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杨全顺 《江淮论坛》2004,(3):97-100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化的开路先锋。他对中国国防、经济、文化教育的近代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应客观公正地评价李鸿章。  相似文献   

2.
刘基玫 《船山学刊》2005,(1):104-106
曾国藩、李鸿章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他们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在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开始阶段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是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先驱者。  相似文献   

3.
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兴起的中国近代化运动中,李鸿章地位之重要,作用之巨大,这是众所公认的。近年来,在这方面已有不少文章发表,提出了许多创见,改变了过去那种对李鸿章全盘否定的一边倒局面。但是,李鸿章在中国近代政坛上活跃的时间特别长,又是一个具有相当复杂性的历史人物,要想对他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殊非易事。本文拟就李鸿章的近代化纲领略述管见。  相似文献   

4.
关于李鸿章在中法战争中的思想和活动,过去研究中有一些不够准确或不够公正之处,其中包括:李鸿章拒绝赴粤问题,李福谈判及撤军期限问题,李鸿章拒绝援闽问题,李鸿章阻止“定远”、“镇远”来华问题,李鸿章与乘胜即收问题。本文依据有关史料,对这几件事情的经过和内情进行了如实的描述,并试图对李鸿章思想和活动的真实一面做出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5.
从三民主义演讲看孙中山的近代化构想钟卓安孙中山为国为民的奋斗轨迹,经历了从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义的伟大转变。“三民主义演讲”,就是他实现这一转变后的思想结晶,也是他孜孜追求中国近代化的不倦记录。在演讲中,孙中山对中国近代化事业的前提、基础和出路等重大...  相似文献   

6.
关于李鸿章及其洋务活动的评价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本文拟从中国近代化矿业的兴办,对李鸿章所起的作用进行探讨。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 近代化矿业出现的原因有清一代,关于矿务的兴办经历了一个或禁或弛的曲折变化过程。核诸史实,清朝入关之初,“鉴于明代竟言矿利,中使四出,暴敛病民,于是听民  相似文献   

7.
魏均 《人文杂志》2002,(2):139-143
在蒙昧初开的近代中国,启迪中国人心灵,使之开始步入近代化的引路人,李鸿章自然位当其首.在中国晚清史上,李鸿章主政四十年,可谓权倾一时、位极人臣,四十年大事无不与李鸿章有关,本文拟就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化的开拓引路作用,略作赘述.  相似文献   

8.
作为鸦片战争后“开眼看世界”成果的《瀛环志略》,在向中国人启蒙地球万国一般状况的同时,也进行着近代化思想的启蒙,即认同多元世界,向代表世界最先进潮流的西方列强学习,包括他们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方面。《瀛环志略》所蕴含的这一思想,对中国近代化历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民主与中国的近代化——从思想文化方面所作的历史省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与中国的近代化———从思想文化方面所作的历史省察陈寒鸣从思想文化史层面审察,中国的近代化启动于晚明清初,迨清末民初,尤其是“五四”前后达到高峰,其后便发展成为现代化运动①。而民主则无疑是这近400年中国思想文化近(现)代化进程中的主旋律。本文对之...  相似文献   

10.
应积极评价李鸿章的十年专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为上海机器织布局请准了十年专利及减免税厘的特权,为此他长期受到人们的责难。其实,李鸿章此举并不像有人所认为的那样“一开始便具有封建垄断性”,“一方面扼杀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为扩大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渗透开通了道路”,而是恰恰相反,它不仅使中国民族资本机器棉纺织业得以产生并奠定了初步发展的基础,而且有力地阻止和抵制了外国资本对这一领域的渗透,结束了洋纱洋布独霸中国市场的历史,实现了“稍分洋商之利”的宿愿。因此,应该积极评价李鸿章的十年专利。  相似文献   

11.
试析严复的近代化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午之战中国败于日本,对中国知识分子震动很大,他们对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近代化进行了反思,感到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派的近代化不足以救中国,遂进行了新的探索,提出了以“变政”为核心的改革主张。在戊戌时期的先进思想家中,严复既有较好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又受过比较系统的西方文化教育,因而他的改革思想能够博采中西,从多方面对中国落后的原因进行独具特色的分析。(一)洋务运动近代化与专制制度的制约中国的近代化,从洋务运动至甲午战争已历时30年,在抗御外侮、收回利权、培养人才方面虽不无成绩,但却未能从根…  相似文献   

