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赵伟 《东方论坛》2009,(2):95-103,124
明末文人论三教合一大潮中,林兆恩与王学左派的主张既有相同之处,又各具特色。林兆恩认识到了当时儒释道三教的弊端,提出了三教心性相同、归儒宗孔的三教合一思想,王学左派则主张超越三教,以心性统摄三教。  相似文献   

2.
以三教统称儒释道,始于北周时期,约公元6世纪中后,中国文化逐渐形成儒释道三足鼎立之势。经过隋唐时期的三教讲论与融通,三教合流在北宋已经大致成型,明代以后则成社会主流思想。本文立足于三教各自不同的思想立场与对话策略,归纳了三教合流三种不同的类型:三教平等、三教同归和三教同源。儒释道三教,体上会通,用上合流,同归于善,是中国古代社会协调宗教关系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3.
三教关系是冯友兰中国哲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冯友兰以"同情之了解"的态度,运用现代哲学研究方法,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儒释道三教各自的发展历程,指出宋明道学的形成是三教融合的结果,即三教合流,从而实现了对儒释道三教关系发展历程及特征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奠定了后世学者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道”作为一个概念,其内涵是变化发展的,“道”的演变反映出不同时代儒、释、道三教关系的演进轨迹:汉魏时期的儒道互补、隋唐时期的佛道合流、宋元明清时期的三教合一。三教融合成为历史的主流。因此,从“道”的变化视角研究三教融合,在三教关系史上具有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5.
妈祖信仰是在宋元以降儒、释、道三教的交融及儒、释、道三教与民间信仰充分揉合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妈祖信仰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儒、释、道三教都竞相对妈祖信仰渗透和施加影响。三教与妈祖信仰这种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复杂关系,体现了宋代以降三教与民间信仰的互相融合趋势;而妈祖信仰对于儒、释、道三教思想和宗教因素的兼收并蓄,又是三教合一潮流在民间信仰方面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6.
梁武帝早年即受儒释道三教熏陶,后来对三家学说均造诣颇深,并运用到个人信仰和治国理政的实践上。他虽有会通三教的可贵思想,但对三教关系又颇为纠结,力图并存三教、并用三教,但以佛教为唯一正道,最终未能平衡三教关系;又以政治的力量凌驾于众臣和百姓信仰之上,试图以佛教为国教,建立政教合一的佛教帝国,但佛教在当时并不强大,并没有担负起治国平天下的职能,梁武帝也为奸人所用,导致亡国灭身,教训深刻。  相似文献   

7.
隋唐儒佛道三教关系及其学术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佛道三教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汉代以来中国思想学术的特点及其发展走向。隋唐三教鼎立的思想学术新局面的出现,是三教各自的发展与三教关系长期互动的结果,而从更大的社会文化背景来看,也是隋唐帝国强盛的文化表现;其本身又对隋唐的儒学、佛学和道学等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为唐宋之际形成绵延千年之久的三教合一思潮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道、儒、释三教伦理观念的结构-功能互补性,乃是“三教合一”之最重要根源。三教在人生观、审美观、生命价值观、修身论、伦理理想等各方面,都存在着互不可代的重要互补关系,这就是儒、释、道相黜相成而共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支柱的思想基础。只有从儒、道、释伦理的结构互补性,分析三教思想的各自结构,才能在三教关系研究中,得出合乎历史逻辑和思想本质的结论。尤其从道教伦理的历史变迁进程考察三教伦理的互补结构,可以论证三教合一的思想结构根源  相似文献   

