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青年马克思对思辨哲学的批判是理解唯物史观形成过程的一个重要维度,以对思辨哲学的批判为中心对青年马克思的文本进行解读有助于深入理解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强调理性的批判作用,认为物质是没有内在动力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开始批判思辨哲学,经验视阈开始绽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深入反对思辨哲学的同时陷入人与自然的本质同一;《神圣家族》以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为基础实现了现实基点与批判意识的初步融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通过实践概念奠定了唯物史观的基础;《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生产概念体现了唯物史观的成形。  相似文献   

2.
“改变世界”是马克思哲学之旨归。1844—1845年是马克思哲学思想发生革命性转化的时期。马克思从对异化理论的批判继承开始,由抽象入本主义转向对历史现实的关注;通过对鲍威尔“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清算了唯心主义思辨哲学;通过对李斯特国民经济学体系的批判,确立了新唯物主义基本立场;通过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实现了从旧哲学的“解释视域”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视域”的彻底转变。  相似文献   

3.
民族国家等社会结合体是近现代历史哲学家构建理论体系的主要“历史单位”。随着人类历史由地域走向世界的历程,“历史单位”也随之不断演变。其中,20世纪思辨历史哲学代表的文明形态史观把最基本的历史单位定义为“文化”或“文明”,产生了世界范围的影响,既总结了以往历史哲学关于历史单位的思考,又是人类“世界历史”形成的反映。唯物史观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囊括全部社会生活的总体性范畴,超越了文明形态史观的不科学性和唯心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4.
实证科学和唯物辩证法是理解唯物史观的重要概念,关于二者关系的争论几乎贯穿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但理论争鸣反而强化了实证科学与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哲学语汇中的实证科学与唯物辩证法,根本上是理解唯物史观的方法论革命和方法论内核.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吸收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合理成分,通过方法论革命创立唯物史观.现实的社会历史是唯物史观的立足地,实证科学和唯物辩证法构成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内核:一方面,唯物史观以经验事实为基础,通过科学抽象把握现象背后的规律;另一方面,唯物史观从方法论层面“倒置”黑格尔辩证法,以科学理论和经验事实为依据揭示自然、历史和认识的辩证性质.方法 论革命使唯物史观摆脱思辨而获得彻底的革命性,在科学认识社会历史的基础上为无产阶级提供了新哲学.唯物史观既不是实证主义,也不是追求某种至高存在的思辨哲学,更不是对二者的调和.  相似文献   

5.
杨洪源 《中国社会科学》2023,(10):105-122+206-207
基于近年来新的考证和发现的文献,从发生学上重新考察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思想历程,有助于彰显马克思哲学的根本变革意义。青年黑格尔派是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的重要参照系,“复原”他们之间的三次思想论战过程,本身即是对唯物史观形成过程的呈现。其中,马克思在围绕“犹太人问题”同鲍威尔的持续论战中,初步建立起人的解放理论和以群众为历史主体的群众史观。此时,马克思所秉持的是现实人道主义的立场。他在与鲍威尔及其伙伴所代表的思辨唯心主义的论战中,实现了对唯物主义史的初步考察,并将现实的个体的人作为研究的出发点。随后,马克思又一次通过批判青年黑格尔派主要成员的新观点,正面阐释了社会和历史的前提及动力机制、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分工的后果与发展前景、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等,完成了唯物史观的创立。  相似文献   

6.
邵鹏 《人文杂志》2007,23(1):27-30
民族国家等社会结合体是近现代历史哲学家构建理论体系的主要“历史单位”。随着人类历史由地域走向世界的历程,“历史单位”也随之不断演变。其中20世纪思辨历史哲学的代表文明形态史观把最基本的历史单位定义为“文化”或“文明”,产生了世界范围的影响。“文明”既总结了以往历史哲学关于历史单位的思考,又是人类“世界历史”形成的反映。唯物史观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囊括全部社会生活的总体性范畴,超越了文明形态史观的不科学性和唯心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7.
费尔巴哈批判了思辨唯心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二元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与你”的理论。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既不从物质实体出发,也不从精神实体出发,而是从“我与你”的关系出发,是一种关系本体论。“我与你”的关系根本上就是“我与你”的对话,所以,“我与你”的关系本体论与对话辩证法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在评价唯心主义问题上,长期来存在着简单化的倾向,对待朱熹的思想,也存在着简单否定的形而上学态度。在林彪、“四人帮”猖獗时期,实事求是地研究唯心主义,特别是研究象朱熹这样的被定为“大儒”的唯心主义哲学家,随时有抓辫子、打棍子、戴帽子之虞。这种状况,既影响哲学史的深入研究,阐明哲学史发展的规律,建立科学的哲学史体系,也不利于彻底批判唯心主义,克服唯心主义,锻炼思维能力。粉碎“四人帮”以后,尤其是在党的三中全会以后,学术界批判了极“左”思潮,思想得到解放,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9.
当前唯物史观的研究注重宏大叙事的“理论建构”,而唯物史观的微观领域研究和现实解释力仍显滞后。唯物史观的根本理论特征和精神实质可概括为:“实践”、“反思”与“批判”的精神。借鉴当代思想家布迪厄、哈贝马斯等人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社会理论)的反思、探索,有助于更为深入理解唯物史观并探索有利于唯物史观发展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以下简称《批判》)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中,是一篇有着十分重要意义的著作。在《批判》一书中,马克思批判地分析了黑格尔在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把被黑格尔颠倒了的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颠倒过来,论述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思想,使自己的观点沿着唯物主义的方向进一步深化了。  相似文献   

