺作品,在《红楼梦》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十分巨大的作用。但对于清代首部红楼戏剧和第一部曲艺作品的创作、流传及对后世影响等《红楼梦》改编与传播史上的一些关键问题,至今却未见详细地考证与定论。  相似文献   

16.
《石头记》中重要人物贾雨村的现实原型是今天宣城人民犹在纪念的佟公佟赋伟。佟赋伟,监生,祖籍辽东襄平,籍贯常熟,与"天下望族首吾门"的佟家同姓同籍,曾任《石头记》作者所属之府的知府,去职之后若干年又出任另一地知府,才敏精吏治,擅题咏,凡此种种,皆与小说对贾雨村的描写相合。  相似文献   

17.
在《红楼梦》一书中,甄士隐和贾雨村这两个人物的情节并不多,前八十回中,甄士隐的正文只在第一回,贾雨材正文出现在前四回中,其后第三十二回、四十八回、七十二回仅是通过他人之口提及,始终没有正面出现。续四十回中,一百零三回甄士隐与贾雨村在急流津渡口相遇.一百二十回,二人归结《红楼梦》。总之,这两个人物始终没有参与进贾府活动的中心,因此作为形象的人物便做了让位,这两个人物在《红楼梦》全书中更多的是作为结构和主题的人物而存在的。  相似文献   

18.
玄妙数字108     
《阅读与作文》2011,(5):21-21
《红楼梦》谜案 中国的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究竟有多少"回",一直是个难解的谜团。 通常人们认为,《红楼梦》前八十回是曹雪芹写的,后四十回据说是后来的一位叫高鹗的学者写的,但对于这种观点一直存在争论。最近,我国一位红学研究专家根据多年的研究,提出了让很多红学研究专家非常震惊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作为中国小说史上一部经典名著,其复杂的体系、复杂的思想、复杂的人物关系、复杂的故事事件,是学者永远谈论不完的话题。为了表现复杂而难以言喻的体系、思想、人物、事件,作者曹雪芹精心设置了一些特殊的开场人物。甄士隐、贾雨村、冷子兴、林黛玉、刘姥姥作为《红楼梦》开场前六回中的人物,有如五面镜子,昭示了红楼故事的内在本质。借助诸人,我们可从中窥见伟大作家结构小说时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20.
每当我读高鹗续改的《红楼梦》时,都要为黛玉之死而情不自禁地流下悲愤的同情之泪,然后陷入深深的沉思:黛玉究竟是为何而死呢?黛玉之死说明了什么呢?高鹗为什么要这么续改呢?高如此写黛玉之死有何社会意义与美学意义呢?高鹗续改《红楼梦》是有功呢,是有过呢?这些问题既复杂而又深奥,是红学界学者专家们颇有争议的问题。我作为红学的爱好者,《红梦楼》的一个普通读者也想谈谈自己的一点肤浅看法,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