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浅谈翻译     
真正的翻译工作,不管是口译还是笔译,是文学艺术翻译作品还是科技作品,都应当是严肃、认真的劳动,是创造性劳动的成果。有人否定这种看法,说什么“翻译就是翻译嘛,翻译工作就是翻译工作嘛,谈不上什么创造性”。我不同意这种看法。诚然,翻译小说和创作小说绝不是同一回事,两者之间不应该划上等号,但翻译和创作也有共同之处,就是两者都需要创造性劳动和创造性思维。有人说,创作小说是“无中生有”,而翻译小说则是“照本宣科”,不过是“依样画葫芦”……姑且不说创作是否能够“无中生有”,也不说创作小说是否不需要深入体验生活,提炼生活素材,只说说翻译是不是可以“照本宣科”和“依样画葫芦”?翻译小说  相似文献   

2.
方言与古代白话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文本语言的角度看,白话小说是指以近代汉语口语创作的小说,更为确切地说,就是以宋元“通语”或明清“官话”等民族共同语编创的小说。所谓“通语”或“官话”,其本身即以某地区方言为基础、又融合多种方言而形成,因此,古代白话小说与方言之间,实际上存在天然的学术联系。若细  相似文献   

3.
“灯”对“镜”的取代,寓言叙事对“现实主义”叙事的代替,对于当代中国小说的变革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首先,中外小说均有寓言与写真两个小说传统,“表现说”和“摹仿说”分别可以看作是它们的原型,实际上寓言更为古老和常见;其次,当代原有的“写真”倾向存在的观念陷阱,是当代小说艺术陷于肤浅与虚伪的症结所在,而从寻根和新潮小说开始的寓言写作才挽救了小说艺术;三,从先锋小说之后,小说作为精神之灯的心灵性得到了从未有过的强化,而作为现实之镜的客观性也出现了碎片化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4.
正确理解汉代小说观念的关键在于把握其产生和存在的文化背景。《汉书·艺文志》本着书目分类的需要,借用先秦出现的“小说”一词,来概括以阐述某种学说为目的的一类文章。先秦的“小说”一词是单音节词“小”与“说”的偶然组合,诸子用它来称呼自己看不起的学说。汉代小说家著录的作品,就是陈述学说来干谒统治者,谋取官爵禄利,作者身份就是相当于先秦诸子身份的汉代方士或者儒生。  相似文献   

5.
198 7年几乎与“先锋小说”同步在当代文坛出现了一股强劲的小说创作潮流即“新写实小说” ,还有人将其称为“后现实主义”、“现代现实主义”、“新写实主义小说”、“新小说派”等。面对这股小说潮流有评论者说它是现实主义 ,有人说它是现代主义 ,还有人说它是自然主义 ,说法众多 ,不一而足。新写实小说虽有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诸多方面的“新”的特性 ,但从大的范畴上看它仍是属于现实主义的 ,它的“新”只是现实主义在新的时代环境下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6.
刘鹗的《老残游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学名著,被鲁迅先生评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在国内外均有很大的影响。然而这究竟是一部什么内容的小说?评家说法不一。有人说这是一部政治小说,有人说这是一部“做官教科书”,有人说这是一部“做学问做人的教科书”,有人说这是一部“传道的书”,也有人说这是一部“文化小说”,其说不一。笔者认为这部小说,是刘鹗用小说这种艺术形式表达出来的他的救国安天下的方略。为什么这样说呢?请看如下事实。  相似文献   

7.
著名作家汪曾祺说:“据语言学家称,赵树理的语言是决挑不出一点儿毛病的,盖过鲁迅。那小说是山西味很醇的普通话……”汪先生一语道出了赵树理语言的特点:他的小说语言是“山西味很醇的普通话”。这种语言是相当规范的,“决挑不出一点儿毛病的”,而且,这个定论是以研究语言为职业的专家认定的。这里,汪先生讲的“山西味很醇的”语言,大概就是赵树理语言独特的艺术风格;所说的“决挑不出一点儿毛病”的普通话,当属赵树理语言的准确、纯洁的特征。如果把赵树理说成是当代的语言巨  相似文献   

8.
泛罗亭论     
“小说家中的小说家”屠格涅夫在《罗亭》中塑造了一个百年之谜式的人物,那就是小说的主人公罗亭。百多年来,人们难以断定罗亭究竟是英雄还是懦夫。评论界常常重复“无用人”或“多余人”典型之说,但这一“定论”往往引起疑问。高尔基就曾认为“理想家的罗亭比实际家和行动者是更有用的人”。瞿秋白也曾作过“善良的多余人”或“无用的好人”的补充。近年来,苏联评论界又出现了罗亭英雄说。总之,这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孙犁的中篇小说《铁木前传》自发表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对于小说的主题思想由于解读的年代不同而产生了几种不同的说法。主要有五六十年代的“阶级分化”说。“两条道路斗争”说;七八十年代的“颂歌”说;90年代的“传统文化积淀”说。各种论点对我们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都有很大帮助。本文细读文本并结合孙犁的文学观念,认为小说主要探讨了友情和婚姻两大主题。作者写出了友情和婚恋新观念在农村的影响和振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苏童小说已经走出仅仅局限于文坛圈子里的“红火”,拥有了广大读者群。在所谓“严肃文学”、“纯文学”、“雅文学”在文艺市场面前茫然不知所措,发出诸如“危机”、“低谷”、“萎缩”、“不景气”的呼吁和悲叹中,苏童的小说创作却形成了与此相反的对照,这其中包含了许多值得我们的小说创作回味、思考,甚至值得吸取与借鉴的东西。本文从几个方面对苏童的小说做浅显的分析。 一.苏童对叙事手法的更新 苏童自己曾经说过,他对汉字有着天然的兴趣。那么,这种兴趣的本质就是对话语的兴趣。  相似文献   