11.
陈炎 《河北学刊》2004,24(5):5-10
在现代西方的政治语境下,左、右派别体现了人们对"自由"与"平等"、"博爱"之间不尽相同的价值取向.尽管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阶层或集团的利益,但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根据,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公开的、平等的、程序化的.在此情况下,舆论上的彼此对立常常会导致行为上的互相妥协.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语境下,由于历史的原因,使得左、右派别往往被赋予正、反不同的价值判断,因而其存在的理由是不平等的,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非程序化的.在这种情况下,舆论上的表面一致并不能取代现实中的矛盾.因此,对激进与保守、左派与右派进行深入地反思,进而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理性、和平的制约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全”、“都”和“全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健 《殷都学刊》2008,29(3):133-138
从实际语科出发,详细分析了“全”、“都”和“全都”用法的异同,总结了它们各自适用的场合。  相似文献   

13.
杨桂森 《江汉论坛》2004,1(6):48-50
本文以"应当"隐含着"能"与"不能"的价值旨趣为路径,认为"能"一方面是道德之外的有为,另一方面是道德之内的准许.前者是道德主体的能力所为,后者是道德原则的划界.由此认为,"应当"包含着已然与未然的张力,实现主体应尽之责与其能力、善与可欲之善有机结合,预示着伦理原则对人的引导和激励,并担当教化、教言的使命.  相似文献   

14.
15.
“养老”·“教养”·儒家“教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以往一些论著已经注意到"教养"这一说法的出现与上古中国庠序中的"养老"有关联,但对这"养老"的具体内涵的解释却并不准确。文章对"养老"的内涵重新作了分辨,并进而考察了先秦儒家在春秋战国之际对"教养"内涵的改造,从而找出了"教养"之所以后来与人的人格修养关联在一起的人文逻辑线索。通过对"教养"原意的追溯,论文揭示了先秦儒家教化的独特品格与其对于人的生命成全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具有深刻的两面性:一方面,宗教追求的是"信仰",科学追求的是"知识",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这种区别,既有可能导致宗教势力对科学行为的禁锢和迫害,又有可能诱发科学成果对宗教信仰的颠覆和批判。另一方面,如果宗教以理性为工具来追求信仰的话,就会在追求的动力和方法上与科学相联系。这种联系,既有可能促成科学的发生,又有可能促进科学的发展。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常常只注意到宗教与科学之间相互冲突的一面,忽视了二者之间彼此联系的一面。而在西方的历史上,宗教的追求与科学的产生、宗教的热忱与科学的动力、宗教的信仰与科学的方法之间,都曾有过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狼"与"启蒙"     
陈舒劼 《江淮论坛》2006,(6):179-185
本文以《孤独者》、《山上的小屋》、《怀念狼》、《狼图腾》四个文本为例,探讨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中狼形象与启蒙含义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8.
"救亡"和"启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两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一些观点至今仍然被沿袭使用,对中国近现代思想以及文学研究都有很深的影响.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重新探讨.  相似文献   

19.
李永中 《江汉论坛》2008,1(2):119-121
本文从封面、插图的角度考察<新青年>杂志"人"的视像的演变.文章认为,<新青年>杂志早期注重个人视像的建构,后期倾向于以底层阶级或革命阶级为代表的人民视像的营造.视像话语变化与文化思潮演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辨"齿、牙"     
田树生 《殷都学刊》2002,6(1):99-101
一些大型字典、辞书或齿、牙不分,或认为牙是臼齿。依《说文》、古文献、动物形态,牙实为尖锐的犬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