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离骚》称经,淮南王刘安已肇其端,王逸《楚辞章句》以五经比附屈骚,屈骚被奉为经典.刘勰论楚辞为"辞赋之英杰",屈骚之为辞赋的观点被广泛认同,但屈骚的经学化阐释并没有中断,到清代更是达到了高峰.王逸最早以"依经立义"的方法阐释骚旨,到清代发生具体而深刻的变化,促进了骚旨阐说的发展.屈原由东汉初期的"妙才",到清代的"圣人之徒",完成了由文到儒的身份转变,同时屈骚"诗教"从"讽谏""寄托"说,到南宋朱熹形成"忠君爱国"说,到清代又完成"忠孝"说,至此屈骚"诗教"与五经教义完全吻合.清代屈骚阐释的"说经话语"和"经传体例",从形式上阐扬了屈骚"并驱六经"的地位.清人屈骚的经学化阐释,加强了屈骚的经典位置,促进了楚辞学在清代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读过毛庆同志的《屈骚艺术新研》(以下简称《新研》),掩卷回味,强烈感受到书中表现出一种开拓创新精神,扎实严谨作风,融会贯通功力。这是一部有成就的学术著作,令人可喜可贺! 开拓精神,创新意识,是本书特点之一。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学术研究的目的,就在于不断发现和深入说明客观事物的事理。作者十分明确地将“突破”作为努力追求的目标,自觉地“在思维方式、研究方法、论文结构以及成果表达形式”上都作了“探索和改革”(见《后记》,下引作者文字均不注)楚辞产生两千二百多年,对于它的研究已有两千一百余年。在漫长的岁月里,关于屈骚的文字、训诂、声韵的诠释考辨,对于作者身世、思想、作品的创作时地和内容的考证阐发,古今学者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相比之下,屈骚艺术研究则是一个薄弱环节,“探讨相当缺乏”。作者胸中装着楚辞学全局,敢于犯难,以披荆斩棘精神,来开发楚辞学领域这块比较荒漠的园地。名曰“屈骚艺术新研”,顾名思义,其着眼点是屈骚“艺术”,目的是在这方面作出“新”的探讨和发掘。由于作者始终围绕这一目标攻坚,因而便能另辟蹊径。古今楚辞研究专著数百种,而专门进行艺术探讨的则屈指可数,《新研》选题本身就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全书共分六章,即“屈骚艺术背景研究”、“屈骚艺术心理研究”、“屈骚创作倾向研究”、“屈骚象征体系研究”、“屈骚结构语言研究”、“屈骚艺术影响研究”。如果我们再深入阅读内容,则会深切感受到,不唯选题角度新,同时,  相似文献   

3.
目前学界对楚辞汉赋之间源流关系的探讨多以汉代骚体赋为主体,重点剖析骚体赋对楚辞的接受。而细究汉赋全貌可知,楚辞对汉赋的影响不仅止于骚体赋。以体式为介观察屈原楚辞与汉赋,可发现屈骚句式在汉赋中的流变主要体现在骚体赋和骚散相间体赋,就骚体赋而言,《楚辞章句》所录与《楚辞章句》外的骚体赋句式也有不同。《章句》所录骚体赋句式对屈骚中的齐言句式过于依赖而显得拘谨;其它骚体赋对届骚中的杂言句式与齐言句式都有继承,且齐言句式比例逐渐加重;而汉赋对屈骚句式与先秦散文句式的兼收并蓄促成了汉代骚散相间体赋的繁盛。  相似文献   

4.
近代楚辞学是楚辞学破旧立新的轫始,刘师培的楚辞研究则是此时期楚辞学走向新变的代表。刘师培1906年发表了《文说·宗骚篇》,论骚锐意创新,对于楚辞的起源与流贯提出了新见。刘师培论文推重楚辞,将楚辞视为文章之祖,体兼六经,秉承诸子。集六经之菁华,括诸子之旨要。刘师培认为楚辞在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非复"六经"所比拟,解构了前贤"变风变雅"之说,反拨了"异乎经典"说,肯定了以惊采绝艳、奇幻瑰丽为主要艺术特色的楚骚美学。写下了近代楚辞学革故鼎新的一笔。  相似文献   

