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跟”在津市方言里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介词。从分析“跟”字意义和用法入手,并比较其在方言与普通话里的用法差异,对方言介词“跟”的各个相关义项及其用法差异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考察。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有关方言现象和相关历时语言材料的研究 ,认为北京口语中“V 的 处所词语”这一句型来自近代汉语口语的“V 著 处所词语”,从“著”式到“的”式属于字符的变更。  相似文献   

3.
在文水方言里存在着丰富的以“圪”字为起头的词,本文按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分释“圪”字词及其作用。文中“圪”字词条目用字,有的与词义有关,有的只是当地的同音字;例句用当地的方言句式。一、以“圪”起头的名词  相似文献   

4.
别义异读是以"别义"为目的,"异读"为手段的语音、词汇现象。永州土话中别义异读的分布的不平衡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土话内部的亲疏关系;永州土话中别义异读与中古音、普通话比较,总量偏少,音义结合有许多不一致之处,说明在不同的方言中别义异读会有不同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兰州方言“把XV”构式中,“把”具有提宾标记之外的强调功能,而这种强调功能的获得与“把XV”构式的动词采用光杆形式有关,动词韵律分量减少导致“把”的标记作用加强.讨论和分析兰州方言中的这种构式,考察其适用语境、构成成分特点及构式义,并在考察中着重注意各成分与句子重音分布的关系后,笔者认为,“把XV”构式是连接普通话把字句和兰州方言强调“把”后成分的把字句之间的过渡句式.  相似文献   

6.
安徽庐江方言中用“把”字句和“给”字句来表示处置和被动,但除了表示处置和被动以外,庐江方言中的“把”字和“给”字还具有普通话中“把”字和“给”字不具备的涵义。通过对庐江方言中“把”字句和“给”字句的总结和分析,有助于对庐江方言的研究,甚至是江淮官话以及现代汉语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考察义乌方言入手 ,讨论现代汉语“V·de”结构及“de”的性质。现代汉语“V·de”结构与义乌方言的类似结构有着非常规整的对应关系。现代汉语里的“de” ,不管书面语作“得”还是“的” ,语音形式只有一个 ;在义乌方言里一个“de”却对应着两个不同的读音 :[tai]或 [ ]。两个读音泾渭分明 ,从不相杂。义乌方言的这一语言现象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它将引导我们分析各家的观点 ,并作出具有说服力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对凉山州“团结话”中的一个小类——量词进行深入研究,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考察“团结话”中常用的量词并进行统计 和比较,分析其与名词的搭配情况,然后从语言接触的角度观察彝语、四川方言和普通话的影响在“团结话”量词中的体现,最 后分析“团结话”作为中介语,在量词中体现的泛化与固化现象。  相似文献   

9.
从战国“忠信”印谈古文字中的异读现象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战国印里常见“忠信”格言印。这种印文不但数量多,而且写法富有变化,有些写法还反映了一字异读的现象,对于认识战国文字的特点以及古文字异读现象的性质颇有价值。本文先讨论“忠信”印的各种写法,然后全面讨论古文字中的异读现象。在进行讨论之前有几点需要说明一下: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汉寿方言被动标记“等”的特点及成因。被动标记“等”源于使役动词“等”,使役被动兼用,是汉语南北方言共有的现象,是汉语历史语法规律作用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被‘的’化”是指结构助词“地”“得”在使用中被“的”挤占和替代的现象。我们随机选取《齐鲁晚报》和《山东商报》各一期,量化统计了“地”“得”“被‘的’化”的表现,探讨了原因,主张高校“现代汉语”课应强化结构助词教学。  相似文献   

12.
厦门话与广西平南思界闽南话在入声各韵存在对应关系.从这些对应关东中,我们可以看到,厦门话当为思界话的祖语.在下文的对应关系中,厦门话大都是比较古老的形式.  相似文献   

13.
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蕴涵了丰富的礼仪文化信息。且、祖、俎、豆等字蕴涵了吉礼文化;丧、葬、墓、坟等字蕴涵了凶礼文化;田、获、焚等字蕴涵了军礼文化;朝、宗、觐、会等字蕴涵了宾礼文化;婚、采、媒、妁等字蕴涵了嘉礼文化。  相似文献   

14.
汉语、英语、日语中的色彩词“红”“青(蓝)”“绿”都有丰富的感情隐喻。由于人类有着许多共同的生理现象,从而使得颜色词在不同的语言中存在相同的隐喻;同时又由于文化的差异,这些颜色词在各语言中也有各自独特的隐喻,这里通过对比分析,以揭示它们所具有的共性和个性。  相似文献   

15.
洞口山门话中有一些非中古明母和微母的字读m声母,文章探讨了这类字的音变条件和过程。这种语音现象为方言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定的佐证。  相似文献   

16.
《汉语大字典》是一部“以解释汉字的形、音、义为主要任务的大型语文工具书”,由于书成众手,内容广泛,难免失误。以“力部”为例,可以发现其失误表现在以下方面:字形方面,由于不识俗字以及一些字之间的异体关系而导致正字不清、异体未明,如肋、彪,劬、助等;注音时由于未以反切拼读规则和语音演变规律为依据而造成一些字的注音与所引《广韵》、《集韵》反切不符,如题、劫等;释义方面,有些引证欠妥,如勃、劲。  相似文献   

17.
据文献记载,“嬲”为“娆”字之异体,有“纠缠、戏弄、扰乱”之义.但《何典》中的“嬲”字并非此义,它是个动词,意为“缠绕”.通过对明清及近代方志中方言材料的考察,结合当时方言的语音特点,并佐以现代汉语方言材料,发现:“嬲”是“绕”的方言记音字,“绕”又可写作“裹”、“掇”等形式,这反映了清代吴方言中存在日母字读为泥母字的语音现象.  相似文献   

18.
助动词“会”产生于东汉时期,由“会合”义动词“会”在句法、语义、语用等因素的参与下演化发展而来。这一过程伴随着非元语用法到元语用法的转变,而从情态角度来看,助动词“会”的产生及发展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主观化逐渐加深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在楚简文献中,“虖”、“[虎口]”、“[虍壬]”皆既可用作实词,又可用作虚词。用作实词时,三字各不相同;用作虚词时,三字有同有异。“库”、“吝”在楚简之前的文献中即已出现,后世也有传承;而“妻”仅存现于以楚简为主的战国出土文献中。三字在与楚简同时地出现的传世文献中未见,系后世更改所致。  相似文献   

20.
《离骚》是时代的产物,是楚文化的产物,但更深入一层看,它是整部上古文化的产物,是千百年来四方百族多元文化交融汇聚的结果。东南西北各方文化在楚国这块土地上碰撞、融化,造就了楚文化的独特魅力,也造就了《离骚》独树一帜的多元文化色彩。反言之,《离骚》也映证了华夏上古文化的丰富性、复杂性、多元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