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用现代叙事学的理论来研究库切的小说,可以发现它们在叙述时间、叙述视角和叙述声音方面不乏独到之处,这无疑是库切小说在表现方法上的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2.
《耻》是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库切的力作之一,和库切的其他作品相比,《耻》引起了中国外国文学评论界的更大注意,小说里描述的黑暗让众多评论者们感受历史时空下人们的无奈和痛苦,笔者则认为小说给我们更多的是启示,是救赎,从侵占他者到超越自我,这样,我们就可以走出悲观阴霾的历史政治时空,迈向库切式乐园。  相似文献   

3.
在库切小说《耻》中,叙事者的卢里所经历的种种耻辱构成了小说的主题。“耻辱”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随着卢里身上中心主义的一一消解逐渐建构起来的一个动态的过程。《耻》在叙事表达层面,运用“中心消解”式的叙述策略,主人公每一个中心主义情结消解的过程也是他新的耻辱形成的过程,这些看似独立又环环相扣的“耻”构成了小说的全部内涵。  相似文献   

4.
论库切小说《福》的边缘性叙述视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福》是J.M.库切对丹尼尔·笛福的著名小说《鲁滨逊漂流记》的一种改写。小说打破了《鲁滨逊漂流记》中男性声音在历史中的绝对主导地位,引入了一个女性叙述者苏珊.巴顿,以她的视角向读者讲述了一个似曾熟悉,实则大相径庭的荒岛流放的故事。苏珊的叙述揭示了库切对传统历史权威压迫下的边缘人物的声音的极大关注,挖掘这些声音的不懈努力及对传统历史写作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5.
综观库切自1974年发表的第一部小说<幽暗之地>到2005年发表的小说<慢人>,几乎所有小说的主人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孤独.文中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旨在展现库切小说中的"孤独"主题,并且剖析主人公"孤独"背后的作者库切孤独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6.
论卡夫卡《判决》的叙述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判决》是卡夫卡自己满意的第一篇作品,它开创了卡夫卡小说独特的艺术风格,确立了卡夫卡小说创作的基本叙述特征。小说的多重含义与小说复杂多变的叙述手法是分不开的。小说的意义正是通过其复杂多变的叙述手法来展开并加以实现的,小说的叙述手法也是小说意义的一部分。小说将外在叙述与内在叙述结合在一起,互相转换,有时甚至重叠在一起。随着小说叙述手法的幻想性质的逐渐加强,现实与幻想在小说中变换了位置,幻想的另一面反倒具备了奇异的性质。小说中的种种悖论式的思想总是通过悖论式的叙述方式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7.
文章主要梳理和探讨古希腊至18世纪游历小说与游历式叙述模式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演变及特征,即探险游历文学的以情节为中心的游历式叙述模式,流浪汉小说的以人物为中心的游历式叙述模式及启悟小说的以人物性格为中心的游历式叙述模式.  相似文献   

8.
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南非作家库切的代表作《耻》是一部振聋发聩的作品。在小说史上库切的独特贡献是把现实主义小说写实性的叙事传统与库切式的诗意品质完美地结合起来,成就了一部超越性的现实主义力作。库切对20世纪的制度与人性的双重异化有着先知般的预见力,对"当下西方文明中浅薄的道德感和残酷的理性主义给予毫不留情的批判"。作品文本以文明社会的生命本能为出发点,凸现20世纪末制度与人性的双重异化;以简朴写实的现实主义风格真实呈现后现代社会人之困顿;以其深邃的思辨、简洁的语言、犀利的笔调描绘了现代社会西方文明中虚伪的道德和残酷的理性主义;展示作家对人类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其人道主义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9.
南非小说家库切是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对人性的探讨和追问是库切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库切在其小说中对人性的探讨并非一般意义上对人性善恶本质的讨论,而是对新南非制度下种种扭曲和变异的人性的探求、声讨和追问,实质上是对南非殖民主义和种族隔离制度的痛斥和批驳。  相似文献   

10.
库切的小说《耻》表现了南非在后种族隔离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殖民后文化冲突,特别是在白人特权消失后的社会里,黑人与白人的人性扭曲和道德伦理的严重错位。从伦理学批评的视角解读库切的小说,更能透视出作品的悲剧意识和对南非文化人生存窘况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鲁迅与库切都是重视文体的作家,在文体实践上也表现出鲜明的一致性。这不仅体现为对自传性和改写体小说的择定,更在于每种体式的具体表现形态。自传性小说虽以作家的经历事实为主,也不乏虚构成分,是纪实与虚构的交融;改写体小说虽保留了原本的基本或部分内容,却更致力于创造,是对原本意义的颠覆和消解。从中可以见出后现代历史观对库切的深刻影响,以及鲁迅思想和创作的超前性。  相似文献   

