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约公元前179—前122年)与其门客合作编著的一部理论著作。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原本分内外篇,内篇论道,计有21篇;外篇杂说,共有33篇。今仅存内篇。过去被列入杂家书目,现在看来,它乃是汉初黄老之治的理论佶晶,属于道家著作。其成书大约在景武年间。《淮南子》是汉初新兴地主阶级营造新的上层建筑的理论总结。这部鸿篇巨制,以其“纪纲道德,经纬人事,上考之天,下揆之地,中通诸理”的理论深度,而闪耀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宝库。全书以道家思想为宗,兼采儒、墨、名、法、阴阳诸家之长,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完整体系,使“天地之理究矣,人间之事接矣,帝王之道备矣。”其关于黄老之治的理论贡献,主要有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2.
尊“禹”是《淮南子》与墨家政治思想的历史契合之处,但其具体内涵有同有异,深刻反映出《淮南子》对待墨家思想的复杂的政治态度.强烈的“求治”意识是《淮南子》与墨家思想的政治共识,在此基础上《淮南子》对墨家的基本政治主张有所反思和汲取.“圣王之治”是《淮南子》与墨家相同的政治理想,墨家蕴含“利民”思想的“圣王”现对《淮南子》影响深刻,成为后者“民本”思想的重要理论资源,但《淮南子》并未完全认同与接受墨家的“圣王”观,而是站在黄老道家的根本立场,有所取舍和融会.  相似文献   

3.
《淮南子》,西汉淮南王刘安集众宾客所撰,自名“鸿烈”。刘向父子校书,定名为《淮南》。自《隋书·经籍志》始,以《淮南子》名世。《汉书·艺文志》注录淮南内二十一篇,淮南外三十三篇。颜师古注:“内篇论道,外篇杂说。”按《汉志》注录形式,内篇、外篇当为两书。...  相似文献   

4.
《淮南子》“论道”具有缜密谨严的理论逻辑,这突出体现在作为全书序言的《要略》之中。无论是“论道”的宗旨与原则、方式与思维,还是“论道”的特点与取向、价值与意义,《要略》均有深刻具体的理论体现。在此系统化“论道”的基础上,《淮南子》适应西汉大一统政治的发展需求,进一步会通、熔铸与整合先秦老、庄、黄(老)道家三学,深刻阐发自身“明道务治”的黄老经世思想。对《淮南子》“论道”逻辑及黄老旨趣的充分体现,使《要略》成为以淮南王刘安为领袖的汉代“淮南学派”在学术、政治上的思想纲领,也让其有力彰显出《淮南子》全书鲜明的道家理论特质及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5.
在西汉时期的论“学”之作中,《淮南子》与《法言》颇具代表性,二者充分反映出道、儒两种不同思想立场的学习观。在学习的重要性、态度及条件等方面,《淮南子》与《法言》存在交集之处,但在学习的目的、内容、精神及境界上二者又有所不同。道、儒思想的立场差异,是《淮南子》与《法言》论“学”异、同的根本原因:前者追求原性返初、清静无为的道家之学,从“治身”和“治国”两方面批评儒家之学;而后者则立足儒家教化观念,强调仁义礼乐之学的根本性,反对道家之学。在儒学独尊、黄老衰歇的时代变化中,《法言》所代表的儒家之学,最终成为影响汉代士人的主流学习观。    相似文献   

6.
《淮南子》中“势”的论述,体现出对先秦法家思想的承续和扬弃.在对“势”的来源问题上,同法家类似,《淮南子》强调尊君,肯定“势”的权威性,但同时,对于“势”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也进行了道家式的理论论证.在“势”的运用上,《淮南子》同样运用道家资源,暗示出对于“君势”的节制.由此对君人之道和君臣关系也体现出法家、道家和儒家的融合.  相似文献   

