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小学儿童的性别认同会影响儿童在异性之间的交往,通过对两所小学327名儿童问卷调查,发现:(1)儿童的性别认同关键期在四年级,发展过程存在性别差异;(2)异性冲突是儿童异性交往的主要表现形式;(3)儿童的性别特征认知、性别情感、性别理想都与异性交往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从人的角度看,妇女是一种人类存在;从性别角度看,妇女是一种性别存在。由此,在这两者的交叉点上,妇女的存在就是一种具有性别意涵的人类存在和一种具有人类意涵的性别存在。进一步看,人的存在至少包括两大内容:生存与发展,妇女的存在亦不例外。而正是在作为具有性别意涵的人类存在和具有人类意涵的性别存在的汇集处,妇女的生存与发展具有了立体性、多维度性、多向位性,成为一种立体、多维度、多向位的生存与发展。由此,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十大维度进行妇女/性别研究:(1)社会发展阶段;(2)性别;(3)文化类型;(4)历史传统;(5)意识形态;(6)国家/地区;(7)民族/族裔;(8)阶级/阶层;(9)年龄/代际;(10)婚姻—家庭。这十大维度是具有整体结构性的维度。其中,性别为基本维度;社会发展阶段、文化类型、历史传统、意识形态构成了十大维度的宏观维度,地域(国家/地区)、民族/族裔、阶级/阶层构成十大维度的中观维度,年龄/代际、婚姻—家庭构成十大维度的微观维度。  相似文献   

3.
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的理论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以来,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Media and Gender Studies)是女性主义学术的一个组成部分,一直以批判的视角检讨媒介所维护与再生产的种种社会性别不平等表象及其原因,并深入探索社会性别权力关系如何镶嵌在媒介机构和媒介产品以及受众收讯的物质(政治经济)和思想(意识形态)的进程之中,成为西方传播研究批判学派的重镇。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的理论建构展现出女性主义批判思想与传播研究的结合、后学思潮与女性主义的力量汇聚与传播政治经济学与女性主义的联结等三个重要的学术发展取向。借鉴西方学界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的理论地图及其生成的语境,可为中国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的学者提供一种洞察的途径,拓展中国传播研究的理论视野。  相似文献   

4.
分析以往学界在生育性别偏好研究上的四种主要范式可以发现,传统范式对生育性别偏好问题的解释和分析要么偏重社会,要么偏重个人,忽视了将行为者和社会结构(文化)紧密联系的可能。因此,以布迪厄实践社会学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提出了建构一种结构与能动、系统与行动者、集合体与个人联系起来的“场域—惯习”研究范式的设想。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影视文化中,存在着大量的“性别偏见”现象,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议程设置”功能的实施与女性的边缘化、文化陈规的散布与女性主体价值的缺失、男权规范的强调与女性审美取向的偏差、男性气质的宣扬与女性生命感觉的弱化。“性别批评”是对两性和谐的影视文化氛围的建构,并非只主张单一性别的存在,而采取双性别的完整立场;不是要造就一个女权的文化,相反是期望实现两性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6.
以性别为视角,融入弱势性别群体的经验和感受,在社会心理学领域进行新的探讨,开展性别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推进社会心理学的学术空间不断由平面走向多维,学术内容不断从简单走向多样,在今天已成必要.可以将作为社会心理学一个分支学科的"性别社会心理学"(gender studies in social psychology)定义为:探讨拥有某种性别身份者之思维、情感及行为如何受到社会和个人的性别建构、社会的性别结构以及其他性别身份者真实或想象的性别存在的影响并与之互动的科学研究;其核心内容有三:第一,有关性别的社会观念;第二,有关性别的社会影响和个人回应;第三,有关性别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7.
女性心理学挑战传统心理学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成为当代心理学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女性心理学的研究中缺乏本土取向,缺乏文化因素,缺乏性别视角,本土女性心理学的研究还没有发展起来。通过分析社会性别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透过中国近代性别视角的转换来理解对女性人格建构的社会心理需求。基于上述分析,提出构建本土女性心理学的三个角度:以中国文化为依托,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女性心理学的构建中;注重女性的主体性,推动女性性别意识的觉醒。本土女性心理学的构建将使人们更好地认识性别差异、女性心理和两性关系。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5本在性别与传播领域具有较高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期刊近十年发表的相关论文进行文本分析,发现主要议题为三种类型:一是立足性别与新闻业的关系,将性别作为报道主体或报道对象来展开研究;二是考察媒介实践、话语文本中的性别如何被建构;三是关注技术、平台等带来的性别传播新议题。该研究领域的重心从早期研究较多集中于媒介中的性别呈现、女性的媒介经验探讨转向更为关注性别角色的媒介实践及文本话语生成,发现性别权力与媒介、社会、技术的互动关系,呈现出从“媒介研究”到“媒介化研究”的变化。社会发展及性别观念进步带给性别传播研究更丰富的研究议题,但也存在一定的研究局限。  相似文献   

