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 毫秒
1.
从政治哲学传统出发,阿伦特认为马克思的哲学颠覆了柏拉图以来的西方政治思想传统,以哲学的政治实现取代了形而上的思辨。马克思哲学中对劳动的历史观意义的论证、对暴力的颂扬和对自由的强调,体现了马克思思想的核心主题。出于对古希腊公共政治的推崇,阿伦特认为马克思虽然颠覆了柏拉图以来的传统,但又处于这一传统之中,并没有真正地回到前柏拉图的思想与政治世界。  相似文献   

2.
白刚 《东岳论丛》2012,33(7):56-60
“哲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是西方政治哲学的主题.马克思和阿伦特的政治哲学思想,都来源于西方政治哲学传统.但马克思通过对哲学的政治经济学阐释,走的是“哲学的政治实现”之路,最终超越了西方政治哲学传统;而阿伦特却是对政治进行哲学阐释,走的是“政治的哲学实现”之路,最终又回归了西方政治哲学传统.  相似文献   

3.
回到前哲学的政治——评阿伦特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伦特建构了西方政治思想的三个阶段:希腊早期先于哲学产生的政治思想、从柏拉图到马克思之间消失于哲学中的政治思想、马克思之后的政治思想,马克思在政治思想史上的转折意义在这一划界中得以彰显.阿伦特指出,马克思不仅使得我们去关注今天还没有能摆脱的现代性政治困境,而且为我们提供了能回归传统的可靠的足迹.但阿伦特对马克思所提供的现实路径却没能够正确地把握.  相似文献   

4.
阿伦特认为,西方政治思想传统肇始于柏拉图对苏格拉底之死的分析,表现为哲学和政治、真理与意见、理论与实践的分离和对立;马克思哲学则通过三个主要命题终结了这一传统,却又显示了与传统的复杂的相互关联,从而使马克思学说陷入了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阿伦特对此的分析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却又不免牵强,需要细致地加以辨明。  相似文献   

5.
孙磊 《南京社会科学》2012,(3):48-53,59
阿伦特对马克思的思想挑战并非意识形态的论争,而是伟大的思想家之间的对话。通过批判马克思的劳动理论,阿伦特揭示了西方现代实践思想用劳动代替行动的危机。通过批判马克思的革命理论,阿伦特批判了启蒙运动的普遍平等观,重新阐释了政治自由的内涵。通过批判马克思的历史哲学,阿伦特揭示了现代政治思想传统用历史代替政治的危机。两位思想家的对话有助于深化我们对现代性困境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阿伦特将马克思的理论概括为三个各具矛盾的结论,即劳动、暴力和普遍平等,并将解读这三个观点视为理解马克思思想的切入点.在她看来,西方政治思想传统起源于柏拉图,终结于马克思.只有将马克思的思想纳入西方政治思想传统中,我们才能对其进行正确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阿伦特将马克思的理论概括为三个各具矛盾的结论,即劳动、暴力和普遍平等,并将解读这三个观点视为理解马克思思想的切入点。在她看来,西方政治思想传统起源于柏拉图,终结于马克思。只有将马克思的思想纳入西方政治思想传统中,我们才能对其进行正确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亚里士多德把人定义为政治的动物,奠定了西方传统政治价值观的基础.阿伦特指出,马克思关于人的定义(即劳动的动物)颠覆了这一传统的政治价值观,从那以后,作为人类营生活动的劳动,不再被严格地看作属于私人领域里的行为,而是堂堂正正地进入到公共政治领域.阿伦特的独特解读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但她把异化劳动当作马克思劳动概念的全部内涵,终究未能准确揭示马克思颠覆传统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政治哲学重新兴起的过程中,作为“爱这个世界”的阿伦特和“追求人类解放”的马克思是两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的“政治观”都对当代政治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阿伦特对“政治”的理解,走的是一条从哲学“沉思”开始,最后又回到哲学“判断”的“政治的哲学解答”之路,所以她无法根本跳出“沉思生活”的领域。但阿伦特对人类“黑暗世界”思考的背后,却巍然耸立着马克思的形象。而马克思通过其在现实“经济”领域中阐释“政治”问题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根本上实现了对“政治的经济学解答”,使政治问题在现实经济事务中得到了实现,从而在实践中“直接左右政治的发展”。在此意义上,当代政治哲学的走向,必然是一个从阿伦特“复归”马克思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重要批评者,阿伦特认为马克思片面地颂扬"劳动",以"制作"的模式来理解政治事务,这都表明马克思仍然持留在西方哲学敌视"多元性"的传统轨道之中。阿伦特则将人之多元性视为人之为人的根本尊严所在,对多元性的揭示与捍卫正是她对马克思之批评的源初动机所在。但是,得到仔细、公正考察的马克思思想并未简单地陷于无视多元性的西方传统思想中,其劳动观念也不能以传统思想方式得到理解,这正是阿伦特之批评的根本失误所在。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西方的政治思想中,阿伦特对西方政治哲学传统的理解独树一帜。她认为,自柏拉图以降的西方政治哲学是对政治的歪曲,由此发展出来的政治哲学是一种“非本真的”政治哲学。而这一歪曲源自哲学与政治的紧张关系。阿伦特关于哲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及其调和这一政治思考主题的论述,展现出其独特的政治哲学运思和其别具一格的思想脉络。  相似文献   

