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华 《中国社会科学》2023,(1):63-84+205-207
三星堆国家是商代前后以广汉三星堆遗址为中心、势力范围覆盖整个四川盆地及其周边的古代国家。这个国家的中央权力机构由“笄发”和“辫发”的贵族集团共同执政,他们分别执掌着宗教权力和世俗权力,三星堆埋藏坑的铜人像群就是这种政治结构的证明。三星堆国家对内由神权贵族通过宗教祭祀进行管理,对外则派遣军队掠夺资源并控制地方,因而只有少数的军事据点,缺乏基层聚落。由于长期的超经济暴力杀掠,导致了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地区聚落的消失,三星堆文化聚落数量和分布密度大大小于先前的宝墩村文化时期和以后的十二桥文化时期,就说明了这个问题。三星堆国家武装力量的作战武器主要是短剑和戈,并可能有象兵参与作战,三星堆埋藏坑具有护卫象征的象牙和礼仪性的铜戈,就有当时武装力量的影子。  相似文献   

2.
霍巍 《中国社会科学》2023,(1):85-103+205-207
三星堆考古打破了沉寂多年的中国上古史研究中对于古史传承体系的讨论,一是对古史记载的古蜀及其传承体系显示出对应性的考古信息,二是对探讨古蜀与中原文化的关系也提供了新的线索。古蜀虽然远离中原,却在其古史传说当中保留了大量与中原文化交流、交往的历史痕迹,其中一些“史实素地”可能来自中原,也有一些更具神话色彩的传说则可能来自古蜀自身。将三星堆文化在内的四川上古时代一并纳入这个传承体系加以考察,不难看出文献中的古蜀世系传承体系与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族群之间交往、交流和交融的历史背景有着密切关系,也和考古信息之间互有联系。三星堆考古还与《山海经》等古籍所载有关巴、蜀、楚的古代文化特征有所关联,从不同的文化来源上为考察三星堆文明的形成过程提供了可与文献互证、互补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3.
黄圭 《天府新论》1997,(1):94-95
在璀灿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少地域性文化极具特色,因而显得特别重要,如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和巴蜀文化等就是如此。近年来日见丰富的出土文物,证实了巴蜀文化不仅历史悠久,文明程度极高,而且精湛绝伦,引人注目,三星堆及成都附近的文物发掘,简直新人耳目,轰动了文化界。此外,作为巴蜀文化的重要构成部份,云蒸辈出的巴蜀精英和他们那些别具一格的人文著作,是那样的辉煌耀眼,独具特色。近日由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政协刘安遇、胡传淮整理校辑的《王灼集校辑》就是林林总总的巴蜀文化精英的著作之一,日前已由巴蜀书社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4.
郭昱 《殷都学刊》2000,(4):103-106
为纪念三星堆遗址发现70周年,全面推动三星堆考古研究及殷商文明研究的深入进行,2000年7月26—28日,在三星堆的故乡——四川省广汉市金泰饭店召开了“纪念三星堆遗址发现70周年暨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由广汉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和三星堆博物馆承办;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省博物馆等10家单位联合发起。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加拿大、瑞士、澳大利亚等国家以及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区的专家学者160余人参加了这次国际学术盛会。7月26日上午9时30分,研讨会开幕,四川省人大、政府、政协、四川省文物…  相似文献   

5.
段渝 《社会科学研究》2006,4(1):162-169
商代以三星堆文化为表征的古蜀王国,是一个实行神权政治的文明古国。从考古学上对三星堆的物质文化特征所进行的研究已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但对三星堆文化所蕴涵的古代文明的非物质文化的本质性特征,还须通过多层面、多角度的分析才能透彻地揭示出来。从三星堆文化进行透视,可见古代文明的本质特征,在于从酋邦制社会里发展出了一个能够控制并占有基本资源的政治组织,这个政治组织就是国家。  相似文献   

6.
4月2日至6日,由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四川省文化厅、广汉市政府等数十家单位联合举行的纪念三星堆考古发现60周年暨巴蜀文化与历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四川广汉举行。来自海内外的150多名专家、学者携带近百篇论文咸集一堂,对三星堆文化以及巴蜀文化与历史进行了多学科、多角度的综合性的探讨。会议主要在以下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相似文献   