11.
由副词"这么"和动词"说"构成的"这么说",在言语交际中使用频率较高,且用法特殊。它由表示"言说义"演变为表示"认为义",并进一步演变为话语标记词。作为话语标记的"这么说"在语篇中具有衔接、接续和确认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对当代"京味小说"的文化品格及其演化进程作出了清晰的勾勒,认为"讲礼"、"找乐"与"慷慨悲歌"构成了北京人文化品格的基本矛盾,由此产生了"京味小说"淳厚与悲凉的双重景观.从老舍、邓友梅、陈建功、刘心武、王朔的小说创作中,可以看出时代变化中"京味小说"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3.
当代社会的迅猛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固有特点,要求,"两课"教育观念发生转变."两课"教育的创新,首先应当是"两课"教育观念的创新,"两课"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两课"与时俱进及创新的具体表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两课"教育观念的转变应具体体现在"战略型"德育观的确立,"以受教育者为本"教育观的形成,"健全品质、完整人格"教育观的树立,以及"系统开放型"教育观的推崇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由第二人称代词"你"和实义动词"说"组成的"你说"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具有特殊的用法。"你说"由表示行为的意义演变出表示认知和篇章的语义,作为话语标记的"你说"具有强调和突出所述命题、确认前述命题、表明发话者的主观态度和引发新话题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文的一段表述中,康德明确提到这样一个观点认识不同于思想.正是人的"思想"这一功能,保证了物自体、本体和自由等超越经验的理念存在的可能性,也为人能够拥有一个无限的、永恒的世界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为康德对道德哲学和宗教哲学的论证提供了根基.  相似文献   

16.
《隋唐演义》的成书过程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唐演义》是说唐系列小说中的集大成之作。褚人获以“杂记之小帐簿”为写作标准,整合此前的说唐小说、唐宋笔记,广泛吸取戏曲说唱艺术、史传作品的“营养”,创作成一部一百回的《隋唐演义》。本文以作者书序为线索,试图梳理《隋唐演义》所继承的书目来源。前人的研究多集中在褚人获对此前说唐系列作品以及唐宋笔记故事的继承发展,本文在《隋唐演义》与《太平广记》等系列小说集的关系、《隋唐演义》与《逸史》的关系以及转世因缘的线索等内容上提出了新的看法。综合而言,《隋唐演义》是在褚人获吸收综合《隋唐两朝志传》、《隋史遗文》、《隋炀帝艳史》、《杨太真外传》、《梅妃传》、《太平广记》系列小说集等书的基础上整合创作而成的。  相似文献   

17.
《说文解字》是我国析字形、解字义、辨读音的文字学专著。本文在对284个《说文解字》中“女”部字及女性文化相关字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上,依据《说文解字》中“以类相从,以义相贯”的分类原则,建构“女”部字分类体系,将其分为姓名、称谓、婚嫁、女性价值评判标准、中性字五个类别;通过《说文解字》与《现代汉语词典》中“女”部字对比,研究“女”部字形义变化;探讨“女”部字中反映出的古代女性主流社会地位和古代婚姻制度。  相似文献   

18.
论"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的思想在中国历史渊源流长,成为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核心,也是中国哲学的精髓。《周易》倡导“中和”精神,儒家践行中庸之道,佛家崇尚以中观法,道家提倡守中致道,都从不同角度深刻地阐发了“中”的思想。万物皆有中,中是一切存在的根本属性,“中律”是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法则,中和是创新的灵魂。  相似文献   

19.
延安文艺界所开创的文艺创作方向作为建国后的文艺主潮一直延续到“文革”时期。在这一长达近四十年的文艺实践过程中,左翼文艺界为了在文学艺术中创造一个“绝对无我”之境,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文化战略目标,追求一种“绝对的纯粹”。从20世纪40年代的歌剧《白毛女》到60年代的舞剧《白毛女》,就很好地反映了革命激进文学派别的这种乌托邦冲动,即以“净化”的方式修改一些“具有一定思想基础”,但又有可能模糊政治伦理观念的“复杂性”作品,展开对自我、阶级本质等想象,以建立一个全新的文艺形态。  相似文献   

20.
孔子的依“礼”重“德”治国思想 ,包括“为国以礼”和“为政以德”两个重要治国方略 ,二者有其政治含义和思想内涵。孔子依“礼”重“德”治国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 :“礼”“德”相辅 ,“导”“齐”相济 ;“德”“礼”为先 ,辅以“政”“刑”;依“礼”重“教”,以“德”化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