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阅读是提高大学生知识储备的一个重要途径,大学生阅读习惯影响高校人才培养方式。现阶段,我国已经开始步入5G化时代,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使用多样化移动终端进行阅读,其中刷抖音短视频是热度最高的选择之一。培养大学生阅读习惯,需要顺应时代发展特点,借助抖音等短视频平台,有效开展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基于此,本文主要探究和分析了高校图书馆推广抖音短视频阅读推广方面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数字化社交媒体已经嵌入大众的日常生活,为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塑造与宣传提供了便利。本研究借助自我呈现理论的概念框架,采用网络民族志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以边村的一位“新村民”ZH为个案,分析其在微信朋友圈中呈现的内容与特征。文章透过ZH在数字世界中建立的目的地形象,对比讨论了虚拟与现实中旅游村的实际错位和具体关联。研究发现,兼具局外人、驻客、东道主多重社会角色的旅游企业主移民已然成为旅游村落的新主人,ZH在微信朋友圈中选择性地建构并呈现着追求精致积极生活的理想自我、致力于融入社区的应然自我和积极谋发展的现实自我,折射出有别于城市生活节奏、民风淳朴的乌托邦式旅游村落形象。但在某种程度上,数字世界中的旅游村落形象具有一定的超真实性,与现实形象具有互构性,两者并非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3.
朱靖江  高冬娟 《民族学刊》2019,10(4):47-53, 112-114
互联网技术对时间进程的压缩和空间结构的整合创造出一个多时态共存的虚拟空间,社群成员之间的交互关系由以“我”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扩展为不同虚拟社区“我们”与“我们”的交流互动,这一交互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人类学自我身份认同的再思考与再建构。本文以中国最大的短视频社交平台“快手”为研究对象,通过互联网田野调查方法复观虚拟社区中的文化表达与自我认同过程,揭示出以“快手”为代表的视频交互型虚拟社区在给予个体多元文化表达空间的同时,个体也经由反身性方式不断重构自我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4.
媒介变化是影响神话文类传承和传播的主要因素之一。作为一种新兴社交媒体,移动短视频为中国传统神话资源提供了新的转化平台和传播媒介。在抖音中,神话以动漫配音、动画微电影、真人主播讲述等多种形式被重述,并且具有传统口头和书面媒介无法比拟的海量受众和跨时空特征。神话短视频的制作者成为新的"神话的积极承载者",与其粉丝群一起形成了神话讲述和接受的新场域。同时,神话的短视频形式也带来神话碎片化的问题,须站在神话主义的立场上对其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5.
何芳 《中国民族博览》2023,(19):241-243
抖音作为一种视频展示的工具,为图书馆信息服务带来了新的展示形式,同时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轻用户关注图书馆信息服务,本文着重探讨抖音在县级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现状。抖音开展图书馆信息服务时需要遵循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科学组织信息展示和引导用户正确使用信息等原则,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助力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实现更加广泛、深入、高质量的覆盖。  相似文献   

6.
时间回到2018年6月,新疆姑娘胡尔西代姆·阿不力克木刚刚参加完高考。暑假期间,她喜欢"刷"抖音、看短视频,缓解一下等待高考成绩的焦虑。那时的胡尔西代姆不会想到,一年后的自己会成为抖音短视频创作者,运营着一个叫"古丽讲新疆"的百万粉丝短视频账户,为"老铁们"推广民族文化知识,展示自己美丽的家乡。  相似文献   

