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石门坎是基督教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成功宣教的第一个据点。以此为基点,基督教延伸到滇东北、滇北、黔西北和川南的苗族地区,使该地区成为基督教在中国少数民族中最大的根据地。在基督教的影响下,石门坎苗族教育曾取得巨大成就,如今,基督教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地苗族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摘要]2003年是西南民族大学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一年,完成了学校更名、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新校区落成、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获优这“四件大事”。以此为新的起点,开启了学校2003-2013年这十年的奋斗历程。十年来,在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与教育方针的指引下,西南民族大学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实现了“十五”、“十一五”两次大跨越。值此西南民族大学更名等“四件大事十周年”纪念之际,本文回顾了学校十年的建设发展情况,分析了办学经验,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西南民族大学的未来发展,实现“民大梦”勾绘了新蓝图。  相似文献   

3.
昭通和石门坎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基督教循道公会在中国西南先后的两个主要活动地区.以1905年为界,该会的传教重心既在两地之间发生了转移,也在汉苗两族间发生了转移.而由柏格理主持的这次转移既为教会传教带来完全不同的效果,同时,其意义也超出了宗教的范畴,带有对西南苗族文化启蒙的色彩.对其中的原因进行客观的探讨和梳理,无疑对于我国的民族与宗教政策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照作用.  相似文献   

4.
苗族多神崇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苗族多神崇拜的三种祭祀方式在历史演进的长河中,苗族创造了自己的苗巫文化——以信鬼好巫、多神崇拜而著称。在古代,苗族文化相当发达,正如历史学家王桐龄在《中国民族史》一书里说:“当时,苗族文化相当发达,第一发明刑法,第二发明兵器,第三发明宗教。后为汉族所袭用。”这充分说明苗族宗教的深远影响。楚湘五溪地的湘西自治州境内的苗民、怀化地区的靖县、麻阳和邵阳地区的城步、绥宁等县的苗民,他们之间相隔百里、数百里,但他们在文化上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信鬼好巫,多神崇拜。如《湘西苗民的信仰》(见《民国年间苗族论文集》)一文中说:“苗民  相似文献   

5.
石门坎地区苗族在清代后期,部落组织趋于崩溃,与社会生活相关的本土宗教无法满足生活所需,也不能帮助民众解决社会变迁所形成的新问题,终于促成了西洋基督教的传入。  相似文献   

6.
王友谊 《金陵瞭望》2011,(16):91-91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在困难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90年的历史.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经受了“三大磨难”.创造了“十大奇迹”,使中国站起来,富起来,辉煌起来。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苗族五元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对苗族“血缘文化”的研究,探索苗族在历史上长期形成的为了维护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文化机制,为弘扬苗族文化作贡献  相似文献   

8.
由山东矿业学院中国文学研究所发起并主办的“20世纪中国文学/文化:历史、现状与未来学术研讨会”,于7月24日至7月28日在山东矿业学院旅游贸易公司宾馆召开。来自中国社科院及国内17个省、市、自治区数十所高校的50余位专家、学者、高校教师,及来自韩国的一位文学博士出席了会议。会议围绕着“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文化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这一主题,经过各具特色、内容精彩的大会发言和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分组讨论,对近百年来中国文学/文化发展的道路、整体特征、成败得失、问题与出路等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并在此基础上…  相似文献   

9.
梁钧 《国际公关》2013,(1):82-83
“忠义”、“诚信”、“厚道”之类的价值观原本是中国数千年传承、累积的基本精神。但是,这也正是在过去数十年市场经济发展中被人们严重忽略的方面,进而形成了无数中国企业不得不面对的根源性课题——信任危机。  相似文献   

