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三三制"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项重大政治举措.它的提出,既是对国统区民主宪政运动的一种政治呼应,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它是中国共产党对于民主政治在认识与实践上的一个新发展.  相似文献   

2.
建立健全教代会制度,是学校实行民主管理、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具体体现.文章结合实际,从"讲政治"的高度进一步深化对教代会制度的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思想是人类政治文明思想发展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对民主、自由和人权之普遍价值的论述,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域对未来民主政治发展路向的描绘,以及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党内民主"的理论原则和制度设计,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执政党建设提供了直接的思想理论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4.
陈独秀以其独有的犀利向旧式教育发动大批判,同时以他的政治思想为基础构筑了新教育制度的蓝图.从其教育思想,反映出一个大时代的发展轨迹和社会进步潮流的不可逆之势.总体言之,他一方面深受社会潮流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在寻找革命道路的同时,寻求教育改革的根本方法.这就使陈独秀的教育思想一方面反映了时代性,一方面又呈现出革命性和政治性.他从提倡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和科学"思想,发展到主张马克思主义的"用社会主义来发展教育"理论,经历了时代和思想的大转变.  相似文献   

5.
由于西方特殊的民主政治传统,民间和社会层面的交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些国家政府外交的走向.因此,为因应新的形势、拓展新的外交空间,江泽民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世界一流大学这块特殊的阵地.其战略目的在于顺应西方民主政治传统,争取海外对华友好势力,前瞻未来,为中外关系十年二十年之后的走向预作"伏笔".它既是对毛泽东、邓小平外交思想的新发展,又是江泽民"文化创新"思想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6.
"第三部门"是20世纪80年代蓬勃发展起来的,介于"第一部门"——政府和国家以及"第二部门"——企业和市场的社会性组织。"第三部门"的发展与壮大有利于我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民主政治建设,有利于培养政治发展过程中公民的民主意识,有利于政治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稳定和秩序。  相似文献   

7.
中共十七大主张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主要的表现是: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从人民权利、人大制度、政治协商和多党合作、基层民主、党内民主等方面全面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还详细规划了政治体制改革这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我党坚定不移的基本方针;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首先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制化,把国家生活纳入法治轨道;民主政治的制度化建设,要致力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完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关键要把共产党内的民主搞好,以党内民主推进人民民主。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在经历了议会民主的实践后,立足国情,重新探索"主权在民"的中国实现形式,形成直接民权、权能分立、五权政府等一系列"中国式民主"思想和相应的制度设计,成为探索"中国式民主"的先行者.从孙中山算起,中国的民主模式问题已成为世纪性话题,虽然孙中山探索的时代已然过去,但他面对的问题仍然困扰着当代,他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方式方法仍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战初期德国知识分子受到国内普遍的爱国热情,特别是"城堡和平政策"的启发,尝试发展出一套未来社会新秩序,来解决一战前国内的教会时立、宗教歧视、党派和劳资斗争问题.这个设想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各个层面的改革,被称为"1914年思想"."1914年思想"是德国知识精英对"德意志独特道路"的维护和诠释,是对西方自由、民主、博爱的否定.它推动了德意志民族主义和俾斯麦国家概念进一步朝极端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重要内容。这个政党制度的形成和确立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决定的,也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本文以多党合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和中国革命建设的实践依据,从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和阶级状况,用“多党议会”和“一党制”的破产,来说明多党合作在我国的必然性,同时以诸多革命活动和经验总结印证了多党合作的成功史实,突出了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政治制度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既要强调社会物质、文化基础的构建,更要注重上层建筑的引领作用,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同步前进、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3.
中国政治文明建设是法治、民主和党的领导的三位一体,我们应当从整个世界政治文明发展以及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转型的角度的史学之纬和概念本身联系的逻辑之纬,去剖析法治同民主、党的领导的关系.在扬弃传统法治观基础上,正确处理法治同民主、党的领导的关系尤其是法治与民主的两难悖论,去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14.
法治与政治文明存在着密切联系,一方面,法治对政治文明具有重要价值,它是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政治文明是法治的精髓和灵魂。今天,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以法治为根本,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充分保障人权、完善权力分工和制约机制,从而实现政治文明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我国政治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全局出发,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发展的规律,制定和遵循正确的战略策略原则,积极推动和切实保障我国政治文明建设与发展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官箴是以一种劝诫文体表达出来的“为官之道”。官箴文化所传播的政治智慧着眼于官吏修齐治平的内省自觉,特别重视对官僚自身道德素质的培养和业务才干的锻炼,凸显了亲民爱民的人文关怀。它们以一种独特的政治话语诠释着古代社会的治理图谱,承载着中国传统的政治文明,也给当代中国建设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7.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政治文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发展观的重大突破,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使命,就是要把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为此,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切实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保证人民群众充分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  相似文献   

18.
现代中国的政治生态环境,催生了独具特色的协商性政治,并形成人民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制度与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相关联,经历了奠基、初兴、一度失衡、再到重构的历史过程.协商性政治逻辑上是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政治协商制度独具的政治权能,有助于完善政治制度体系、拓展政治参与渠道、调节政治关系、整合政治意识.面对一系列新的挑战,应该继续发挥政治协商制度的特色和优势,推进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9.
制定“政党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目前没有专门的政党法,只是在宪法的序言和总纲部分对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作了原则性规定。在依法治国的条件下,有必要制定中国政党法,以依法规范政党活动,促进国家的政治文明建设。同时,我国制定政党法的主客观条件已基本具备,具有进行立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戈尔巴乔夫的民主改革是前苏联覆灭的内在原因之一,从某种角度来讲,这实际上是照搬西方民主制度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这一历史事件给当今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教训。因此,对于发展开放的中国来说,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一进程中既需要立足于国情,充分"利用"、"吸收"一切有益成果为我所用,同时也要审视人类在发展社会主义过程中所经历的挫折与失败,要以史为鉴。只有实事求是地贯彻这一原则,才能保持政治文明建设的良好平衡,不至于在实践中犯"左"或"右"的错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