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谈苏东坡以赤壁为题的一词两赋侯惠娟在中国文化史上,苏东坡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天才。他在诗、词、文诸方面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更“无意不可人,无事不可言”,开创了宋词的新局面,和南宋豪放词的继承者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文笔力...  相似文献   

2.
平生不愿随人后,书法诗篇见异才。馀事填詞犹倔强(读去声),门墙肯傍大苏来?“不烦绳削而自合”,似此高踪未易寻。纵笔抒怀梅照眼,凄凉去国十年心。 (论黄庭坚词) 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他的诗造诣甚高,与苏东坡齐名,后来成为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他也能填词,有《山谷词》传世,在宋词中也占一席地位。苏门四学士中(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以填词沦,秦观最为杰出,不过,他并未受东坡词风的影响,而是远  相似文献   

3.
一晁补之是北宋文坛上一位卓有成就的作家,他与黄庭坚、秦观、张皆师从苏轼,联镳文苑,时称“苏门四学士”。《宋史·黄庭坚传》记载:“(黄庭坚)与张、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最先将他们四人并提和加以宣传的,是苏轼本人,他在《答李昭书...  相似文献   

4.
黄庭坚早年喜作艳词,成为“苏门四学士”后,他的词风明显向苏轼的词风逼近。这一转变背后是他生活和感情上的一些变化。他的词风变化体现了他创作态度的转变,从中可以窥见他对词体雅、俗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黄庭坚是北宋的大诗人。他被誉为宋代“江西诗派”的创始者。历史上曾给予他很高的评价,把他与大诗人苏轼齐名,并称“苏黄”或“苏门学士”.他还以善画、擅书而闻名。与他的文学观、书法观相比,他的政治观、社会观,在当时并不显赫出众,故历来不被黄山谷研究者所重视。今天,为了深入的全面的认识和评价这位历史文化名人,本文对黄庭坚的社会政治观试作肤浅论述.  相似文献   

6.
黄庭坚作为“苏门四学士”之首,在文学艺术的多个方面都有较高成就,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文艺创作及文艺批评两方面探封黄庭坚“脱俗”理沦的内涵,可以看出这一理论的确立过程。  相似文献   

7.
黄庭坚,在文学史上与苏轼并称“苏黄”。宋代的“苏黄”,其地位与成就仅次于唐代的“李杜”。黄对后世的影响,在某些方面也许还超过了苏轼。人们习惯把黄称  相似文献   

8.
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游于苏轼门下,与苏轼经常进行诗文唱和,会饭雅集。不仅文学上的交往频繁,他们在政治上也同命运、共沉浮,形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作为苏门文人,四学士在辞赋创作上都有对苏轼赋风的传承,同时也有新变和个人特色的体现。又苏轼鼓励门下文人大胆创新,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创作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正是在他的这种启发下,四学士及其门下文士们的文学风格丰富多彩,各有风骚,走上了迥然不同的发展道路,在北宋文坛上百花齐放。  相似文献   

9.
秦观的词在转益多师的基础上自辟蹊径而成大家,并非只受柳永等人的影响,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秦观词的创作同样深得苏轼的指导、鼓励和提醒,他也继承了苏轼对词“雅化”和革新的成就,特别是过岭后的遭际使他的词作具有“严重高古”的特点,实现了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0.
黄庭坚,字鲁直,洪洲分宁人。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名声始震。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旅苏轼之门,天下称“苏门四学士”,不特诗之造诣甚高,为江西诗派之开山祖,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苏轼等并称“苏、黄、米、蔡”四大家。于词学东坡,然亦妙脱蹊径,迥出慧心,自辟领域,而有“今代词手,惟秦七、黄九”之说。  相似文献   

11.
晁补之字无咎,晚年茸归来园,自号归来子。他是北宋文坛上一位非常活跃的作家,在诗词和散文的创作上都取得了比较高的成就。他与黄庭坚、秦观、张来联镳文苑,时称“苏门四学士”。对于这样一位在当时和后来都产生过一定影响的作家,历来的传记史料对于他的生平的叙述,却多有疏漏舛误。本文拟对晁补之的生平做一番系统的描述,以期能够纠谬补阙。 晁补之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读书与漫游;二、仕宦生涯;三、闲居田园。  相似文献   

12.
本体论、文体论、主体论构成黄庭坚的词学理论。在词之根本上,黄庭坚提出词为“诗之流”的词学观,认为词是诗歌的分支、流衍,本质上与诗歌一致;在词的体式上,持长短句说,即词的句式长短不齐,而非近体格律诗的齐言句;在词与音乐的关系上,黄庭坚认为词是合乐可歌的。黄庭坚的词体论,表现为诗赋之间的文体定位、“道人意中事”的抒情性、以“清丽”为词美之标准、“体物浏亮”的形象描写。黄庭坚的词学主体论,包含三个层面:读书深思,有自己独立见解,不取媚于世;人格高逸脱俗,不依傍权贵求取功名富贵;有超凡的文学表现能力和独立的文学标准,不受世俗左右。与苏轼、秦观、陈师道、李之仪较为单线式相对明晰的词学思想、词学观相比,黄庭坚是北宋时期词论最丰富、词学观最复杂,也是最具时代性的一位词学家。  相似文献   