5.
<庄子>与屈骚是文化高峰中文史哲互涵互动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且在文学风格上都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风格.因此,比较<庄子>与<楚辞>的创作动机与情感的再现方式、思想旨趣与价值取向的差异及各自的美学风格,来考察<庄子>与屈骚浪漫主义艺术在美学意蕴上的相似与相异之处,便有了前提和基础.庄骚浪漫主义美学意蕴之差异对后世文艺创作从精神模式的建构到艺术风格的形成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朱熹晚年依仿晁补之重编了《楚辞》系列,展现了朱熹意欲重现屈《骚》经典的辞赋学价值取向,以及通过更新赋篇选录与道学相关论述来体现经史观照取向。《楚辞后语》中朱熹沿袭晁氏收录《变离骚》的形式,选录了李白骚体辞赋《鸣皋歌》,然而朱熹重新以贬黜眼光将《变离骚》安置于《楚辞后语》中,以审视扬雄此赋对于屈《骚》经典及其君国纲纪违忤及亵渎,并涉及扬雄由汉投效王莽新朝的评价;在朱熹的经史观照下,李白《鸣皋歌》有继踵屈《骚》忠君爱国,却被谗见放的比兴情志,虽然李白曾入幕永王璘,朱熹目为文人报国情深。赋中寓托了李白"忠君爱国"之旨谛,从而为向以傲岸不羁的诗仙平生形象、重新赋予兼济君国的士臣情志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7.
以屈原创作为主体的《楚辞》备受汉魏六朝文人的关注与推崇,大文选家萧统也不例外。萧统的《文选》以文代评,以"选"文的方式表明对楚辞的批评态度。在"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文学思想指导下,他把楚辞归为文学之列,并自觉地将骚、赋独立标目,确立楚骚文体,推崇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人之文",而且重视楚辞的辞采、内容,还深入触及《楚辞》的情志等问题,对骚体文学的特征有了新认识,这在楚辞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我们从中亦可窥见齐梁人文学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8.
论楚辞体的衰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辞体在其初创阶段即已达于鼎盛,随即又很快趋于衰落,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较特殊的现象。本文从以屈骚为代表的楚辞同正统儒家文化的关系,汉代以来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对于楚辞体生存的影响,以及楚辞体的承载功能、体裁特点、地域色彩等三个方面,探讨了该诗体衰微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刘勰的《辨骚》是楚辞学史上第一篇最精辟、最深刻、最具创见而最富赞美之情的《楚辞》专论。它从通变特征、艺术成就、文学地位、后世影响等方面 ,对屈骚进行了较为系统而全面的评价。不仅总结出了“酌奇而不失其真 ,玩华而不坠其实”的文学创作原则与规律 ,而且对于后人研究《楚辞》具有方法论意义。刘勰的楚辞观值得重视。此外 ,对“博徒”一词的误解应予以拨正———是褒词而非贬词  相似文献   

10.
刘勰《辨骚》的学术基础是两汉的《楚辞》学。汉人对屈原及《楚辞》的评价虽然有褒贬两端,而皆以儒家经义之旨为准绳,往往失之于偏颇。刘勰始从经学中挣脱出来,多着眼于文学加以评骘,是其进步之处。《辨骚》列举十一篇《楚辞》作品之名,对于考辨六时期《楚辞章句》十一卷本,极有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1.
刘勰《文心雕龙.辨骚》篇是楚辞学史上第一篇从文学层面来全面而公允评价楚辞的专论,刘勰从批判汉儒以“经”解“骚”的错误观点出发,充分肯定了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取熔经意”与“自铸伟辞”有机结合的艺术特征,由此总结出“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附其实”的创作原则与文学规律,刘勰的楚辞论,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刘勰《文心雕龙·辨骚》篇是楚辞学史上第一篇从文学层面来全面而公允评价楚辞的专论。刘勰从批判汉儒以“经”解“骚”的错误观点出发 ,充分肯定了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取熔经意”与“自铸伟辞”有机结合的艺术特征。由此总结出“酌奇而不失其真 ,玩华而不坠其实”的创作原则与文学规律。刘勰的楚辞论 ,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评刘毓庆先生的新著兼及屈骚研究方法梅琼林《泽畔悲吟——屈原:历史峡谷中的永恒回响》(以下简称《洋略悲吟》)是1994年1月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刘毓庆先生的新著。当第一次在周建忠先生主编的那份汇集全国楚辞学界研究精萃的《楚辞研究信息快报》“上架新书”发...  相似文献   