7.
雷兴山  王洋  冉宏林 《中国社会科学》2023,(1):124-139+205-207
器用现象是上古中国青铜礼制的本质体现。三星堆文化器用现象可见“同形”“列器”“三件套”三种,这是该文化青铜礼制形态的基本特征。三星堆文化中“夏器”器用可能多遵循了“夏(列)器夏礼”,“夏器夏礼”在古蜀文明中的延续与绽放,是中原地区礼失而求诸野的又一例证。同形现象是商文化青铜礼制的特质,三星堆文化中的同形现象是“同形商礼”的体现,表明三星堆文化与商文化青铜礼制同频共振。三件套现象是三星堆文化青铜礼制的特质,是“蜀礼”的根本体现。三星堆青铜礼制形态与特质的揭示,首次从礼制角度表明了古蜀文明是上古中国大地上多种文明融合之产物,进一步证明了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段渝 《天府新论》2023,(4):封二-封三
有的学者认为,三星堆青铜文化仅仅反映了古蜀人的自然崇拜,似乎表明三星堆文化还处在文明或复杂社会以前的宗教形态。有的学者则认为,三星堆文化主要反映了古蜀人的祖先崇拜,但也有自然崇拜。还有的学者认为,三星堆文物揭示了古蜀昌盛的太阳崇拜。 可以看出,由于方法和视角的不同,要在这些问题上取得一致意见还有相当的距离。  相似文献   

9.
李竞恒 《天府新论》2023,(5):封二-封三
彭州是古蜀人从岷江上游地区进入成都平原的重要通道,《华阳国志·蜀志》中记载"鱼凫王田于前山,忽得仙道"的传说就位于这一区域。1959年和1980年,彭州濛阳镇竹瓦街分别出土过古蜀时期的青铜器窖藏,其地理位置距离三星堆遗址仅十公里,应当属于以三星堆为中心的古蜀政治、文化圈层的组成部分。这些窖藏青铜器所显示的最重要的历史信息,是继承延续了三星堆以来的古蜀十二桥文化,通过对中原殷周礼仪的模仿与整合,进一步改造原有礼制,并发展出具有自身特色的青铜礼仪文化。  相似文献   

10.
段渝研究员     
段渝研究员的新著《政治结构与文化模式———巴蜀古代文明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最近由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作者在古代文明尤其是巴蜀文化研究领域中多年辛勤耕耘所获得的成果。它的出版,引起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以及文化学界的密切关注,受到同行权威专家的高度评价。人类学家、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李绍明研究员认为,该书“可谓独树一帜,对巴蜀文明的来源及发展作出了可成一家之言的多方位、多视角的诠释”,“对三星堆出土文物所反映的文化现象的诠释,对巴蜀古酋邦制的说明,对早期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对巴蜀文明…  相似文献   

11.
王献华 《中国社会科学》2023,(1):140-160+205-207
三星堆祭祀坑埋藏之前的几个世纪,即公元前两千纪的中后期,是亚欧大陆青铜文明互动频繁的时代。这个时代亚欧大陆的主要青铜文明有一个突出特征,那就是它们都分布在自然形成的主要文化交通线或文明大动脉附近,呈现出一种动态格局。其中,最重要的陆上通道包括从东北亚直到东欧的欧亚草原带、从中亚通向西南亚的“内亚山地走廊”,也包括童恩正先生提出的,贯穿我国境内,从东北亚到东南亚的“半月形文化传播带”,海上通道则主要是从红海和非洲之角辗转到东南亚的季风带海岸线。三星堆文明和商文明一样,处于作为文明大动脉的“半月形文化传播带”上,彼此联通也相互竞争,共同构成作为整体的青铜时代中华文明。由“半月形文化传播带”两侧的江海陆地共同构成的力量场是中华文明的舞台。这种对中华文明空间结构的认识是理解三星堆文明的关键,对三星堆文明的研究也因此具有重新认识中华文明的方法论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中文信息》2005,(1):17-23
古史关于古蜀历史的记载如凤毛麟角,杨雄《蜀王本纪》也只是搜罗了一些关于古蜀历史的传说,难以勾勒出古蜀历史的大体轮廓。对今天研究三星堆文化及巴蜀文化具有重要参照价值的《山海经》鲁迅先生都视之为“盖古之巫书也”。因而,前人治古蜀历,大都只能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就连年代较为久远的唐代大诗人李白,也只能发出“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的喟叹。  相似文献   

13.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女士们、先生们:经过3天大会发言和小会研讨、专场幻灯录相演示和遗址踏访考察,我们这次会议取得了不少新的突破性成果并提出了不少新问题,特别是在三星堆文化研究、三星堆文化与中原文化关系、殷商考古和甲骨学研究等等方面,进行了创造性探索,展示了最新研究成果。关于此,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副会长李民教授已在会议学术总结中作了全面、准确的评价。我这里需要再强调的是,专家们创造性的劳动,把殷商文明和三星堆文化研究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特别是商文化与周边文化的关系,这一较薄弱的环节通过这次会议有了…  相似文献   