13.
苏轼(1036——1101)生活在北宋时期,在中国文学史和艺术史上有多方面杰出的成就,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他首先是个散文大家;他又是个大诗人,继唐诗之后,使宋诗具有划时代的新面貌;他又是北宋的大词人,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是豪放派的创始人.同时,他又是大书法家,与黄庭坚、米  相似文献   

14.
黄庭坚多以诗、词、书、画为作文对象,语言精悍洁净,情感真挚委婉,其诗文理论失之泥古。秦观的散文能较好地面向社会现实,有感而发,长于议论,寓言、典故是其常用的作文工具。晁补之可能是四学士中散文成就最高的,凌丽奇卓,精彩纷呈;即使是一些官样文章,也无愧于"温润典缛"之誉。张耒十分看重文章的社会功能,纵论古今、品评得失的内容和质朴无华、缺乏锤炼的形式为张文之最大特征。  相似文献   

15.
秦观是北宋后期著名词人,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他像苏轼一样,多才多艺,但其他成就多为词名所掩。他善写赋,苏轼观其所作《黄楼赋》,以为有“屈宋才”。又长议论,吕本中说“无一言乱说,观少游五十策可见”。他的书法亦大有可观,被黄庭坚誉为“妙墨”。而他的诗,更为时人所重,王安石“谓清新似鲍射”。评价秦观,主要应研究他的词,但其他方面似亦不可略而不论。特别是他的诗并非毫无可取,但自元好问讥评以来,人多以“女郎诗”目之,无形中对他的诗抱完全否定态度,这种  相似文献   

16.
王安中年轻时曾师从苏轼,在词学上颇得苏轼濡染,但因他在徽宗朝得势而为后世文人所误解,导致他的词学成就多被漠视。实际上,王安中在徽宗朝不仅一直偏向元祐党人,还在“讳言苏学”的党禁高压下坚持学苏并取得了很大成就,其词作既在多方面规模苏词,又有独到的风格,可与秦观、黄庭坚、晁补之比肩,堪称北宋末年词坛上的苏门殿军。  相似文献   

17.
古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与其诗歌理论,在美学思想上多具有一致性或日同步,创作体现着理论,理论指导着创作。我以为,把二者结合起来研究,既可以使抽象的诗论观点具体化,形象化,又可使人窥探到诗人创作的某种美学追求,这未尝不是一条研究古代诗论与创作的路子。兹举二例,试论述之。一、黄庭坚“自成一家”说与《子瞻诗句妙一世》北宋诗人黄庭坚名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实际与苏轼齐名,胡仔所谓“元祐文章称苏、黄”  相似文献   

18.
苏轼(1036——1101)生活在北宋时期,在中国文学史和艺术史上有多方面杰出的成就,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他首先是个散文大家;他又是个大诗人,继唐诗之后,使宋诗具有划时代的新面貌;他又是北宋的大词人,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是豪放派的创始人。同时,他又是大书法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苏黄米蔡”四大家;他又是个绘画家,成为文同“文湖州竹派”的一位重要人物。因此,苏轼的文学艺术创作理论十分丰富,散见于《苏东坡全集》及其他有关书籍,有待于我们发掘、研究,使它放射出应有的光辉。在北宋时期,当时文化界形成了三种性质不同的派别:一为“文章之学”,一为“训诂之学”,一为“儒者之学”。①苏轼是个文学家,  相似文献   

19.
陈师道作为苏门文学集团的重要成员,对当时所盛行的诗、词、文、赋、诗话、笔记等文体都有所涉猎,而以诗歌创作成就为最高,与黄庭坚并称"黄陈",被后世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研究论析陈师道的文学思想,对于深入研究苏门文学集团、南北宋之交诗坛状况及"江西诗派"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黄庭坚继承并发展了苏轼的“以诗为词”,其词有本色的一面,也有非本色的一面。大体而言,黄庭坚词多为艳科题材,超过七成以上内容呈现了男欢女爱、离愁别恨、节序宴饮等传统内容,呈显了“以词为词”、本色的一面。局部而观,黄庭坚词继承了苏轼的“以诗为词”,创作了隐括词、回文词、集句词、言志之词、茶词等“以诗为词”的题类,边塞词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言志词继承了苏轼诗之言志功用入词,呈显了“以诗为词”、非本色的一面。黄庭坚词植入宋诗“以俗为雅,以俗为新”的创作观,采用柳永的“街谈市语”入词,并以其“夺胎换骨”之诗法尝试用俗语写雅词,实现了对苏轼“以诗为词”的出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