7.
《淮南子》的人才思想丰富深刻,其“用人之道”主要体现在治国重才、明于观人和用人有术等三个方面。《淮南子》的用人之道,不仅具有显著的黄老、道家色彩,而且颇受儒、墨、阴阳诸家“尚贤”思想之影响,表现出多元性、综合性、辩证性和致用性的特色。《淮南子》的用人之道是西汉黄老政治经验的历史凝结,虽然其理论内涵存在着传统专制君主政治的历史局限,但从实际的用人艺术而言,对现代国家治理中的领导者,仍然具有可贵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8.
《淮南子》对老庄道家之镜喻的承续表现为:以《俶真训》之“镜太清者”继承《老子》之“涤除玄鉴”,阐述主体以明镜般的心灵观照道体在内心的呈现,此为反观自照之法;以《原道训》之“镜与形接”继承《庄子》之“用心若镜”,阐述主体以明镜般的心灵观照外物并对天下治理产生实际影响,此为外观照物之法。《淮南子》对老庄道家之镜喻的转化表现为:将黄老思想注入老庄道家的镜喻中,使“镜太清者”和“镜与形接”成为王者涵容天下之术,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吾人既应注意厘清《老子》《庄子》《淮南子》之镜喻间的差异,也应统观道家镜喻源流史,道家镜喻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告子被不同的学者们解读为道家、儒家或墨家.本文支持葛瑞汉的观点,认为告子思想与《管子》诸篇所记载的稷下道家思想有明显的相似处.借助《管子》诸篇,特别是“内静外敬”一语,可知告子的“不得……勿求……”句不是条件句,而是并列句,表示“即使不得,亦勿求”.这与《管子》诸篇反对“求”而主张“不求而自得”相同.《墨子》的相关材料说明,《孟子》知言养气章的“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整句都在批评告子.求与得、内与外的关系是一个基本的伦理学问题,孟子的“求则得之”可以看作是他的思想起点,而这一起点恰恰是在与告子的“不得勿求”思想相对立的情境下提出的.  相似文献   

10.
《淮南子》是汉代黄老道家著作,它对《史记》的影响主 要在思想方面。《淮南子》在构建天人古今知识体系、对待先秦诸子的思想方法、倡导法与 时变、礼与俗化、主张审微、重时等一系列问题上,给《史记》以深刻启示。《淮南子·天 文训》与《史记·天官书》之间也存在着学术联系。  相似文献   

11.
《淮南子》的文艺心理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汉代,《淮南子》和《论衡》是两部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也是美学著作和文艺心理学著作。《淮南子》“旨近老子”(高诱:《叙目》),王充的天道自然思想“虽违儒家之说,合黄老之义也”(《论衡·自然》),都是推奉老子,崇尚“自然”而批判汉代官方的宗教神学体系,而魏晋南北朝美学和文艺心理学的否定孔子而回复老、庄,是通过《淮南子》和《论衡》  相似文献   

12.
“真”是一个哲学概念 ,是属于道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儒家经典中无“真”字 ,而“真”字却大量出现于《老子》、《列子》、《淮南子》 ,尤其是《庄子》等道家著作中。例如 :窈兮冥兮 ,其中有情 ;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 (《老子》第二十一章 )而已反其真 ,而我犹为人猗。 (《庄子·大宗师》)精神者 ,天之分 ;骨骸者 ,地之分。属天清而散 ,属地浊而聚 ,精神离形 ,各归其真。 (《列子·天瑞》)太清之始也 ,和顺以寂寞 ,质真而素朴 ,闲静而不躁 ,推而无故。  (《淮南子·本经训》)然则何谓“真” ?《说文》 :“真 ,仙人变形而登天也。从匕目…  相似文献   

13.
"谏议"是专制君主政治的重要内涵之一,秦汉时期的《淮南子》对此有着深刻的反思和认识。《淮南子》认为谏议对统治者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在政治上能矫正君失,和辑君臣,促进王朝稳定发展。《淮南子》反对刚愎自用,拒谏妄为,主张统治者应理性求谏、善于听谏和积极纳谏,对自身政治行为有所约束和调控,构建良性的君臣关系,实现"圣王"之治。《淮南子》论"谏",在政治哲学上,受到黄老道家的决定性影响,而在政治权术上,道、法思想则有所相通;与道、法相比,儒家的思想影响略显逊色。《淮南子》论"谏"不仅在秦汉道家中最为深入,而且也成为西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谏议思想之一。  相似文献   