9.
庾信参与北周三教论衡的事迹保存在与周武帝的唱和二教诗中。其诗作融汇三教典故,表述三教融合思想,颂扬周武帝的三教论辩技巧,与北周宗教变革有着紧密关联。与庾信同期的入北南士,或通过诗文创作,或通过三教论辩,表述三教思想。庾信等入北南士的文化活动,带动了北周社会对南朝佛教文化的接受,也由此影响了北周宗教变革。他们对北周文化变革的广泛影响,给北方佛教徒留下深刻的记忆。佛教徒在反思北周灭佛的历史时,创造了庾信受多头龟恶报的应验记,以其作为对庾信的宗教审判。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 ,《西游记》批评了儒释道三教中虚妄、怪诞、迷信的成分 ,对三教中契合士大夫生活情趣和人生哲学的成分则大加推崇。因此 ,《西游记》的“三教合一”观反映了中国士大夫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1.
佛心佛性是佛教的理论基础,人心人性是文人的终极关怀。本文试图通过佛心之于文学的影响,寻绎出佛学契合文心的理论支撑点及其文化使命、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岭南高僧、官僚士人及商人三个群体入手,简略考察了六朝时期佛教在岭南传播的情况。笔者认为,六朝时期岭南的高僧有着流动频繁、重译经创寺而不重佛教义理探讨的特点;岭南的官僚文人热心佛教的较少,而岭南商人则由于在从事海外贸易的过程中,最早接触佛教,对佛教在岭南的传播与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商人阶层信奉佛教,主要出于功利目的。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在于,当时岭南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不是南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加上岭南地区传统的务实精神的影响,使涉足岭南的中外高僧难以长久停留,也使佛教在岭南地区难以向上流社会推进。  相似文献   

13.
巴蜀地区的“高僧” ,多与当地政府官员有交往 ,佛教与世俗政治有着密切联系。巴蜀地区道教势力强大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佛教在该地区的传播 ,也使得巴蜀地区的佛学 ,在境界上与三吴地区始终存在着差距。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上云南、蒙古、西藏等地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受佛教影响十分巨大,明代佛教具有由内地向边地转型的新趋势。明朝政府以佛教作为维护祖国统一、稳定边疆民族地区、促进民族交流的纽带,其中的历史经验,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试论傣族宗教对傣语地名命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傣族人民既信仰原始宗教,也信仰小乘佛教,在宗教信仰上形成了傣族信仰二元化的特点。这一特点对傣族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文章以西双版纳傣语地名为例,论述了傣族宗教信仰对傣族地名命名的影响。并通过佛教地名蕴涵的意义变化得出佛教是从勐海县传入西双版纳,然后在其他地区进行传播的,这一结论也与傣族历史和傣族文献有关记载相吻合。  相似文献   

16.
简论儒、释、道的义利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儒学为骨干 ,以佛教、道教为其两个分支而构成的我国传统文化 ,不仅有其各自的义利观 ,而且也有其在各自义利观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儒家重义轻利、佛家轻利重义、道家兼而有之。科学分析并认识总结儒、释、道的义利观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实为学术及思想文化战线上的一项光荣任务  相似文献   

17.
儒佛道三教关系与中国佛教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外来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始终与中国固有的以儒道为代表的思想文化处在相互冲突和相互融合的复杂关系之中。正是在三教的冲突和融合中佛教不断得到发展,而中国佛教发展的历史其实也是一部三教关系史。中国思想文化经过数千年的递嬗演变最终形成了以儒家为主、以佛道为辅的“三教合一”的基本格局。从三教关系中来透视中国佛教发展的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国佛教乃至整个中国思想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释道交融共同作用于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创作 ,使其呈现出一种空灵含蓄、平和悠远的情趣。在意象选择方面 ,由于释道交融的影响 ,王维善于选择秋、云、水、莲等意象入诗。释道交融使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意境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具有情趣美、含蓄美、静态美、绘画美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佛教传入中土后与中国文学积极融合,作为人生具象的小说也融入了斑斑佛迹。在佛教盛行的唐代,出现了以寺院为活动场景、以僧众为表现人物、以世俗化为倾向的传奇小说。分析佛教因素在传奇小说中的投射印痕可以看出,佛教在艺术手法上,包括题材扩大、人物塑造、结构创新以及创作思想等方面对中国小说产生的深远影响。而佛教思想在士大夫阶层的渗透,也极大地影响了文人的创作和国人的文化性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