12.
论李鸿章对日本认识的转变(1870~1880)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政府19世纪70年代对日本在亚洲的扩张疏于防范,与负责对日事务的李鸿章对日本的认识有一定关系。李鸿章早在60年代就萌生了“联日”的思想。调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后,极力主张与日本建交,以为如此可以避免日本与西方列强勾结侵略中国,并幻想组织东方联合战线。日军侵台事件后,李鸿章“联日”思想一度动摇,但并非如有的论者所说开始把日本作为“战略假想敌”,而是继续对日本采取绥靖方针。后来甚至受日本愚弄,主张“联日防俄”。直到日本正式吞并琉球之后,李鸿章才对日本在亚洲扩张的野心和对中国的危害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购船置械,进行防范日本的军事准备  相似文献   

13.
李鸿章的经济民族主义思想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后半叶,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已渗入我国一些有关国计民生的经济领域,对民族经济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极为严重的威胁。作为中国工业近代化的一个倡导者,李鸿章逐渐提出了大力发展近代民族经济,“与洋商争衡,庶逐渐收回权利”,“以土产敌洋产,力保中国商民自有之利权”,“赖商为承办,赖官为维持”的经济民族主义思想。这种思想,就其内容而言,固然表现为经济方面的要求,但就其目的而言,则表现为政治上的需要,即通过开源、保利、收权和求富,尽快地增强国力,最终建设一个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既富又强的独立主权国家。毋庸置疑,李鸿章所阐发的经济民族主义思想,不仅对当时的中国工业化进程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而且对整个近代中国社会产生过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很多,历年来人们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战略战术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透的研究,但从文化的层次、近代化的角度进行探讨,则尚觉不足。从近代化进程考察,很关键的一条,就是中国的近代化较日本慢了一步,浅了一个层次。中国落后了,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千古不易的规律。中国近代化发生缓慢、不能深入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中国人的封闭观念、天朝上国思想和“夷夏之防”、“哗夷之辨”观念等根深蒂固,严重地禁锢着近代中国人的思想。甲午战争以前的三十年,远东地区国际局势相对缓和,对这一难得的振兴机遇,日本抓住了,明治维新以后深化了近代化改革,在资本主义道路上得到了迅速发展。中国在传统文化严重束缚下,近代化举步维艰。对大好机遇没有抓住,失之交臂。本文旨在阑明:从文化层次来看甲午战争,它给我们的教训是:今天,我们应当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尽快把现代化建设搞上去。  相似文献   

15.
李鸿章与早期维新派关系密切.早期维新派的重要人士多为李鸿章招揽的洋务人才,李鸿章对早期维新派人士能够予以信任、重用和帮助.李鸿章有发展工商业与富民的思想,有不断发展的“变法”思想,这是他同情早期维新派的思想基础.李鸿章的这些思想愈到晚年愈见明显,其主张“变”的内容已超出了洋务运动的范围.  相似文献   

16.
“西学中源”是洋务派独特的文化观之一。本文对这一文化观的形成及其对洋务运动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它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向中国近代文化转变过程中必然表现出来的一种思想文化,它在促进洋务运动的同时,又大大延缓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17.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影响巨大的政治人物,长期主持清政府的洋务及外交工作。甲午中日战争之前,李鸿章对日本的认识经历了“联日”、“防日”、“师日”的复杂发展过程,但“轻日”倾向非常明显,而且贯穿于李鸿章对日活动之中。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尽管李鸿章有一定的“师日”趋向,但“制日”的思想是主流。  相似文献   

18.
李鸿章的“外须和戎”思想是他办理外交的指导思想,这一思想的形成基于他认识到国家实力是解决中外争端的决定因素,也立足于他对当时中国国情和国际局势的清醒认识和急盼中国拥有实力。为此,他提出“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完整纲领,试图对外“力保和局”,争取一个和平外部环境,赢得变法自强的时间;对内大办洋务,使中国早日进入世界强国之列。因此,他的“外须和戎”思想包含着一定的爱国意识,不能等同于妥协投降的卖国思想  相似文献   

19.
李鸿章外交思想的核心是争取和局。李鸿章对时局的清醒认识 ,是他和局思想形成的根本原因。就其和局思想本身来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积极性 ,但他的这一思想客观上却直接导致了甲午战争的失败。应客观公正地评价李鸿章。  相似文献   

20.
李鸿章与甲午战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 ,逐步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以侵略朝鲜、中国为国策 ,整军经武 ,蓄意发动战争 ,李鸿章对此估计不足 ,被日本拖入战争陷阱 ,这是他的第一大错误。日本大举进攻之后 ,李鸿章一直认为中国的财力、兵力都难以持久抗敌 ,寄希望于英、俄等国的调停 ,这是他的第二大错误。李鸿章认为 ,中国战败是由于军备不如日本 ;其实从根本上说 ,是由于中国、朝鲜近代化的步伐太慢 ,远远落后于日本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