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朝鲜战争前期,美国操纵联合国通过了一系列干预和扩大朝鲜战争的决议,其实很多对决议投赞成票的国家并非无条件追随美国。对美国扩大战争的倾向,美国的部分盟国及以印度为首的亚洲阿拉伯国家在联合国内外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抗争,成为推动朝鲜战争局部化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2.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对朝鲜进行了武装干涉。在干涉朝鲜战争的战略目标方面,美国总统杜鲁门与“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之间是一致的,但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在具体的政策方面,他们之间又产生了巨大的分歧与冲突。  相似文献   

3.
朝鲜战争爆发后,麦克阿瑟与美国政府关于朝鲜战争的战略存在诸多分歧,主要在美国干涉朝鲜战争的规模和目标、美国处理台湾问题的策略、美国的战后全球战略重心等方面,由于分歧的不可弥合,对朝鲜战争本身以及当时美国国内政治和国际关系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1950年8月27日,斯大林通过苏联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转给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哥特瓦尔德一份电报,对苏联在朝鲜战争爆发初期没有及时返回安理会做了解释.文章不认同俄国学者根据这份电报得出的关于苏联是"有意为美国人创造武装干涉朝鲜的条件"、甚至相信"共产主义的中国有能力也愿意帮助北朝鲜军队应付美国的干涉"等结论,认为这份电报只不过是斯大林为苏联利己主义决策进行的所谓"合法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朝鲜战争是世界现代史和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其影响深远而广泛。随着二战后冷战的全面展开和美国在“反共”的旗帜下对朝鲜内战的干涉 ,美国的对日政策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在二战中被彻底打败的日本军国主义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复活  相似文献   

6.
一、新左派史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一)两次侵略战争及其对美国的影响:从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统治集团推行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从1950年6月25日——1953年7月27日,美国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对朝鲜进行了三年多的侵略战争。这次战争,美国动用了陆军的1/3,空军的1/5和太平洋舰队的大部分海军。战争的结果,美军死伤39.7万人,损失飞机12200架,  相似文献   

7.
美国对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的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结束后 ,法国即在印支发动了重建殖民统治的战争。对此 ,美国起初采取了“不干涉”政策。但 1948~ 195 2年间 ,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朝鲜战争的爆发 ,杜鲁门政府日益重视印支的战略地位 ,逐渐将印支纳入美国反共反华的“遏制”战略中 ,对印支政策也转变为“间接干预”。 195 3年艾森豪威尔政府执政后 ,美国进一步加深了对印支的干涉。然而 ,美国的“间接干预政策”遭到了失败。日内瓦会议后 ,美国走上了直接干涉印支事务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决策层对之作出迅速反应,然而对其干涉限度意见不一。战争限度问题成为杜鲁门政府和麦克阿瑟争执的焦点所在。以麦克阿瑟的解职为结局的事实,一方面反映了美国决策层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走向,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美国政府执行的“有限战争”不仅符合冷战国际背景下美国全球战略的需要,而且也是美国政府和人民最易接受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9.
朝鲜战争期间,美国的军事干涉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即从1950年6月25日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决定将军事千预的目标确定为使朝鲜半岛恢复到6月25日以前的状态,后在军事胜利的影响下于9月底决定用武力统一朝鲜,再到中国人民志愿军连续发起三次战役后,美国政府内部经过反复讨论、权衡,终于下决心推行"战争局部化"的政策,并最终决定与中朝军队进行停战谈判.通过分析,揭示了从中国参战到1951年6月美国提出举行停战谈判这一时期的美国战争决策过程和影响美国决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美伊战争是 2 1世纪进行的一场现代化立体战争 ,是军事战与政治战的结合。美国对伊战争的目的是彻底消除被美国严重怀疑为拥有和藏匿的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但其实质是重组中东格局 ,抓住战略机遇满足帝国扩张的野心。美国“预防性打击”理论的实质是侵略战争 ,不具有合法性 ,违反了国际法基本准则和联合国宪章。美国意欲在伊拉克和阿拉伯世界推行“霸权阴影下的民主化战略” ,是在创造反美的恶魔。  相似文献   