14.
“哲学”作为一门学问抑或学科称谓,是引自西方的舶来品,但哲学思想及观念在中国则是源远流长,以阐述世界观及方法论见长的诸子思想均属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其中道家思想最能体现中国人的传统思想和哲学理念。作为集道家思想之大成的《淮南子》,以老庄思想为根基,采撷儒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之精华,是“非循一迹之路”而守正创新。《淮南子》从“道”出发,以“无为”为主旨,将天道之无为演绎成人道之无为,以求人道符合天道,创新性地诠释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精要。《淮南子》倡导“无为”是为了践行“无不为”,倡导“天道”是为了宣扬“人道”,将出世与入世统一到一个新的高度,是对道家乃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贡献,于中国文化“走出去”和中华民族崛起及复兴都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
道家从老子开始就十分重视对生命问题进行哲学思考,《管子》中的《心术》、《内业》等道家类著作以及《庄子》等先秦道家典籍均对生命结构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提出了生命的形神、身心二元结构理论,奠定了道家生命结构观的理论基础。汉代道家集大成之作《淮南子》进一步认识到生命的第三种要素“气”的重要作用,建立了形、神、气生命三要素论,并对生命之形体与精神的各自内在要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从而大大细化和深化了先秦道家的生命结构观。  相似文献   

16.
许抗生认为,《淮南子》十分重视“无为而治”的思想,对“无为”进行了界定,明确区分了“无为”与“有为”,发展了先秦道家的“无为”学说。刘康德认为,《淮南子》的治国理论强调天、人、器物三要素的作用,只有做到顺应自然、因循法度、发扬人的优良品性,才能治理好国家。金春峰认为,《淮南子.主术训》吸收了韩非的“法”、“术”、“势”的思想,发挥了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对先秦儒家、道家、法家“内圣外王”思想的继承。陈广忠认为,《淮南子》阐述了纳“异”而国治、谀“同”而败亡的道理,提出了“同”、“异”互补的治国思想,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返朴归真”是中国哲学史中十分重要的思想,其主要理论起源于老子,后来的庄子及许多哲学家在一些经典著作中也有所阐述,比如,《列子·杨朱篇》、《淮南子》、《无能子》等经典中,以及王弼、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理论、李贽的“童心”说等等。在当代社会,“返朴归真”思想无论是对个人的品德修养还是对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并存不废,会通所长——《淮南子》治国思想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南子》一书包含了丰富的治国思想,但历来学者由于过分强调其道家色彩而未能揭示其全貌。实际上,关于如何治国,刘安对道、法、儒等各家主张并不偏废。大致说来,《淮南子》治国思想表现出以下四端:1.继承和发展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2.吸收了法家的法治主义;3.张扬了儒家的人治思想;4.追求变通以及会通诸家所长。  相似文献   

19.
一、精神解脱为其大旨《逍遥游》表现了庄子精神解脱、自由放任的人生观,是先秦道家学派的纲领性著作。郭象将它编于《庄子》内篇之首。钱基博说:“综庄子书三十三篇,其大指(旨)以为:俯仰乎天地之间,逍遥乎自得之场,固养生之主也。”他认为逍遥自得的思想,是人生全性保真的根本,贯穿于整部《庄子》之中。《庄子因》的作者林云铭论及  相似文献   

20.
“道”是《淮南子》一书的重要范畴。这一概念来源于《老子》,通过对道的论述,《淮南子》详尽地发挥了《老子》关于天道自然无为和道化生万物的思想,由此形成了系统的自然宇宙观。《淮南子》的道论主要论述了道的整体性、无限性及其演化阶段和理论。通过这些论述,使老子以来的道家理论得以深化,显示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