12.
小说理论中的视角是指故事由谁来叙述和故事站在什么位置来叙述的方式。通常而言,小说的视角有内视角(叙述人等于人物)、外视角(叙述人小于人物)和全知视角(叙述人大于人物)的区别。然而正如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所指出的那样,作为艺术作品的小说没有完全独白式的讲述,也不可能只采用戏剧式的显示,小说正是在两者遮蔽与敞开的张力中产生了特殊的审美效果。本文以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以下简称《巴》)为例,分析传统小说的视角艺术和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13.
在布克奖获奖小说《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中,库切借助风景这种动态的存在深刻探讨了有关沉默与逃避的问题。沉默的风景呼应着主人公迈克尔内心的创伤,它是历史和现实的表征,同时也受制于权力的规训和破坏。风景最终以想象的方式成为了迈克尔的精神庇护所和梦想中的家园,让他得以一次次逃避压迫和强权,小说至此也陷入了逃跑与被捕的无望循环。库切通过风景集中反映了殖民的历史与内战给普通南非人民造成的不可愈合的伤痛,而人文地理学也为解读库切笔下的自然世界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他者化在鲁迅与库切小说中有着充分的表现.他者化行为的施动者均以相貌体征、生活习性、思想行为等方面的差异作为判定他者之依据,均以心理、言语、行动作为将对方他者化之手段.在他者身份的流变形态上,鲁迅小说表现为传递,库切小说表现为逆转,这是二者的不同之处.尽管鲁迅笔下的他者化体现的是对国民劣根性以及封建文化的批判,库切批判的矛头更侧重于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以及施行种族主叉和殖民主义的帝国;且鲁迅悲愤、决绝,库切犹疑、伤感,但以对弱者的关怀和对非人道行为的否定为主要标志的人道主义思想仍然是两位作家笔下的他者化表现共同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5.
纵观孙犁前后期小说文本,其叙述话语发生了巨大转变.叙述视角上,前期小说采用的是全知全能式叙述视角和人物式视角的交互结合,后期转而采用第一人称回顾性视角;叙述时间方面,其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省略幅度的增大、描写停顿转变为评论停顿及后期小说的重复叙述倾向.引起孙犁小说文本叙述话语的转变有诸多复杂的原因,既有时代方面的因素,也有作家主观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的叙述风度包括 :内聚焦式的叙述视角 ,薄暮情调类的叙述情调 ,心理情绪流的叙述结构 ,线性化与非线性语言的同构同在的叙述语言 ,这四者共同建构了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的个性化的叙述风度。其小说的叙述风度不仅表现为外在风貌 ,也表现为内在气韵 ,有显在的形式性 ,又有潜在的意味性  相似文献   

17.
库切小说《耻》中的人性形式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翰.迈克斯韦尔.库切的小说都对人性的形式进行解构。在他的布克奖小说《耻》中这一点更是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本文通过对小说《耻》中的表现后种族隔离时期的社会环境、大量应用动物作隐喻、白人特权消失后的扭曲人性及其形式的平行关系等方面的分析,阐述了文学巨匠库切的这一创作手法及特色。  相似文献   

18.
《耻》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后种族隔离时代南非尖锐的社会种族矛盾.库切在小说中展示了后殖民语境下动物和女性的相似地位:处于边缘地位的女性和动物同为父权制、种族主义和物种主义的牺牲品.并且,作品体现了库切对于动物权利和女性地位的关注和担忧.  相似文献   

19.
后殖民文学中的"重述"文本,是经过作家的"剽窃""改写"而创作出的与经典相"对立"的作品。在库切的小说《福》中,"对立"还存在于这一"重述"文本之中,并最终走向了对真相的解构。由此,帝国与殖民地、叙述与被叙述等等二元对立的结构都被瓦解。"重述"已成为了许多后殖民作家为本民族重写经典、争夺话语权的途径之一,也是他们为免于再次被纳入帝国建构的规则中,从而失去自己真正声音的一种创举。  相似文献   

20.
鲁迅小说的叙述空间与绘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鲁迅小说叙述空间有多种类型,既有固定叙述空间,也有移动叙述空间;既有相对固定叙述空间,也有绝对固定叙述空间;既有二元对立的移动叙述空间,也有二元互动型移动叙述空间与圆形移动叙述空间。鲁迅小说叙述空间的形态虽然丰富多彩,但从艺术作用和功能来看,都是为了将叙事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这一点与绘画的艺术空间设置,特别是画框的作用与功能颇为相似。鲁迅小说叙述空间设置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焦点式,一种是散点式。这两种叙述空间设置的方式,分别对应着绘画常用的焦点透视法与散点透视法。鲁迅小说这两种叙述空间设置方式的运用,使鲁迅小说具有了绘画般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