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东周,诸子都不约而同地倚重口传文化。他们在口传媒介中发现真理与传播思想,并明显呈现出一种普遍的政治关怀。换言之,东周诸子基于国家的立场,力图把自己变成政治思想的"说话人",并对口头传播赋予严格的伦理规约与道德规范。作为政治传播主体的东周诸子对口传文化非同寻常地虔诚与敬畏,它不仅见证口头传播的理性精神与实践效力,还表现出被信赖与宽容的政治偏向。洞悉东周诸子"舌尖上的政治"有补于当代新媒体传播的策略选择以及政治传播的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选取《新列国志》《东周列国志》《鬼谷四友志》的重叠部分,对三书评点进行比较研究.从文本嬗变来看,《东周列国志》删削了《新列国志》部分诗文;《鬼谷四友志》则对《东周列国志》的语言、回目、情节均有改动.从评点来看,形式上三者各有不同;内容上,《新列国志》评点涉及多个方面,《东周列国志》《鬼谷四友志》评点则专注于劝诫;风格上,《新列国志》评点冷静自持,《东周列国志》评点相对严肃,《鬼谷四友志》评点则平易自然.这些差异彰显了明清时期历史演义小说发展进程中对"贵幻"理论的接纳、对英雄传奇模式的吸收以及评点者主体意识的增强.  相似文献   

3.
东周列国时期,焦作地区农业经济发达,是当时的经济中心;同时,由于其特殊的优越的地理位置,又具有极高的军事价值,成为诸侯争夺的焦点,总之,焦作地区在东周列国时期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4.
东周列国题材报刊小说是晚清报刊小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春秋战国与清末皆属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历史的相似性使得清末报刊小说中出现了不少以东周列国为题材的作品,借助东周列国的历史外壳,表现清末时政及社会状况。这些作品主要有三种类型:借鉴传统小说编撰手法之作、翻新小说、翻译文言典籍之作,总体呈现出与此前同题材作品较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透过考察周代东封的历史背景来训释《诗·小雅·大东》的疑难词句,可知"小东"与"大东"分别指周的"东国"与"北国"。"舟人"指"貉国"之人,"私人"则指燕国之人。此诗作于厉王之世,王室贪暴引起了周东封诸国的愤怒,对这些关键词句的理解直接涉及到对厉王失国史迹的研究。《诗·小雅·大东》绎释则从文本研究的角度逐字逐句贯通与深化了对此诗的新理解。  相似文献   

6.
传统观点认为西周及东周基层社会是以血缘性为核心的宗族自治,然而这种观点与里耶户籍简中所反映出的高度异姓杂居状态明显不符.以"里"这一行政区划作为切入点,将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结合研究可知,东周基层社会在经历了漫长的动态演变之后,到东周晚期已完成血缘向地缘的转变.直至今日,上述转变过程的中间态——血缘与地缘并存的基层社会组织仍可见于佤族村寨、傈傈族村落、侗族村寨及羌族部落.  相似文献   

7.
甲骨文中,"我"有三种含义,第一人称自称;适宜;人、地、族名的同一."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部族."我"向商王纳贡称臣,服务于商王室,参与王室活动.对"我"考察,有助于了解诸侯与商王朝关系.  相似文献   

8.
三皇合称始见于《周礼》,但最初三皇只是一种极笼统的总称或泛称,并无具体所指。直到北宋,三皇人物并未统一,统一的三皇古史体系尚未形成。从《左传》、《国语》等更早的东周文献,不难看出,汉人将祝融、共工纳入三皇古史体系,疑窦丛生,破绽百出。东周文献所记燧人氏、有巢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的传说,明显具有人神不分、年代不明确、地点不固定、世系不清晰、史事自相矛盾等突出的特点,不可将其视为实录。然而结合考古学、民族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则不难发现,东周文献所记三皇传说仍从一个侧面揭示出远古社会的某些真实可信的历史信息。由于东周文献和田野考古资料固有的复杂性,依靠田野考古资料和传统文献记载,试图重建中国上古时期尤其是远古时期的古史体系,迄今还面临着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徐中舒先生开创并积极实践的,将文献记载、考古学材料和民族学资料有机结合的"古史三重证"法,对于科学的中国古史体系的重建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中原地区东周彩绘陶器装饰风格的梳理,从宏观的构图题材、到具体性的施纹法则、再到一般个体的装饰布局等多维角度进行艺术解读,充分挖掘其蕴藏的装饰语义,指出东周彩绘陶器装饰具有构图的自然性、色调的多彩性与层次感,并着力于装饰布局上的"物饰人见"性;同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认为,这种装饰艺术特征反映了人们对天人合一、生生不息境界的向往,也是对各尽其用的秩序化社会的追求。  相似文献   