7.
边疆少数民族创造出多元和复杂的区域民族文化,正是在这种“地方性知识”的情境当中,更多的实验民族志文本被社会实践所建构,成为人们互动和选择的现实依据和社会事实.当代实验民族志更多的是关注“文化持有者”的话语权,本文基于哈尼族“村民日志”的讨论,结合马尔库斯和费切尔实验民族志书写理论,反思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质和社会结构,尝试提出“文化持有者”进行反复社会实践所建构的路径和维度,以期进一步理解作为少数民族“文化持有者”文化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8.
就人类学研究程序而言,人类学的文学转向属于民族志写作实践范畴。自人类学诞生的那一刻开始,民族志就是一种文学式的叙述,而不是科学的书写。不论是英美人类学还是法国人类学,几乎所有的人类学写作都是一种建构他者文化与自我文化的双重行为,因此民族志书写在本质上是文学的而不是科学的。文学转向本质上是对书写权威的质疑,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田野考察,也绝非提倡一种权威的叙述范式,而是强调人类学书写模式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赵菁  许媛萍 《民族学刊》2022,13(3):101-111, 149
以“共同意识”作为切入点,采用较为深度的泛文本语境方法,对“十七年”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作品进行叙事层面的剖析,尝试对其间的话语策略进行归纳,并着重探讨其如何通过影像化、故事化叙述共同历史、共同故事,诠释民族关系和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探讨影像与时代话语间的互动关系,分析个体身份与中华民族认同的建构路径。这一时期有着独特的叙事话语方式,总是倾向于以国家话语统合族群、家庭观念,以家国情感取代个体情感,以阶级认同重构他者阵营、以阶级矛盾替代故事冲突从而实现国家意识形态融入民族题材的书写;其间旖旎多姿的少数民族地域风光再现、与汉杂糅的少数民族民俗风情再造、敢于斗争的少数民族女性形象塑造,又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民族话语对国家话语兼容之下的“黄金年代”,并成为时代符号而深深嵌入一代观众的集体记忆当中;还多采用黑暗与光明的象征、身体与疾病的隐喻、身份与认同的建构等方式进行共同文化的叙事。经由国家话语的规训、民族话语的兼容以及“国族、家国同构”的话语体系,如何建构关于新中国的文化想象与共同体想象,塑造出一个通过异域空间、民族风情、人物形象等景观展示出来的“共和国”,将各民族同胞通过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凝聚在一起,通过“讲述过去”“讲述当下”,进而“塑造未来”,从而印证“意识形态工具是‘十七年’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话语本质”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0.
解读"实验民族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民族志是20世纪70年代西方兴起的一种文化书写形态。通过解读四类实验文本(对话文本、话语文本、合作文本、超现实文本),可以发现它们具有如下两个传统民族志不具备的特征:首先,作者“我”在与研究对象、读者的平等“对话”中进行自我反思;其次,叙述采用第一人称“我”,从而“我”也成为被书写的对象。  相似文献   

11.
结合在网络民族志中的经验和相关研究成果,本文分析了网络民族志的“田野”——网络社区依托的互联网语境,认为它既是社交平台,也是一个信息分发媒介,可能面临隐形的舆论操控和审查;同时也是一个“舞台”、职业平台和交易平台,是一个名利场或角力场。在此基础上,结合研究者自身在网络社群观察中所发现的“阐释困境”,总结了网络民族志面临的5个方面的挑战:一是互联网作为田野存在的“虚实二重性”;二是行动者身份信息可能面临“人设面具”和符号包装的挑战;三是行为信息可能面临“符号表演”误导;四是态度和情感信息在同质化群体聚集的网络社群中可能是单向度的,对浸润、卷入其中尝试获得情感共鸣和深度理解的研究者而言,如何作出更客观的判断形成挑战;五是网络社会环境中的隐形力量——技术、资本和权力对信息环境之“池”的人为搅浑。结合国内外学者的既有研究,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所采用的网络民族志方法实践及应对上述挑战的对策,包括整合线上和线下、多站点研究、多方法融合、多视角求证等,并提出了“超脱”的必要性,在“浸润与超脱”这两个看似背道而驰的状态中来回穿越,或才能更好地兼顾高质量网络民族志所需的参与性与反思性,从而获得更贴近事实的理...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兴起,新媒体技术在传播信息中广泛运用,其中短视频平台的推广革新了信息传播方式与社交进程。当下国家“十四五”规划推行“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运用数字化创新手段改进文旅产业发展,推进文化传播。短视频作为网络视频产业的新型传播工具,深受大众广泛应用。然而,短视频于传播者制造信息的线上工具,缺乏一定的真实感与实际性,随着短视频的广泛运用与传播者的多类传播特点,传播过程中逐渐出现信息过度包装、片面宣传、偏向性传播等不良现象,易使受众产生误解。同时受众因个体心理因素亦引发受众认知偏差,如对传播信息的期待视野、个体的思维定势以及独特的逆反心理等。因此,短视频传播方式对文旅形象会造成受众认知偏差现象。并通过分析受众认知偏差因素,提出有关短视频更好推进信息传播的策略,提高信息传播的实际性,促进文旅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3.
马林诺夫斯基倡导将科学规范的田野调查与人类学结合,开创了科学人类学的民族志。其后,基于主体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研究立场,以列维-斯特劳斯为代表的结构人类学追寻的是一个理想世界的构型,以格尔茨为主的解释人类学追寻的是事实的阐释,以拉比诺为先行者的后现代人类学追寻的是在本文化与异文化之间穿梭的主体"自我"的存在,他们分别在不同的方向对民族志进行反思与发展,从"主体"建构的角度看都可称为"主体民族志"。  相似文献   