12.
《学术界》2007,(1)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创建路径李世忠撰文《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创建路径与体系架构》指出,马克思实践哲学不同于“解释世界”的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与经院哲学,它是以“改变世界”为己任的“实践形态”的哲学体系,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创建路径是:由经济学转升到哲学。即:由经济学范畴“劳动”上升为哲学概念“对象性”和“实践”。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全面界定了他的实践哲学各范畴,尤其是“主体”、“客体”概念的本质含义,并对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从而形成了实践唯物论、实践认识论、实践主客体辩…  相似文献   

13.
阿伦特和马克思关于人的定义都把关系到人的条件本身作为基础,阿伦特继承的是亚里士多德的传统,认为人是政治动物,而马克思则把人看作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由此带来的结果是,二者对自由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大致来看,马克思的劳动自由观强调人在劳动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关系中现实地复现自己、表现自己作为类存在物的类特性,而阿伦特的政治自由观主张平等多样的主体通过言辞和行动的表演在公共领域进行秀异、显现自我。阿伦特基于其对自由和劳动、工作以及行动等概念关系的理解,对马克思的自由观念进行了评析和解读,但她对马克思劳动自由观的这种理解存在问题。尽管如此,阿伦特的解读仍然有助于我们加深对马克思自由观念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与阿伦特的实践理论之间的根本差异是二者在不同视野中审视实践问题:阿伦特在公共领域的复兴这一现象学视域中审视实践问题,马克思在资本主义超越这一总体性视域中审视实践问题。从马克思的理论视野出发,强调实践的总体性,凸显劳动活动的价值性、规范性维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当代建构的关键前提。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创建路径与体系架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实践哲学不同于“解释世界”的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与经院哲学,它是以“改变世界”为己任的“实践形态”的哲学体系。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创建路径是:由经济学转升到哲学。即:由经济学范畴“劳动”上升为哲学概念“对象性”和“实践”。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全面界定了他的实践哲学各范畴,尤其是“主体”、“客体”概念的本质含义,并对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从而形成了实践唯物论、实践认识论、实践价值论、实践主客体辩证法、实践唯物史观合一的实践哲学体系,标志着马克思实践哲学创建的完成。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创建在哲学史上有着重大的意义。把握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创建路径及其整个体系架构,对于我们今天,返本开新、构建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等,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了实践哲学的历史嬗变过程,分析了亚里士多德“伦理—政治”实践哲学中被政治遮蔽的文化线索以及培根“科学—技术”实践哲学对其的纠偏和补充作用。在这种互补中文化的意义逐渐丰富。这两种传统在马克思“劳动—社会”实践哲学内实现了综合。但是,马克思由于革命的需要而关注了社会实践中的组织制度方面,而没有过多地关注其文化方面。雷蒙·威廉斯在文化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文化实践理论,成为传统实践哲学的现代形式,丰富了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社会实践理论,发扬了社会实践中的文化内涵。威廉斯的文化实践理论以实践哲学的伦理、政治范畴为出发点,突出了文化的政治实践和生产实践,形成了总体性的文化和文化实践观。它阐释了文化实践的可能性、主要任务和内容以及文化实践的理想问题。它将马克思的“社会改造”转换为“文化改造”,将“社会革命”转换为“文化革命”。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凸显和实践哲学的现代形式,威廉斯的文化实践理论丰富了马克思社会实践理论的文化内涵,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理论的构建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概要论述美籍德裔女政治哲学家汉娜 -阿伦特对马克思思想独特的解读。她断言只有将马克思放在西方传统政治思想的谱系中 ,其核心思想才能得到恰切的理解 ,并突出强调了西方传统政治思想终结于马克思。阿伦特的分析交织着她自己独特的政治构想 ,在分析中又描绘了西方传统中政治与哲学复杂的纠葛 ,对我们反思现代性的政治也不无借鉴  相似文献   

18.
张文喜 《齐鲁学刊》2003,40(1):69-75
从马克思的“生存———实践”观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之真理观 ,来看待政治这一人类事务领域 ,我们发现马克思、海德格尔攻击柏拉图主义与解构政治哲学是合为一体的。存在之真理观不允许对政治作独立的流俗性理解 ,它所能容纳的只是存在自身出演的方方面面的戏剧 ;“生存———实践”观则真正终结了柏拉图肇始的政治哲学 ,指示了根本的政治问题解答的先在标准只能到经济领域中来寻找  相似文献   

19.
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确实存在哲学本体论.它既不是物质哲学本体论,也不是实践哲学本体论,更不是社会生产关系——实践本体论,而是劳动哲学本体论.这一本体论思想散见于马克思的哲学文献及政治经济学文献中.为了厘清这一本体论中的本体——劳动,马克思前无古人地揭示了劳动的原型性质、历史性质、属人性质、基础性质、预设性质和受动性质.这些性质的揭示有赖于对主观—客观及二者之间关系的哲学分析框架的批判,马克思所主张和运用的是主体—客体及二者之间辩证关系的哲学分析框架.汉娜·阿伦特以谬解“消灭劳动”提法的方式攻击马克思的劳动哲学本体论,但其思想混乱在马克思原生态的强劲思想逻辑面前暴露无遗.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政治-哲学"之间的张力探讨对政治哲学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一方面基于对柏拉图所开创的政治哲学传统的认知,深知政治与哲学之间的张力,另一方面又试图通过哲学指导政治、哲学家积极地参与政治,来实现政治的消亡。马克思不仅在政治与哲学的看法上呈现出一种张力意识,而且在他自身与其政治实践之间亦呈现出一种悖驰的状态。不论在哪一方面都呈现出马克思与西方政治哲学传统之间的更深层次的张力:反叛与传承同时共存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