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王夫之的情景说,是对古典诗歌美学的重大发展,不仅可以帮助理解情与景、情景相生、情景交融、情景合一诸命题的美学涵意,而且可以认识中国古代美学和古代艺术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2.
论情景组合     
"情"与"景"的内涵,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至宋代,正式成为一对相应的美学范畴。宋、元的诗论家以方回为代表,提出了情景组合的理论和种种组合模式。情景组合论作为情景交融的一种方式论,属于情景交融论的初级理论,对律诗创作产生过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虚”与“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与"实"是一对既抽象又概括的范畴,大凡艺术创作,都要讲求虚实关系的处理.虚实相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原则,也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精髓.园林空间的处理、园林意境的创造皆具有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特征."虚"可以说就是"无"、"空",或者说就是空间、虚景、联想;"实"也可以说就是"有",或者说就是形象、景物.在中国园林艺术创作过程中非常重视化景物为情思、化实景为虚境,以达到情景交融的高潮.  相似文献   

4.
"境界"说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重要美学理论.他提出"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的观点.其"境界"说深受李挚"童心说"的影响,要求情景交融,意与境浑.他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语语都在目前",并具有"言外之味"、"弦外之响",而且"其旨遥深".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开篇就宣称此书是"大旨谈情",脂砚斋也在批语中明确指出,<红楼梦>主要是写"情"的,是"一篇尽情文字".<红楼梦>中的"情",主要是指"儿女之情",作者的目的就是"要将儿女之情发泄一二","儿女之情"是"情情"与"情不情"的统一."情情",是指"谁对我有情,我即对谁有情."是对爱情的专一,情之所钟,一往情深;"情不情"是指对所有人和物都付诸真情,是一种博爱精神.<红楼梦>中的"情"又是一种悲情,揭示的是作者"情"的破灭、审美理想幻灭的悲剧.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关于中国古代美学的研究通常沿着两条路径进行,它们分别以"美"和"艺术"为核心,并于中国古代典籍中寻找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阐发。由于美学之为"美学"的根本因素并非"美"和"艺术"而是"感知"和"情感"(或感知活动的情感的体验),这种研究虽然成绩斐然,却遮蔽了一个根本问题,即中国古代美学之所以被称为"美学"的理论依据。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情感来源于"性"之动,具体又分为两种渠道:一种是"物—知(智)—情",另一种则是"物—欲—情",二者都必须以人对物的当下感知为基础,都是来自感知活动的情感体验,因此都符合美学学科的基本定位,也因此都可为中国古代美学提供坚实的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7.
李泽厚的"实践美学"在后期发生了重大的转向,由前期强调"工具本体",转向强调"心理本体",特别是提出建构"情本体";李泽厚美学由前期的"实践乌托邦"转向后期的"情感乌托邦".李泽厚的情本体论依然延续了实践美学的主体性路线以及意识哲学的立场,而这也是它的致命弱点.现代人类为了摆脱生存困境,确实需要一个精神家园--审美乌托邦.审美乌托邦建立在存在(生存)本体论基础上,它超越了主体性与客体性的对立,也超越了意识美学和身体美学的对立.审美是自由的生存方式和超越的生存体验,体现出超越现实的终极追求.它能够在物质丰富、精神匮乏的现代社会,为人类建立一个精神家园.当代哲学走向审美主义,根据也在于此.  相似文献   

8.
意境最重要、最根本的特征是情与景、意与境、主观情致与客观自然的交融统一。重视情景交融、意境统一,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传统。作为意境理论的标识和核心,情景交融集中体现了艺术意境的审美特质,是中国古代文学家艺术家孜孜以求的审美理想的境界。它的深层结构中凝聚和积淀着我们民族的特殊的文化心理模式,即“天人合一”观念。因而,情景交融不只是意境的一般特征,也不只是一般的“中国古典美学的范畴”,它深刻地揭示了意境的民族心理内涵,是中国艺术最重要的民族品格。  相似文献   

9.
<淮南子>的修辞美学取向,集中表现在"文"与"质"的关系问题上.作者崇尚"质",主张把真情、内容置于首位;同时也重视"文",主张对"质"的外在表现形式进行适当的文饰加工.在尚质重文的观念主导下,作者提出了"文情理通"、"出言副情"的修辞主张.因此,<淮南子>的修辞美学取向是在尚质前提下的文质统一.  相似文献   

10.
情景交融一般是指创作主体的情感渗透于客体景物而形成的一种情寓景中的艺术形态."意与境浑"则是指诗所描写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但能令处身于环境的主体感发、引起某种思想感情,而且能令读者感到这环境与情意之间的因果关系全然可信、自然天成而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