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帝四经》与汉代道家思想张运华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四经》,在黄老之学大为盛行的汉代初期得到了高度的重视,成为当时的核心理论。本文着重探讨《黄帝四经》的理论与汉代道家思想的建构及对汉代政治影响的关系。一《四经》关于道的论述是老子本体意义道范畴的深化...  相似文献   

2.
《黄帝四经》是成书于战国早中期之际的道家作品,其哲学思想集中于道论:道兼具本原和主宰双重内涵,与所生之物在形、质方面根本不同;它宰制自然和人类,是统治者经营天下的基本原则。《黄帝四经》的理论源头是老子学说,其对道家思想的发展表现在道论、天地自然和道治天下等方面,也表现在对法家、阴阳家等的批判吸取,它在道治的前提下引入法治,以阴阳学说解答自然和人事,解释刑德生杀。《黄帝四经》以道为本,融合法家、阴阳家等的理论构思,奠定了黄老学的哲学框架。其后,稷下道家,《冠子》等无不是沿着这一思路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3.
黄老思想研究的又一力作──评余明光先生的新作《黄帝四经今注今译》江正杰1989年,余明光先生出版过一本集其十年研究成果的专著《黄帝四经与黄老思想》。此书详细论述了《老子》和《黄帝四经》两书主要思想的异同,以及《黄帝四经》对战国秦汉之际的学术、政治的影...  相似文献   

4.
"因"这一范畴在老子以后的先秦道家理论中,具有深刻的方法论意义,在现实中落实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国语》、《黄帝四经》中多提及"因天"思想,即顺应天道,《管子》中创造性的提出"静因之道"命题,完善了道家的方法论,为此,通过对以上思想的分析探讨了"因"这一范畴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太一生水》之主旨并非在于论述天道的宇宙生成论,而是在强调人道的无为而治,且整个篇章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通过对《太一生水》与《老子》丙本内容的分析比较可知,二者具有相同的旨归,只是《太一生水》在以天道明人道方面补充了《老子》丙本在天道论述方面的不足,继而在理论上阐明了天道无为与圣人无为而治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完善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在上承老子之学的同时,《太一生水》又在一定程度上启迪和影响了后来以《黄帝四经》《鹖冠子》等典籍为代表的黄老之学。  相似文献   

6.
以往对《黄帝四经》思想构造的研究,只讲“道法”关系二元结构,而不讲“道名法”关系三元结构,其实“名”在《黄帝四经》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不对“名”作细致的描述和准确的分析,就很难把握《黄帝四经》的主要思想。将不同语境中的“名”分为五类。《黄帝四经》中,“道”虽然是最高范畴,但并不是论述的焦点。君主该如何把握“名”、“法”才是作者注目之重点。“名”的性质和“法”相近,都与规范、准则相关。  相似文献   

7.
西汉初期流行的“黄老”思想,我曾以帛书《黄帝四经》的内容与汉代史事相印证,分析证明了汉初流行的“黄老”思想,实际上就是“黄学”思想,而非“老学”思想。而汉代史书《史记》和《汉书》,都将“黄”、“老”并称,相提并论。可是检阅先秦文献史籍,“黄帝”与“老子”皆分称,未有黄、老并称之例。《史记》首创“黄老”一词,遂将两者混而为一,并称“黄老”。后世学者,多承其说,少有异辞,以“老”代“黄”,不加分辨,道家思想之分流遂乱而莫辨。今取《史记·论六家要旨》一文中关于对道家思想的论述,与帛书《黄帝四经》(下均简称《四经》)的内容作一比较,分析其“道论”的理论渊源,以辨“黄”与“老”之别,以明以“老”代“黄”之谬。  相似文献   

8.
“道”是《淮南子》一书的重要范畴。这一概念来源于《老子》,通过对道的论述,《淮南子》详尽地发挥了《老子》关于天道自然无为和道化生万物的思想,由此形成了系统的自然宇宙观。《淮南子》的道论主要论述了道的整体性、无限性及其演化阶段和理论。通过这些论述,使老子以来的道家理论得以深化,显示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关于先秦时期世界观意义上的道,学界历来强调其宇宙本原的意义,即使有人指出它同时具有本体的意义,也未对两者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做出有说服力的解释.其实,道的本义是“道路”,可指事物的由来或来历,即事物之所以然的原因.这说明道具有生成属性,也因而具有本体意义.《老子》用概念(“有”或“有名”)作为“万物母”,已然踏上了本体化发展的征程.从《庄子》、《管子》、《黄帝四经》、《韩非子》和《易传》可知,战国中后期思想家已明确地用理指代物类的特点,确信理从道而生成,系道在物上的具体化,道和理之间具有概念的种属关系.可见在生成论中探寻本体意义先秦时期就发生了,不必等待玄学或理学.不过,先秦时期的理更多的是指物类的外部特征,而论证又多采用形象的譬喻,所以道论的本体化还处在浅层次上,终究不能突破生成论的束缚,也未能获得独立发展的机会.  相似文献   

