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进程中,一种建立在中西方文化比较基础上的文学研究体系已初具形态。其中,诗歌以其独特而迷人的艺术形态,引起了当代中国诗歌研究者们的广泛兴趣,一种横跨中西的诗学理论亦正在兴起。新近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盛子潮和朱水涌同志合著的《诗歌形态美学》,立足于中西诗论、具体诗歌作品的比较分析,运用艺术形态学的具体方法探讨诗歌形态艺术问题,从一个方面呈示了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建构的趋向。  相似文献   

2.
周进珍 《理论界》2007,3(9):149-150
文学鉴赏是人们对文学作品进行艺术审美的一种特殊精神活动,由于鉴赏的客体、鉴赏的过程和鉴赏的终极目标都具有模糊性特征,所以文学鉴赏具有模糊性。文学鉴赏的模糊性启示人们:在文学鉴赏活动中要以大胆而自由的气魄去欣赏文学作品,不能一味强求某种明晰确定的概念,不能一叶障目,否则会把充满生命活力的鉴赏活动引入死胡同。  相似文献   

3.
论文学鉴赏的心理因素温欣荣文学鉴赏是一种艺术的认识活动。人们阅读文学作品,以文学语言为媒介,把握艺术形象,具体地认识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深刻地感受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魅力,产生情感的激动,引起美感,获得精神上的欢欣和愉悦。这一阅读。鉴赏过程自...  相似文献   

4.
“五四”前后,中西方美学的比较逐渐引起学者们的注意。王国维较早自觉地在中西美学的对比中系统地总结我国古代美学的传统,鲁迅曾将刘勰的《文心雕龙》和亚里斯多德的《诗学》相提并论,许地山曾将中西绘画和叙事文学的差异作过比较,吴宓曾对中西诗歌的不同韵律节奏作了辨析。在中西美学比较的历史中有卓越贡献的是朱光潜、宗白华和钱钟书。朱光潜在《诗论》等著作中,在对中西美学思想详尽比较中探讨中国诗歌的独特个性,奠定了中国比较诗学的基石;宗白华在《艺境》等著作里,从较广阔的中西艺术现象的比较中探析中西诗歌、美术、戏剧、音乐等艺术样式中体现的中西美学思想不同的特征,为中西美学比较的科际整合研究作出了范例;钱钟书在《谈艺录》等著作中将中西文学理论中共同的某些创作规律问题加以比较研究,拓展了中西美学比较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5.
<正> 文学鉴赏是人类审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艺术美的具体把握。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在谈到文学鉴赏的时候,或者过分强调作品对读者的作用与影响,或者过分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感受与效应,对文学鉴赏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双向的辩证运动这一特征重视不够。本文试图从这一视角,对人类这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作一些考察。  相似文献   

6.
意境,质言之,就是情景交融。即形象化典型化的情和形象化典型化的景的有机结合。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文学之工与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因此,意境说反映了诗人和诗论家对诗歌这一文学样式的重要艺术规律的深刻认识,是从美学角度对诗歌的艺术特性所作的精辟概括。它是诗歌的基本审美范畴。本文试图对北宋词人秦观词意境的特点及其创造意境的方法的探讨,以就正于各位读者。  相似文献   

7.
艺术的审美对象问题,是现当代西方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审美对象是引起审美反应的客观对象,是使人产生美感的东西。艺术的审美对象是什么?或者说,在艺术中到底是什么东西使艺术鉴赏者产生美感?艺术鉴赏活动中的审美反应到底是针对什么而发?这是本文试图探讨的。艺术必须取得一定的物质存在形式。文学是写在纸上的文字,绘画是涂在画布上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的《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历经四年精心编纂,于今年新春奉献到广大读者面前。汉魏六朝诗歌上承风、骚,下启唐、宋,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里程碑。《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的出版,对于学习、研究这一断代诗歌的伟大成就,对于了解中国诗歌发展的规律,对于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对于弘扬祖国民族文化,对于探索  相似文献   

9.
唐诗论和阿拉伯诗歌理论是世界抒情诗歌理论发展两个重要分支,在诗歌语言形式与修辞分析、诗歌的审美空间的拓展、诗作鉴赏方面都有大量详尽的论述分析.两个同属东方文学的互无影响的诗学体系在诗歌语言形式技巧分析方面表现出的一致的客观态度,诗歌美学方面诗性与科学性追求的差异引人注意.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文艺界很少清理作为主导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究竟以哪些相互联系的理论为基石。厘清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点对于建设现代的文学理论具有学术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有六个基本观念。这六个要点有着内在的联系,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审美意识形态形式论、人民文学论和艺术交往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从人类学的观念看,文学是人的活动;从辩证唯物论的观念看,文学是人的一种反映活动;从现代的经济学观念看,文学是一种艺术生产活动;从美学的社会学的观念看,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从历史唯物论角度看,文学应该是"人民文学";从媒介和符号的观念看,文学是一种交往对话。马克思主义就从人类学的、哲学的、经济学的、美学的、社会学的、媒介学的、符号学等多学科的视点来理解文学,从不同的角度描画了文学的整体面貌。  相似文献   