14.
海外侨胞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新时代如何建构海外侨胞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这是中国政府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过程中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根据认同心理过程,海外侨胞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历经个体自我认同、内群体认同和共同内群体认同,个体自我认同是其基础,内群体认同是其纽带,共同内群体认同是其范畴表征。因此,通过社会化实现海外侨胞自我认同从自我到共同体的由内到外建构,通过中国政府自上而下国家意志的社会传导,实现其从共同体到自我的由外至内建构,解决“我是谁”问题;构建多重互动网络,以个体间朋友(亲友、同乡等)角色互动为基础,获得内群体身份(民族身份),促进其内群体认同,解决“我和谁一样”“我和谁一起”的问题;以跨群体、跨地域互动为基础,促进其共同内群体感知相似性,建构共同内群体身份(中华民族身份),最终建构其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解决“我为什么要支持现存政治秩序”问题。  相似文献   

15.
人类学的影视表现:从保存到展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国内外影视人类学历史和理论并联系影视人类学新的认识和实践 ,从人类学理论阐述和影片的定位入手 ,对人类学的影视表现作品从保存到展现变迁进程进行了梳理并探讨其原因 ,认为民族志电影“科学”、“客观”、“真实”并非是绝对 ,是在一定时期内为了在“科学”、“客观”、“真实”为取向的传统民族志话语下“合理的存在”的结果 ,这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中国有着共同的表现。随着民族志对传统书写民族志所谓的“科学典范”的质疑 ,携带被研究者声音和对话的“开放”的民族志作品出现有助于当代民族电影摆脱“科学”的禁锢。不同于文字作品 ,民族志电影作为人类学的影视表现形式 ,是通过镜头所建构的图像寻求对文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从而 ,本文提出展现是人类学用“形象化语言”研究人类社会文化的客观要求并具体阐述了民族志影片的新定位和多元化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6.
王晗冰 《民族学刊》2021,12(4):97-100, 121
Righteous Dopefiend是一本对海洛因成瘾的流浪汉群体进行研究的公共人类学摄影民族志代表作,作者Philippe Bourgois和Jeff Schonberg历经12年,来展现和描绘城市边缘中人们“视而不见”但却有感情、讲义气的流浪汉群体,立体而鲜活的呈现他们的苦难和挣扎。本文从民族志研究和抱团取暖的群体,“灰色地带”中的摄影民族志、个人生命历程的书写等方面对本书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17.
古典经济学从“原子化个体”假设出发,认为人类的交换本性可以自发形成市场,因此市场的诞生是一个“原生”过程.本文以民族志的叙事呈现了一个少数民族村落如何通过对集体记忆的改造使地方性市场的建构获得现实可能性,因此展示出市场的文化嵌入性.在此基础上,本文对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的“自由市场”范式进行了反思;并通过个案的细节解读对“集体记忆”理论本身进行移动程度的拓展和补充.  相似文献   

18.
舞蹈“香音飞天”根据龟兹石窟壁画中“飞天”的舞姿造型以及独有的风格特点进行编创与表演。并以不同的舞姿形态进行供养、赞法。所以,作品“香音飞天”主要是从龟兹石窟壁画中“飞天”形象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舞姿造型为创作元素,并对这些舞姿造型进行收集、整理与归纳,继而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飞天”舞姿造型——“■”型、“U”型。  相似文献   

19.
洪梅 《中国民族博览》2023,(17):129-131
微信视频号是基于微信朋友圈关系进行传播的短视频平台,为手风琴艺术提供广阔的传播空间。通过微信视频号传播的手风琴音乐内容展现了新世纪手风琴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即在东西方音乐思维交融下人们对多元化手风琴音乐风格的喜爱,也反映出传播者希望手风琴音乐能积极融入社会生活并得到更广泛传播的诉求。同时为增强传播效果,手风琴视频创作还需注重差异化定位,避免低质量音乐内容输出。  相似文献   

20.
2019年12月15日,北京即将迎来己亥年的第二场雪,就在这一天,记者见到了"网红""迷藏卓玛"。与她同行的还有丈夫杜沫奎和7个月大的儿子,他们受快手科技有限公司邀请,赴京参加公司"幸福乡村带头人"项目的最后一期培训。在过去两年半的时间里,经过这对年轻夫妇的用心经营,"迷藏卓玛"账号成为快手短视频平台当之无愧的"流量大V",粉丝人数超过193万,是平台重点维护的用户资源。此外,"迷藏卓玛"在火山、抖音及今日头条等其他网络短视频平台累计的粉丝量也达到110万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