10.
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建立了以道为创生天地万物之本原的道论体系,老子的道论对包括中医学在内的古代学术的各个领域发生了重要影响。《内经》全面地继承了老子的道论,并在医学实践的基础上对道论作出了新发展,使得老子的道由形而上的哲学之道,向下落实为具体可操作的科学之道,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正>《黄帝四经》是一部体现“治国之本”的大书到了春秋末年,老子好像突然悟道了一样,留下了传世经典《道德经》,之后就一路西行,再之后就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我一直纳闷一件事,老子是怎么悟道的?在春秋时期真正盛行的不是道家思想,而是黄老道家。黄老道家属于道家思想的分支,最重要的是,其中的黄老代表的就是黄帝与老子,而黄帝生于上古时期,老子属于春秋末期,显然黄帝要比老子的来源更早,也就是说真正的道家思想其实是源自黄帝的思想,或者是说老子继承的是黄帝的思想。老子的著作是《道德经》,那么黄帝的思想体现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12.
《老子》道论思想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是古代圣贤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挖掘和利用《老子》道论思想所蕴涵的生态哲学思想和智慧,可以为我们重塑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论理理念,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3.
从南北朝起,佛教思想就提供了一个理解《老子》的新视野。晋唐时期,《老子》诠释主要受到般若中观学的影响。宋代以后,《楞严经》深受僧人、文人、道士喜爱,并深刻地影响了宋明时期的《老子》诠释。第一,佛教界依据《楞严经》如来藏缘起说来解说《老子》的宇宙论思想;第二,因缘与自然的冲突是隋唐佛道争论的焦点问题,宋代文人立足于《楞严经》"本非因缘,非自然性"的说法,来定位《老子》的自然思想;第三,当心性论成为学术思想的核心主题时,《楞严经》的心性思想、修行论深刻地影响到了苏辙、白玉蟾等人的《老子》诠释。《楞严经》与《老子》的互动,是宋明时期佛老关系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4.
"名"思想是解读黄老道家政治哲学一条重要线索,《黄帝四经》为此提供了丰富的材料。《黄帝四经》称统治者为"执道者","执道者"首要的政治任务是审名察形,确定对象究竟处于"正名"还是"倚名"。"执道者"在审察事情名形时要保持"无名"、"无形"的姿态,目的是为了保障君主在政治上的垄断权。  相似文献   

15.
曾经风靡于战国并在西汉前期达到极盛的“黄老思想”,由于历史资料的缺乏,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上曾是一个难解之谜。直到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出土之后,人们才慢慢地认识到:历史上所谓的“黄老思想”,实际上就是帛书《老子》乙卷本前四篇古佚书的思想,而这四篇古佚书便是《汉书·艺文志》著录的早已失传的道家重要典籍——《黄帝四经》。《黄帝四经》的出土,不仅使汉初的“黄老思想”之谜大白于天下,而且也迫使我们对历史上的许多重要思想家的思想渊源与形成进行重新考察。本文便试图在对《黄帝四经》的  相似文献   

16.
汉初无为而治的黄老政策在文景时期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黄帝四经》的出土不仅证实了当时黄老思想流行,且统治者实施黄老政策的文本依据很可能就是以《黄帝四经》为代表的一批黄老学著作。本文以《管子》为个案,依次从曹参治理齐地与《管子》黄老,《黄帝四经》与《管子》黄老,曹参、陈平为政实践与《管子》黄老等三个方面,论述汉初文景时期对《管子》中黄老思想的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7.
帛书《黄帝四经》是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乙本卷前的四篇古佚书。四篇佚书所承载的思想内容基本上属于黄老学派的观点,而四篇佚书所具有的思想特点如采各家之长、人主依"道"为治的主旨、天地人一体的整体思维,有与黄老相同的一面也有自己的特色,且这种特点对后期各种思想或学说的发展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8.
《老子指归》《老子河上公章句》《老子想尔注》等汉代三大《老子注》都对《老子》中的“自然”概念作了诠释。《老子指归》从本体论和生成论层面均突出了“自然”的重要性,突出了道对万物的生化是无意识、无目的的,同时又着重强调道并非主宰万物的实体,万物是自生自成的,这是对西汉中后期流行的天人感应等神学目的论的反动。《老子河上公章句》提出“道性自然”的思想,认为道性自然导致万物自成,也没有说万物是自生的,主要突出“道”的作用,与《老子河上公章句》修道长生的主旨是相关的。《老子想尔注》中的“自然”只是“道”的一个代名词,其实质是有意消解了“自然”的含义以及“自然”在《老子》中的重要作用,而且不再说道的本性是自然,而是将“道”神化,所凸出的是道的至高无上性,《老子想尔注》是完全从宗教角度来诠释《老子》。  相似文献   

19.
余明光同志《〈黄帝四经〉与黄老思想》一书近日杀青,蒙示全稿,要我在卷首写几句话,使我甚感欣幸。《黄帝四经》指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帛书中的四篇佚书,原来是和《老子》乙本合抄在同卷上的。帛书发现于1973年末。1974年,成立了马王堆帛书整理小组,首先整理出来的就是《老子》甲乙本及同抄的佚书。这些帛书的图版、释文和注释,当年即出版为《马王堆汉墓帛书(壹)》线装本,这四篇佚书遂为世所知。1976年,四篇佚书的释文、注释单行出版,书题是《经法》。1980年,又印行了《马王堆汉墓帛书(壹)》的精装本。我自己由于大家知道的原因,1976年初才到整理小组工作,因此没有参加过这部分帛书的整理和讨论。  相似文献   

20.
帛书本及诸通行本《老子》开篇便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这样一个关于"道"的命题,并对其加以阐释与演绎,这种玄而论"道"的方式,无异于将"道"置于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境地,让人感觉很是费解。其实,老子的原作或者说更接近于老子原作的郭店楚简本《老子》并非如此凭空论"道",而是结合现实论"道",使"道"有理有据,有血有肉,颇具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