10.
"东蒙古"、"东部蒙古"的称呼是蒙古政治统治集团分裂的产物,"东蒙"一词的出现是"东蒙古"一词经历历史演变的结果,"东部内蒙古"是近代日本"侵略内蒙古东部地区的代名词","蒙东"是内蒙古东部的简称,是实施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东北三省与内蒙古东部五盟市实行地区间合作的产物。这几种意思相近却又不同的称呼见证着东部地区蒙古族曲折发展的历史脚步,体现着时代的变迁。  相似文献   

11.
西周的"德治"思想是在周人天命观的支配下建立起来的一套针对以周王为首的高级贵族的政治统治思想,它是一个有具体内容的政治概念,反映了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早期国家政治治理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法先王”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影响极大,这与周代有非常重要的关系。其主要表现有:周代“神祖二元”的宗教观与祖先崇拜的空前强化;周代农业的强势主导地位与长期定居生活模式的促进作用;周代宗法制度的特殊影响;周代前期统治的成功以及周代巨大的历史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西周的婚姻礼法问题,史家多有研究,但西周婚姻礼法所以产生的哲学背景问题,论者殊少。本文以西周的血缘宗法制为切入点,考察、论述了:一、西周以来“昏”和婚姻之礼的文化观念以至于哲学机缘;二、西周以来,男婚女嫁的年龄与礼法的关系以及确定婚姻年龄的哲理思考;三、西周以来,婚嫁时令的哲学基础和文化心理;四、早周和西周“腰婚”形态以及这一形态的,。理结构等等——通过对以上诸问题的考察,我们认为,西周婚姻礼法人类学意义上的祈向是人类自然本体的优化塑造与人类生存秩序的营造,其哲学背景则是二元对立生成观念的高度理性抽象。  相似文献   

14.
再论周人的结婚年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经书记载,周人“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由于学者对此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关于周人的结婚年龄历来存有争议。作为代表性的观点,汉经学家郑玄、班固就认为周人是男子到三十岁,女子到二十岁才可结婚,因为这样才符合阴阳之道,合“天地相承覆之数”;唐史学家杜佑则认为“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这种礼制是针对众庶,即平民百姓的,贵族则不受此限制。本文对此进行了梳理和辨析,指出上述观点的不妥之处。同时,运用典籍记载、各代法律法令、考古发现,文学作品等史料,确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是指周人结婚的最晚年龄,始婚年龄则与  相似文献   

15.
30年代的周作人对明末性灵小品推重有加 ,这主要并不是一个对公安派及其发动的文学运动的评价问题 ,而是别有目的在。周作人首先是为 30年代风行文坛的闲适、幽默小品的出现寻求文学史的依据 ,从而为反击左翼文坛的批判取得一个坚实的理论立足点 ;其次是出于对公安三袁处世态度、情感思想的认同 ,并兼有为争取知识分子读者群体的策略考虑。另外 ,周作人与公安三袁在思想倾向、文艺观点等方面也有着比较价值。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在文学批评的视野下,《诗经》被视为中国文学批评思想的萌芽。但这个看似简单的“萌芽”本身却包含着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本文探讨了中国文学批评思想之“萌芽”的发展层次与基本内涵。并以《诗经》为线索,进一步探讨周代文学批评思想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7.
东周王城是东周时期的国都,也是中国古代都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徐昭峰教授独著的《东周王城研究》,在详细梳理东周王城考古资料的基础上,对东周王城的地望、成周与王城的关系、东周王城的城郭、宫城及宫殿建筑、手工业作坊、仓窖、王陵分区、墓葬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对东周王城的系统认识,对进一步完善中国都城制度史具有重要学术意义,是填补洛阳两周考古系统研究专著空白之作。  相似文献   

18.
周代继承制的再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嫡长子继承制是在商末周初确立的,它是传子制发展的必然结果。商朝前期虽兄终弟及仍常见,但主流仍是传子。不能因为有的诸侯国有传弟现象而认为周代的继承制是一继一及制。  相似文献   

19.
周人提出"以德配天"说来论证其政权的合法性,从而赋予"天"以伦理品格和理性色彩."天"观念的这一变革决定了西周的立法与司法样式,深入到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中国传统法律的发展亦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明刊戏曲选集《摘锦奇音》中选录的《周庄子叹骷骸》为考察对象,通过与明王应遴《逍遥游》杂剧及明、清说唱道情《庄子叹骷髅》分别进行比勘,认为前贤认定的《周庄子叹骷髅》“取自王作”之说不能成立。它实际上是对道情《庄子叹骷髅》的直接移植。该剧在表演中运用了幻术等手段,强调舞台效果,为研究戏曲与曲艺之互动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