10.
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和东南地区的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服饰与这一民族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紧密联系,反映了这一民族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艺术状况,体现了他们的美学原则。本文主要从苗族服饰的丰富多彩性出发,探讨了苗族服饰的渊源及其形式美,为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一民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川黔滇邻区苗族史歌文学丰富而系统 ,洋洋数十万字 ,庞大而深厚。集文、史、哲、教、美等于一体 ,是苗族学研究珍宝。本文仅《开天辟地》、《花山溯源》一、二部进行点滴释义解读 ,略展苗族文化心理素质形成过程中 ,源于史歌方面的薰淀作用。比照苗族数千年来与周边数十个民族关系史中古歌文化氛围所趋铸的心态及其对今日社会进步的良好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祭门:一种文化 川黔滇邻区苗族有一要习俗:祭祀堂门,杀门神猪。苗语谓之“zit mpuat drongx”。每至秋冬闲暇,凡苗族中新修的住宅,多行堂门祭祀,旧宅有隔数年未祭者,有时也要择定“良期”,届时行祭。 祭祀期日,夜幕降临,内外宾主多达数十,少则数人,应邀到来相见如故,叙事如  相似文献   

13.
苗族人民能歌善舞,芦笙舞是主要的舞蹈形式,很有代表性,且历史悠久。唐·樊绰的《蛮书》载:蛮人“处子孀妇,出入不禁,少年子弟春夜游行闾巷,吹葫芦笙或木叶,声韵之中,皆寄情言,用以相呼应合。”《宋书》载:“西南牂牁诸蛮来贡方物,太宗招见其使……令作本国歌舞,一人吹瓢笙,如蚊蚋声,良久,数十辈连袂宛转而舞,以足顿地为节。询其曲,则曰‘水曲’。”苗族的“水舞”和“鱼粼曲”,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各民族以不同的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多样化和多层次结构。在与“中国文化”相对应的宏观意义上,各民族又组成了具有统一特征的“中华民族”。在这意义上,“民族”的概念标志着一种文化的现象,而并非自然的,即人种的现象。因此,在“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这样的统一框架内研究苗族,就属于文化人类学而非体质人类学范围,并且亦有别于在“世界文化”的框架内所进行的中西比较、中印比较等层次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李存山在《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4年第3期撰文指出,中国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有“变”亦有“常”,“变”就是文化发展的变革性、阶段性,“常”就是文化发展的继承性、连续性。孔子论三代之礼的相“因”与“损益”,符合文化发展之“变”与“常”的辩证法。自汉代始立的“三纲”,并非中国文化所“因”的常道,而是汉儒为了适应“汉承秦制”作出的“损益”。在中国近代的“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中,从“中体西用”发展到“标本并治”乃至“重估一切价值”,“哲学”观念和进化论的引入对这一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以儒家学说为主流的中国文化,其常道并非“三纲”,而应是崇尚道德、以民为本、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谐社会,这也是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的优秀传统,而我们也应在文化上作出与现时代相适应的“损益”。  相似文献   

16.
岭南大学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是一所现代人文学术科研机构。该所同人以西南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为职志,对中国西南区域社会展开调查和研究,通过倡导田野调查与文献分析相结合,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理论交叉借鉴的学术实践,先后出版(或发表)数十种论著,在中国现代西南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学术成就和影响。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这既顺应了民心,又符合现阶段我国文化发展的实际。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所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出的创造当代文化辉煌的伟大号召。  相似文献   

18.
<正> 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大都对苗族抱着歧视的态度.他们认为苗族“非我同类,鄙夷而不屑教.”因此很少在苗族地区设置学校,发展教育事业.据《湖南通志》记载,湘西苗族地区迟在南宋绍兴年间才建起了自己历史上的第一所学校———东洲书院;元、明两代也只在该地区增建了三所学校,即沪溪县学辰州府学和五寨司学(后改为凤凰厅学),而且这些学校时兴时废,形同虚设.  相似文献   

19.
12月2日,由上海市教委主办的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第二届“璀璨星光”校园文化节集中展示活动,在上海市东辉职业技术学校举行。来自全市数十所中职校的近5000名师生参与了这场属于他们的“文化嘉年华”。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汉文化与苗文化的比较研究中发现,在苗文化中揭开“三”的奥秘是苗族祖先阿濮朴僮,在汉文化中揭开“三”的奥秘是鬻熊。并指出这两种文化都重视“三”,并不是偶然的巧合,而鬻熊、阿濮朴僮以及建立楚国的熊(北十)本是同一氏族而不同时代的人,即鬻熊是阿濮朴僮的祖先,熊(北十)又是阿濮朴僮的五代孙。从而说明汉文化与苗文化本来是同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