14.
传统观点认为,朱熹楚辞学自觉扬弃了《楚辞》研究中的汉代经学标准,实现了楚辞学从汉学到宋学的历史转变,开启了《楚辞》文学研究的新篇章.但是朱熹的楚辞学新成就,却恰恰根源于其经学思想的变革.朱熹经学思想的"文道观""探求本义""沈潜反复"是其楚辞学得以树立新阐释原则和方法的根本原因;其经学"先体而后用"思想的成熟则促成了楚辞文体学的发展,实现了楚辞学从经学研究过渡到文学研究的关键转折.朱熹经学思想与楚辞学的内在联系说明,从朱熹经学诠释的角度研究《楚辞》文学发展,可以从根本上理解朱熹楚辞学取得根本性突破的内在原因,并进一步认识朱熹楚辞学在中国楚辞学史上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唐代,由于文人重文轻术以及诗文革新运动刻意贬抑楚辞,楚辞学在唐代出现了衰落的趋势。在此形势下,《文选》骚类对唐代楚辞学的延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唐代文人如王维、李白、杜甫、柳宗元、李贺、皮日休等对楚辞的接受大都受到了《文选》骚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屈骚虚实空间中包孕的地理物象、空间思维及精神意蕴,构设了独具魅力的诗性空间.屈骚时代及其之前的地学思想和地学观念,当是其诗性空间艺术生成的重要知识源头之一,而突显属意方位、建构神性场域、勾画江山地景、铺展游观道线,则是其空间艺术生成的主要手段.诗性空间既是屈原对世界充满诗意的一种认知方式,也体现了他独特的精神意义.其中怀念楚国、思慕旧故的地缘情结为其精神内核并指向两个层面,一是地学意义上的乡土故园,二是文化层面上的精神家园.屈骚营造的诗性空间,不仅在文体变革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在诗歌地理学史上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相似文献   

17.
马王堆《帛画》与《楚辞》二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子楚骚传世以来,笺注层出,浅显者发挥殆尽,艰奥者臆说纷纭。见仁见智,乐水乐山,羌无实证。马王堆西汉《帛画》出土,为先秦神话文学研究辟一新天。此文谨以《帛画》图象印证《楚辞》,而以《楚辞》文句说解《帛画》,期以两全其美。愿方家通才有以教焉。  相似文献   

18.
一骚赋的特征及其在汉代的延续秦汉以后的骚赋是楚辞的余绪,是仿屈的作品。其特征,从语言形式方面看,是用带“兮”字的骚句加强咏叹色彩,增强抒情效果;句子长短错落,比较自由。从风格情调方面看,则无例外地流注着悲与怨的感情。这种骚体牵系着悲情、怨思宣泄于骚句的创作传统,是屈原《离骚》、《九章》等“凄欷紧絭,使人情事欲绝,涕泣横集”的  相似文献   

19.
陈欣教授勤奋治学,潜研于清代楚辞文献之渊薮十余年,通过多方考证、钩沉索隐,撰成《清代楚辞学文献考释》一书。该书对清代楚辞学文献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体现出以下三方面特点:旁搜远绍,资料详实;引证博赡,考证细密;视野开阔,思路新颖。该书以新颖的视角揭橥清代楚辞学的特点与成就,不仅将清代楚辞学的研究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学术水平,并且为建构楚辞学史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从明初至明代中叶,以吴讷、徐师曾、李东阳和明代七子派为代表的复古派掀起了一场祖骚宗汉的辞赋复古思潮。复古派以古赋为艺术标准,确立屈骚、相如赋艺术典范的地位,强调学习古赋创作的文学修养和构思方式。复古派创作秉承屈骚汉赋的怨刺讽谏精神,追求雄奇壮伟的辞赋美学境界,力图恢复古赋雄健的文学风尚。明代祖骚宗汉的辞赋复古思潮一定程度上矫正了时代萎靡的文风,在辞赋发展史上具有积极的意义和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