9.
实现规划决策的民主化,有必要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性别作为规划决策的一个重要参考点,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决策过程主要包括体制上的准备、研究与分析、政策发展以及公众参与等阶段,如何将性别观点融入到以上四个阶段,是实现民主决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依据德里达性别解构理论和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操演理论,从性别气质的"变异"归宿、性别取向的"灰色地带"和性别无界与真爱跨界三方面分析阿莉·史密斯小说《当女孩遇上男孩》中的性别模糊化和性别消解现象,指出史密斯的性别理念解构了刻板性别气质和性别二元建构,传达了性别气质多元化和性别多样性的信息,揭示出作者质疑异性恋霸权和颠覆性别二元建构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性别、性别观念对性别角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别角色的形成是由生理因素决定还是由社会文化因素决定的,成为性别角色研究中一直争议的焦点问题,但国内对此缺乏定量的实证研究。以北京市5所大学的552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Bem性别角色量表和自编的性别观念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性别角色受生理性别和性别观念类型共同影响,支持了生物社会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12.
教师性别是审视教育活动的重要视角。教师育人素养和育人效果伴随着教师性别比例失衡的加剧而日益受到社会关注。采用自编的"中小学教师育人素养调查表"中小学教师育人效果调查表"以及Paulhus编制的"操纵印象量表",对来自重庆市30所中小学校182个班级的522名教师以及3 852名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中小学男女教师的育人素养状况总体趋同且成分趋近;育人素养的性别差异存在稳定性和可变性;在具体体现育人素养的一些项目上男女教师表现出各自的性别优势;语文学科教师性别差异对学生成绩有显著影响,语数外学科均不存在同性教育效应;女班主任有比男班主任更好的育人效果及性别平等意识,但男女班主任都存在城乡偏好;班级教师性别比例均衡对学生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教师性别比例失衡减弱了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但没有带来明显不利的影响。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优化教师性别结构、重塑教师性别角色期待以及在关注整体女性化失衡的同时警惕局部男性化失衡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社会性别差异与大众传媒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性别差异及性别的传统印象 ,是被社会文化所赋予、培养的结果 ,它与大众传媒对性别的理解、性别角色、性别构成的等级以及对不同性别的人的制约有着直接间接的关系。然而近年来 ,在大众传媒特别是一些广告中 ,存在着一种对女性的性别成见、贬抑甚至歧视成分的报道。就此而言 ,我们在审视大众传媒时 ,需要用社会性别的批评眼光 ,对所有被视为自然的东西进行反省 ,只有这样 ,才能减少大众传媒对传统性别成见的建构与影响 ,提高公众的性别敏感 ,以促进社会的性别平等  相似文献   

14.
出生性别比的持续偏高是社会性别的不平等在生育领域里的集中体现,因此,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应该着重于对性别不平等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改造,通过构建社会性别平等机制,形成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的远期战略和近期战略相结合的综合框架。  相似文献   

15.
基于理论研究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概述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研究现状,指出受传统性别观念、经济观念、社会观念的影响,女性人力资本在教育、在职培训、健康、迁移投资等方面都存在性别歧视问题,并提出消除女性人力资本投资性别歧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湖北省的实证调查发现,女性科技人员的科研产出相对低于男性,而且这一现象趋于普遍。从性别差异的视角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剖析,发现科学文化的偏见、婚姻家庭的投入、科学共同体中的"优势积累"、同行评议中的性别歧视是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解决该问题的对策建议是:转变科学观念,唤醒女性科学意识,优化科技政策结构,健全科学机制。  相似文献   

17.
"性别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期间,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以及实际工作者就性别不平等态势、社会后果与挑战、公共政策与治理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与交流。会议认为:在亚洲部分国家,性别不平等现象普遍存在,女性在生存和发展方面难以获得与男性同等的权利;男孩偏好、医疗技术的发展以及缺乏性别视角的公共政策均会加剧性别失衡,加重婚姻挤压程度,增加被迫失婚男性的数量,进而挑战现有的婚姻家庭形式,对社会稳定形成隐患;性别平等中"性"的多元化讨论正在成为新的关注点,从性别视角关注性与公共健康成为一种趋势。会议促进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的合作,拓展了性别研究的领域与手段,为进一步开展性别失衡治理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以人口学、社会学(家庭方面)、社会心理学(认知方面)等相关理论为基础,从生育主体———农村居民的主观角度,通过大规模问卷调查,并辅以个案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考察和研究了家庭性别平等观念、生育性别意愿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依研究结论讨论了当前我国农村家庭性别平等观念的表现和变化,以及对生育性别意愿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试图对网上一些昵称和词句做一个小调查,以便于深入到语言与性别这个研究领域里。接着主要探讨了语义学里面语言与性别两个概念。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入手,涉及了语言的社会差别,语言与性别的关联等方面,并分析了言语风格上的性别差异,礼貌与性别及电脑媒介交流中的性别风格差异等。最后得出结论认为语言与性别的研究有其自身的重要性,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语言教学与日常生活是比较有益的。  相似文献   

20.
近十年国内有关生育性别偏好的研究可从更宏观更系统的层次深入探索,社会性别分析视角可帮助我们分析生育性别偏好的形成机制,并通过社会性别培训和宣传倡导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男孩的偏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