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本位思想集中体现在“家族”“国家”“集团”这几个方面,而西方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本位思想则主要体现在“个人”“权利”等方面。通过对于中西方的比较有助于理顺中国传统法律的集团本位和西方传统法律的个人本位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民法价值取向的演变经历了由义务本位,权利本位,社会本位,到国家集体本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由于人们误读了西方的权利本位与社会本位。于是在法律移植、法律建设的过程中,走了许多弯路,在修订新民法之际,应正确解读权利本位与社会本位,坚持权利本位兼顾社会各方利益。  相似文献   

3.
权利与义务是法学理论中一对最基本的范畴。权利和义务哪个是本位的问题,在中国和西方社会有着不同的演变和发展过程。文章通过对古代中国和西方社会公民法律角色的比较研究,指出中国义务本位法的形成与血缘关系、家族宗法制度以及特有的“礼”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长期统治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西方社会城邦政治的确立、法律的发达和人本主义的兴起对西方社会权利本位法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权利本位法和义务本位法互为条件,辩证统一。中国当代社会应以权利法为本位,以义务法为补充,以趋早日实现“法治”。  相似文献   

4.
周作人和张竞生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两个风云人物 ,也是两位在妇女问题上心思颇重、用功颇勤的学者。将妇女研究从男女平权的政治层面深入到女性本位的文化层面 ,是其新式妇女观的共性与贡献。尽管两者之间有悲观与乐观之分 ,但都如昙花一现。就文化比较学而言 ,其根本偏颇在于以西方个体本位的文化理念为旨归 ,背离了中国群体本位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5.
文化散文近年颇为盛行。本文通过对文化散文的三种价值取向:“个人本位”、“地域本位”、“民族本位”的比较分析,指出文化“大”散文应是文化散文发展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6.
从地理环境、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系统分析了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家族本位的形成原因.文章指出长期形成的家族本位的存在形式虽已基本瓦解,但家庭本位的思想仍或多或少地保留在人们的头脑之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动,在人们头脑中仍有相当遗留,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民法本位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法本位是民法的根本指归。近、现代民法本位未变 ,即都是权利本位、个人本位。个人本位比权利本位更为本原 ,称其为民为本位 ,则更确切。可在广义社会法下的经济法等和其他行政法中确定社会本位乃至国家本位。民法本位是民法的出发点 ,民法价值是民法的归结点 ,均蕴含并体现在民法基本原则中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同志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毛泽东思想中闪烁着丰富的人民本位思想内涵--人民本位观.毛泽东的人民本位观充分体现出我们时代对企业价值的要求.因此,我们应当构筑基于毛泽东人民本位观的企业文化,来引导我国企业文化建设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9.
民法本位是民法的根本指归。近现代民法本位未变,即都是权利本位、个人本位。个人本位比权利本位更为本原,称其为民为本位,则更确切。可在广义社会法下的经济法等和其它行政法中确定社会本位乃至国家本位。民法本位是民法的出发点,民法价值是民法的归结点,均蕴含并体现在民法基本原则中。  相似文献   

10.
经济法是社会本位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法是社会本位之法,以维护社会利益为基准,属于社会法。首先,可以从西方法律思想的视角认知法的社会本位理念;其次,可以从法律理性的视角审视经济法的社会本位特征;再次,可以从毗邻学科的视角探索经济法的社会本位内涵。社会本位是经济法的根本性质,也是经济法区别于传统的民商法和行政法的根本标志。经济法只有坚持社会本位的价值理念,才能完成时代赋予它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思维中的道德本位、忠君本位、家族本位,也即“三本位”,三位一体共同 形 成了封建社会得以长期存在的思想基础。只有皇帝本人用道德的力量感染人,全国上下才能 毫无它心的向统治阶级推崇的道德准则看齐。个人的人身权利、人格尊严不会得到任何法律 的保护,皇帝即是法律,所以要求得保护就只能在黄帝身上做文章。“三本位”思维模式的 存在是妨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革新和进步的重要根源。   相似文献   

12.
儒学是我国传统主流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儒学强调宽厚仁爱、和而不同,坚持群体本位的价值取向,反映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弘扬儒学群体本位的价值取向,对于克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误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化本位论是陈寅恪文化史观的核心,它是否有体系一直是学人争论的问题。通过研究,认为它有“文化”本位论、中国文化本位论、儒家文化本位论三个层面的含义。这三个层面所体现的从文化角度研究历史、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以及儒家文化精神在史学研究中的地位等思想,对陈氏的史学方法与信念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家族本位与个人本位的基本形态、历史成因、利弊得失和现实意义作了具体论述.意在通过对这一中西文化基本差异的比较鉴别,展示中西文化相互借鉴、吸收并推动二十一世纪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传统“家本位”思想及其延伸的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家本位”思想及其延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家本位思想的延伸体家族是血缘群体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家族文化有其团体的局限性、狭隘性和传统社会的宗法性 ,与其他群体可能发生冲突。主流文化多年来对其持恶意态度 ,今天 ,重新审视“家本位”思想及其延伸 ,分析它在增强民族国家凝聚力、建设社会伦理及其了解华人交往规范及家族企业成长方面的积极作用 ,对现代化建设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红色经典与群体本位观之间存在着反叛与倚重的双重关联,既大胆反叛传统家族群体本位,又急切认同现代阶级群体本位,"反叛"从话语层面顺应了人们的创新求变需要,"认同"从心理深层回应了人们的古老信念。这种反叛与认同的双重关联正体现了民族文化群体本位观的稳固性及现代适应性。  相似文献   

17.
公共管理存在着政府本位和社会本位两种不同的管理理念.公共管理内在的公共性、社会性、管理性等特质,决定了必须超越政府本位理念,树立社会本位理念.在政府管理中,应渗透“人本、责任、服务“与“参与、互动、合作“的精神,推动政府管理走向社会治理,形成完整的公共管理观.  相似文献   

18.
明末清初,因天主教来华而产生的“儒家天主教徒”这一独特群体,是当时特殊历史文化环境下耶儒融合的结果.在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上,在救心、救世、救人的不同主题下,“儒家天主教徒”始终坚持儒家本位.  相似文献   

19.
民法本位问题在我国当今声名鹊起。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现代民法社会本位论、权利本位兼社会本位论等。民法社会本位说中的“社会”,难以找到合适的利益承载主体,决定社会本位不能作为一种立法标准和本位价值取向。民法本位是民法的中心任务和价值标准,我国民法应当坚持私主体权利本位,不必牺牲自己本份的私主体权利本位而代之以社会本位。  相似文献   

20.
民法本位观探正——质疑民法社会本位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法本位问题在我国当今争鸣雀起。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现代民法社会本位论、权利本位兼社会本位论等。民法社会本位说中的“社会”,难以找到合适的利益承载主体,决定社会本位不能作为一种立法标准和本位价值取向。民法本位是民法的中心任务和价值标准,我国民法应当坚持私主体权利本位,不必牺牲自己本份的私主体权利本位而代之以社会本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