11.
持续三年多的朝鲜战争不仅加深了朝鲜半岛的分裂,也使中国台湾问题遗留下来,成为当今中国实现国家统一以及中美关系发展的关键问题。尽管朝鲜战争的爆发打乱了新中国解放台湾的日程,但不能简单地认为朝鲜战争的爆发使新中国失去了解放台湾的最佳时机。在朝鲜战争爆发前,中国面对的国内外形势都使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十分艰难。然而就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出现了谈判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时机,但因中国政府对敌我力量的错误估计以及对北朝鲜领导人意见的顾虑,这次机会没能把握住。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对台政策成为台海局势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此而引发中美危机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12.
冷战后联合国对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一定贡献,但也面临维和行动失效、军控与裁军艰难、反恐能力不足等重重困境。在这方面,无政府状态的国际体系决定了联合国难有作为,联合国自身机制的不完善也是重要的制约因素。尽管遇到诸多危机,但联合国是不可替代的国际组织,将继续发挥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租借法案》是二战期间美国为援助英国及其他反法西斯国家而出台的一项重要法规。据此法规,英国从美国得到了巨额的租借援助,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一方面,美国以租借援助为杠杆不断向英国施压,迫使其接受美国所倡导的重塑战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该要求不仅意味着英国在战后将失去保护其脆弱经济的屏障,也预示着将世界经济霸权之位拱手让与美国。为此,英美双方在第一阶段租借补偿谈判中展开了激烈的较量。另一方面,根据《租借补偿协议》,美国对英国的美元储备及出口做了严格限制。这使得英国出口急剧萎缩,财政赤字不断加剧,经济严重依赖美国,为了战后经济和平转型及重建,英国再次向美求援,是为第二阶段租借谈判。二战结束后,美国停止了租借援助并与英国就租借物资展开了总清算。  相似文献   

14.
被占领时期日本联合国政策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占领时期,日本在研究媾和问题的同时积极探索与联合国的关系,确立了尽早加入联合国的目标。此举主要目的在于摆脱孤立,重返国际社会,并依靠联合国安保体制维护自身的安全。在美国单独占领日本的现实下,日本的联合国政策又不得不严重受制于美国,其对联合国的安全依赖伴随美苏冷战的加剧而不断弱化、虚化,最终被日美安保合作取代。  相似文献   

15.
冷战结束后,随着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国际社会对联合国的裁军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联合国在国际裁军领域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并取得重要进展。但是也应看到,冷战后新的国际军备形势使联合国的裁军活动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美国对华政策经历了一个微妙的调整阶段。分析调整的原因,美国最高决策人对国际形势的判断构成了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框架,两大阵营对峙的冷战政策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但美国国内在中苏关系上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和分析,以及建立国际联盟来孤立新中国行动的失败,造成其政策的左右摇摆。此外,美国政府对中国现实和未来的认识和判断促使其调整对华政策,但又始终受到美国国内亲蒋势力和中共对美政策的制约和影响。在美国全球战略出台、特别是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对新中国采取强硬的政策,麦卡锡主义既是一份警告杜鲁门政府在东亚不得再退却的最后通牒,又是一帖促使它步入军事干涉中国之路的刺激剂。  相似文献   

17.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战争与和平历史运动的一个坐标,战后和平的方方面面无不关涉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参照”。比如,1928年的《非战公约》终因二战而获得了价值认同;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出来的联合国是战后和平的根本保障;二战后更加规范和完善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是战后和平的重要支撑。但是,“有限化战争”与“战争的变异”表明,要真正实现和平还需要一个遥远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二战后初期,美国为消除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潜力,对日本实施惩罚式的赔款政策。但以苏联为首的共产党阵营的扩大使美国将促进日本经济复苏与对抗以苏联为首的共产党阵营相结合,立足于将日本打造成亚洲的经济堡垒,促成了东亚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使日本得以进入以美国为中心的太平洋经济圈。朝鲜战争以及朝鲜战争后美国的冷战思维为日本带来了大量特需订单,保证了日本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