14.
李世佳 《天府新论》2023,(2):封二-封三
宝墩文化中的石器制造、制陶工艺、筑城技术、大型建筑基址布局、小型建筑营造方式、稻粟种植、家猪养殖等,皆深刻影响了之后的三星堆文化以及以金沙遗址为代表的十二桥文化,可谓古蜀文明的主源头,是当之无愧的天府之根。宝墩文化以八座大型聚落古城为代表,展现了古蜀文明在初创时期强大的文化生命力,使得三星堆文化有了根源,完善了古蜀文明发展演进的脉络,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施劲松 《中国社会科学》2023,(1):104-123+205-207
成都平原的“三星堆—金沙文化”是中国青铜时代长江上游的一类区域文明,其年代大约为公元前13世纪中叶至前8世纪。该文化最重要的遗存是三星堆遗址的8个祭祀器物坑,它们大体同时并相当于殷墟晚期,埋藏物为象征性器物、表现祭祀场景器物、祭祀用器三大类,表达了太阳崇拜和王权两个主题。三星堆和金沙两个区域中心汇聚了域外四方的贵重物、资源、技术、观念、人员。这一区域文明之所以兴起并显现出独特样貌、成都平原之所以能够汇聚各方文化因素,原因除成都平原位于文化交流通道的十字路口外,更重要的是三星堆一带可能存在一个观象授时、沟通自然、获取神秘力量的知识中心和神性中心。  相似文献   

16.
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和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组织编写的《珠江文化丛书》(含黄伟宗著《珠江文化系论》、朱崇山编《珠江文化的历史定位》、周义编《海上丝路的研究开发》、司徒尚纪著《泛珠三角与珠江文化》、黄启臣著《海上丝路与广东古港》、罗康宁著《粤语与珠江文化》、张镇洪著《岭南文化珠江来》、洪三泰著《珠江诗雨》、谭元亨著《珠江远眺》和戴胜德著《珠江流韵》十部),已由香港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出版,于3月22日在广州首发。该丛书作者和有关专家学者怀着弘扬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广东文化大省的历史使命,在两广接壤…  相似文献   

17.
段渝 《江汉论坛》2007,(12):126-127
张正明先生在长江文化和楚文化研究领域有着很高的造诣,这已为学术界所熟知,然则张先生对长江上游的巴蜀文化也有着精深的研究.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祭祀坑"青铜制品群的重大考古新发现震撼了学术界,其中大量的青铜人物、动物雕像以及金杖、金面罩等珍贵文物,为国内考古界所未见,更为历代文献所未载,这就使学者们不得不认真思考这批文物的文化因素的由来.我于1989年3月写成一篇题为《古代中国西南的世界文明--论商代长江上游川西平原青铜文化与华北和世界古文明的关系》的论文,是提交当年11月在河南开封举行的中国先秦史学会年会的参会论文.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赵复兴著《鄂伦春族游猎文化》和助理研究员白兰著《鄂伦春族》已分别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和民族出版社出版.《鄂伦春族游猎文化》一书.从物质文化、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19.
王宇信 《殷都学刊》2001,(1):48-48,50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女士们、先生们:经过两年多认真筹备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批准,举世瞩目的“殷商文明暨纪念三星堆遗址发现7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终于筹备就绪。150多位来自祖国各地和世界各国的著名专家学者,聚首广汉,将在今后的3天里,就三星堆文化与殷商文明的一系列重大学术问题进行研讨,发表高见。这是对三星堆遗址发现70周年的最好纪念和对三星堆文化研究的最大推动,必将在殷商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70多年前,三星堆遗址一次偶然的发现,使这个普通的村落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的注意。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对广…  相似文献   

20.
与青铜器对话——三星堆青铜文化审美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苏宁 《天府新论》2003,3(6):106-111
三星堆青铜器作为古代社会若干内容“记忆的容器” (萨特语 ) ,是蕴藏着丰富的美学素材和艺术原创的审美对象。从精神内涵看 ,古蜀族宗教从多神教过渡到一神教 ,从自发宗教过渡到人为宗教 ,这一变化轨迹反映到审美意识上 ,形成以“神”、“道”为本体的三星堆审美范畴 ,由具有本原及规律意义的形而上的“神”、“道” ,创生出以神话为原型的美的范式。从审美的内涵看 ,三星堆青铜艺术是以直觉性和综合性的方式把握世界 ,并以神话的符号使这种把握定型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