11.
汪承栋诗歌的形象是诗人按照关的规律,伴随着美感活动而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是诗 情的载体;是它使读者注视着审美对象。本文从它的崇高美、“我”的形象美、“我们”的群体形象美、景物 的形象美和形象的色彩性几方面,初探了汪承栋诗歌的美学艺术。  相似文献   

12.
“文学接受”一词是随着本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接受美学(Rezeption sasthetik)的兴起而广泛流传的。接受美学的创立者是德国学者尧斯和伊塞尔。接受美学给传统的文艺理论带来了新的生机,主张从读者的视野来研究文学,使文学研究的注意力从文本一极向读者一极转移与倾斜,文学接受活动变得与文学创造活动一样甚至还要重要。而要研究与正确地理解文学接受活动,就必然离不开对文学接受的具体过程的研究,因为文学接受活动的形成与终结,必然要通过文学接受的具体过程来实现。由此可见,对文学接受的具体过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此作一些初探。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论证审美体验在文学鉴赏活动中的地位。尽可能用中国现代文论、古代文论、诗论和西方文论中有影响的论点作为立论依据 ,以文学名篇的实例作为佐据 ,从美学的角度给予阐释  相似文献   

14.
论阮籍的讽刺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阮籍的讽刺艺术吕立汉古代诗评家论阮籍诗歌者可谓多矣,然很少有人从讽刺文学角度加以鉴赏评析。李善虽独具慧眼,认为阮籍赋《咏怀》八十二首是“志在刺讥”①,但语焉不详。其实,阮氏作品不啻诗歌,还包括其文、赋等都称得上是讽刺文学的上乘之作。其秉持公心的讽刺...  相似文献   

15.
象一位踏遍青山的地质师,多年来,张劲在诗歌的旷野中跋涉着、寻觅着,丰富的艺术积累和长年的辛勤劳作,成就了他的一篇篇诗歌评论和诗美学论文。最近作者从中精选二十余篇,连同四篇谈散文、文学现象的文章,汇成了《文学的审美积淀》一书,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从而使我国的诗歌研究园地又增添了一簇烂漫的山花。  相似文献   

16.
杜明甫 《学术探索》2013,(3):108-111
狄金森诗歌的想象艺术极具个性,富有“惊奇”特质,其想象艺术绚丽多彩。狄金森诗歌想象艺术包含了真与美的丰厚蕴涵。她的想象艺术的成功在于其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追求诗歌想象艺术这一美学宗旨,并以此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揭示生活的真谛。  相似文献   

17.
风格鉴赏在文艺学风格论中的位置 风格是文艺学的一个核心范畴,一向受到作家和理论家的重视。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它贯穿于文学活动的全过程。在创作过程中,独创风格的形成,是作家在艺术上走向成熟的标志,既可以视为作家追求的目标,也可以视为他艺术上达到的境界。在鉴赏  相似文献   

18.
鉴赏古代诗歌,读者的文化知识、生活历练和美学修养等因素固然重要,但鉴赏中的"读法"问题亦不容忽视.是默读,还是出声读;是念,还是歌咏;是"高声朗诵"还是"密咏恬吟",等等,于鉴赏  相似文献   

19.
这篇论文集中探讨朱光潜“静穆”理想观的提出、内涵、及意义。本文指出,朱光潜1933年回国后,直到1949年建国这段时期,把主要精力用在诗学和文学批评。“静穆”则是集中表现朱光潜诗歌美学理想的核心概念。这个概念,一方面是朱光潜长期阅读和品评中国文学的经验总结,一方面也是朱光潜积极吸收包括尼采在内的现代西方美学思想的结果。这个时期,正逢中国8年抗战和3年内战,朱光潜在战争的边缘坚持着他的美学实践,并且标举“静穆”的艺术理想。在这里,表现了艺术与战争、美学与政治的矛盾。本文意在于揭示这个矛盾在朱光潜美学历程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0.
罗靖 《船山学刊》2004,(2):161-164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一切活动都具有审美性质,都是人在感性形式中对自己的本质进行的自我确认和自我肯定,因而或多或少都包含着审美因素,显示着某种程度的审美意义.文学作为一门艺术,其本质特征就是审美,是一种使创作者和欣赏者心灵获得愉悦的情感活动.文学作品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现象能动的艺术反映,是作家按照艺术美的规律来构建的,是作家对社会生活审美意识的物化形式.波普尔在<客观知识>一书中认为,在美学研究中不存在哲学研究中所出现的困惑,因为美学研究已放弃了对诸如"美是什么"的终极问题的追问,而转向研究更为具体实际的问题,如"艺术品是什么"的问题.的确,对艺术品的理性把握构成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对艺术品作出了科学的全面的认识.本文将表达笔者对文学作品的美学思考及实现审美的精神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