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中国传统哲学根本指向是人生论,其哲学可谓人生论哲学,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就是人生美学(人生论美学),它是中华民族的美学。人生美学的兴趣不像哲学美学那样探索抽象的美是什么,也不像艺术哲学那样从抽象的哲学理念出发探讨所谓艺术的本质,更不像艺术心理学或艺术符号学专门从心理学美学或符号学美学的角度探讨艺术的种种特征;它的根本兴趣在说明美与人的关系,美与人的生命的关系,美与人的日常生活的关系,总之,美与人生的关系。人生论美学既热烈执着于人生又高逸超拔于人生的美学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神的诗性呈现。  相似文献   

2.
关注“优存”的赏美意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古代美学凝结着关注人格提升的生命意味。这种特征尤其表现在赏美观照与鉴赏)观念中。其基本视野是把对自然的现照当作人生现照,把自然界看作人的生命发展与完善即优存的源泉和动力;道、儒、禅三大美学流派由于看待主客体交融共生的模式不同,分别形成了养生、养性、养心的优存追求;而悟生与畅生的现照方式,则是中国古代美学的赏美之道。  相似文献   

3.
尼采以“肉体——生命”为尺度重估一切价值,颠覆了西方的整个形而上学体系,也对西方的思辨美学提出了质疑,尼采主张应从“肉体——生命”的角度重新研究美和艺术对于人生的意义,尼采认为承担这一研究的学科应当是美学生理学。尼采的美学生理学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研究美和艺术对于生命,对于肉体的意义;第二个方面是研究个体的生命状态对于创造艺术和美,以及欣赏艺术和美之间的关系,将肉体的生理反应与审美过程结合在一起,把艺术归结为对肉体和感官的暗示;第三个方面是对美学这门学科自身的生命状态问题的反思,要求建立“强力美学”。尼采“美学生理学”的意义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对虚无主义的反对,对一切否定生命的思想的攻击与反驳;第二是从应用生理学的角度研究人的生理状况与美的创造之间的关系,以及美和艺术所引起的人的生理反应,并以这种反应为评判艺术与美的标准。  相似文献   

4.
庄子美学是"逍遥游"的美学,以绝对自由为核心的"逍遥游"兼有人生、审美的双重意义,成为庄子人生哲学与美学的共同归宿点.在道家学派中,庄子比任何人都更集中、更突出地关注和思考了人生问题,并且把"道"和人生紧紧连在一起,把道的境界看做是人生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庄子美学是从心灵体验出发,追问永恒长存的生命意义,把个体有限的生命纳入到宇宙大生命之中,从而实现美的超越,从有限进入到无限,最终使人生永恒化、艺术化,使审美本体化、人生化.  相似文献   

5.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对企业秘书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美学作为企业文化的高层追求,同时也是企业文化纵深发展的逻辑延伸,这就要求秘书也应具有相应的美学修养。秘书的美学修养,其核心范畴是秘书的审美活动。在审美过程中,秘书应注重自身的人格美、语言美、艺术美、生态美及自然美。在秘书学与美学的碰撞中,秘书作为审美主体,应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素质,全面优化自身的生存环境。美学的主要目的不是给人一堆抽象的知识,而是引导人们参与到实际的审美体验之中,参与到宇宙万物、生生不息的生命节奏之中,还宇宙人生以其本来面目。而这种本来面目就是我们苦苦追求的美好生活,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6.
在生命美学之前,以实践美学为代表的美学误区在于,忽视了人与世界之间事实上还存在的第三个维度:人与意义的维度。实践美学的核心是"本质",生命美学的取向却是"意义"。由此,生命美学走向超越维度与终极关怀,并在此基础上重构了美学。  相似文献   

7.
日本人的审美意识自成一体,无常观即是其中一种。世间有无生灭本是一种自然现象,伴随着佛教的影响,日本人视其为人生的美,并逐渐形成无常观的美学理念。"花属樱花,人惟武士",樱花和武士的生命同样壮烈而精彩,从中可以更深刻地体会这样无常的美。  相似文献   

8.
存在主义思潮,是对20世纪中国美学产生最重要影响的欧洲美学流派之一,中国生命论美学的建构与之息息相通。在存在主义东渐的过程中,百年中国生命论美学对它的接受,经历了"尼采—萨特—海德格尔"的顺序,其发展着的核心问题,也经历着"艺术与解脱"—"艺术与自由"—"艺术与存在"的三个阶段,从而步步融会入"启蒙美学人生论"—"实践美学主体性"—"生命美学本体论"的层层深入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章辉先生指责新实践美学对美和艺术的问题进行了"本质主义"的处理,把关的起源等同于美的本质,并且其美的定义"对象化的情感"亦并无新意,没有关注现代生存问题,此外还就审美超越和现象学的主客关系问题对新实践美学提出了质疑.实际上,章辉先生所说的"后实践美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如"生命"、"超越",以及从"审美活动"出发来建立美学体系,在"新实践美学"中其实都可以找到,问题只在于如何组合这些概念.本质主义不等于谬误,也不等于把起源混同于本质;"对象化的情感"这一美的定义的首创性是无容置疑的,它本身就涉及到了美学与现代生存状况的关系问题;"审美超越"并非章辉先生首次提出,章辉先生对他引以为自己的"生命美学"的"思想资源"的现象学、解释学美学、生命美学、存在美学等等都用割断思想的历史关联的办法来看待,里面充斥着误解.所以他对新实践美学的每一点批评都是不成立的.当然,目前的新实践美学体系仍然是一个极其粗略的框架,在此框架上还需要覆盖上丰满的血肉,还有有待发展和改进的地方.这除了我们自身的努力外,也欢迎一切立足于扎扎实实的学问根基和切切实实的审美体验之上的批评和质疑.  相似文献   

10.
认定"美来源于实践"是实践本体论美学逻辑上的必然,把美的来源"归之于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是生命本体论美学立场的言说,把美的来源"归之于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则属于存在本体论的话语。"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含义,在实践本体论美学、生命本体论美学和存在本体论美学的不同视域中有所不同。而科学技术发展所促成的人类生产能力的提高,具有作为基础性条件使人的存在的审美化得以日渐加深和拓展的潜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