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守望秋天     
作者小述:萝卜寨在成都西边的汶川县雁门乡,它是汶川最大、最古老的羌寨,也是唯一一个没有修建碉楼的羌寨.  相似文献   

2.
董胜 《民族论坛》2005,(3):16-17
作者小述:萝卜寨在成都西边的汶川县雁门乡,它是汶川最大、最古老的羌寨,也是唯一一个没有修建碉楼的羌寨。第一眼看见萝卜寨,脑海中就泛起疑问,为何不叫鱼寨或者玉米寨?寨子坐落在半山腰一块突出的坡地上(俗称凤凰岭,地理位置非常独特,背山面水,站在寨子前沿的晒台上,山川河流  相似文献   

3.
萝卜寨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雁门乡境内。它是羌寨中人口最集中、最具有代表性、但又没有碉楼的一个古羌寨,这里遗留着见证古羌族文明历史的文化宝藏。萝卜寨地名有四次大的变更,最后是沿用至今的萝卜寨。萝卜寨地理条件恶劣。全寨有216户居民,人口超过千人。但人均纯收入仅有903元。去年7月才竣工的长9.87公里的盘山公路的开通,让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得以重现其魅力,萝卜寨的优美正是在于它的孤绝和自然。萝卜寨:云朵上的羌寨@魏欣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座没有碉楼的羌寨,只有依山而建、错落成群的黄泥建筑,户户相通的巷道如迷宫一般。她静静地立在海拔1970米,离云朵更近的地方。萝卜寨是她的名字,但更多的游人唤她作“云朵上的街市”。5月12日下午2时28分,这片在岁月里沉静了4000多年的暗黄色,被地震从汶川县雁门乡的土地上抹去。“云朵上的街市”,只剩下立在风中空荡荡的门框和倒在地上摔成碎块的黄泥墙。  相似文献   

5.
知识荟萃     
羌寨石碉与溜索羌族人民为了防御外敌侵扰而建筑的石碉楼高达十余丈,有十三、四层。它以不规则的片石和泥土为原料,既不绘图,也不吊线,徒手砌成。然而,其壁面平整,棱角突出,结构匀称,而且坚固,有的石碉楼经历过多次地震而未倒塌。远望石碉就象一座尖塔,雄伟壮丽,充分体现了羌族人民的勤劳、智慧和高超的  相似文献   

6.
正5.12那场特大地震,让人民记住了它——石椅羌寨。历经8级地震,石椅羌寨内建筑物无损伤,生态环境无破坏,居住羌寨内的人员无伤亡,被誉为"史上最安全的羌寨"。该羌寨是离都市最近的古羌原始部落,寨内羌族文化积淀深厚,时常云雾缭绕、变化万千,是北川县著名的"云朵上的山寨"。石椅羌寨,位于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原老县城驻地)一处高山的  相似文献   

7.
试论“邛笼”文化与羌语支语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56年夏,我去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调查羌语,汽车沿岷江北上,至汶川县境,从车窗的玻璃向外眺望,可以清楚地看到两岸的羌族山村,有的在河谷台地,有的在高山山脊。使我感到疑惑不解的是,许多村子里或村落旁边,高耸着十几丈高的石头建筑,远看好象是大工厂的烟囱,有的三、四个一簇,有的孤零零一个直刺蓝天,雄伟壮观,也有的已经破残,只剩下断壁残垣。我好奇地询问同车的当地干部,他们告诉我,这是羌寨的“碉楼”。  相似文献   

8.
藏彝走廊区域的四川松潘羌寨守护神空间中存在两类文化建构,一类塑造村寨空间和社会关系,一类表达族群空间分布记忆。两类文化建构蕴含羌寨区分和联系的空间逻辑,呈现羌寨空间、信仰、社会和族群相互运作特征。羌寨守护神个案扩大藏彝走廊宗教空间研究范围,同时起到让人们反思和拓展人类学空间研究理论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碉楼作为一种独特历史文化遗存,近年日益受到外界的关注与重视.目前学术界普遍将其作为与战争相关的防御性建筑看待,认为碉楼起源于防御.本文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文章依据藏彝走廊碉楼分布地区相关民族志材料,指出碉楼明显具有神性,为权力之象征;当地流传碉楼"为祭祀天神"或"镇魔"而建等传说,可能反映了碉楼更原始的形态,碉楼最初产生可能是作为处理人与神关系的一种祭祀性建筑,以后才转变为处理人际冲突的防御性建筑.文章还进一步讨论了碉楼起源与藏彝走廊本土信仰及宗教观念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西藏洛扎县境内现有大量的古碉楼遗存,其年代久远、特征鲜明,具有较高的建筑学与考古学研究价值。通过对边巴乡美秀村、杰玫村、雪迦村古碉楼的田野调查,作者梳理了这些古碉楼的类型,分析了它们在分布、选址、功能、形式、结构、构造等方面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并对比林芝、川西两地碉楼,初步探讨了洛扎碉楼的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11.
罗勇 《西藏研究》2016,(4):79-82
碉楼是青藏高原一种古老的文化遗存,随着时间的推移,碉楼初始的功能渐渐淡出,成为一种神迷的文化现象。位于林芝地区的工布江达县境内分布着众多碉楼,大多依山傍水,由石彻而成,平面呈"亞"字形。  相似文献   

12.
<正> 清代湘西苗区的碉楼、炮台等军事建筑设施类别多,数量多,历史长。本文根据有关史实资料谈点看法,以探讨统治者对苗区军事统治的渊源和策略。一清初,湘西沅州驻总兵一员,镇竿设副将一员,属沅州镇。镇竿镇左营守备驻乾州,分防麻阳县和镇溪军民千户所,领兵一千六百名。康熙三十九年(1701),亩区改土归流前夕,移沅州镇为镇竿镇,改沅州为协,镇竿驻总兵一员,兵力增至三千。雍正七年(1730),苗区改土归流结束,八年(1731)添设永绥协,驻兵一千四百零九名。还于辰州设协,驻副将,分防泸溪县。此时,苗区总兵力近千人。  相似文献   

13.
张世均  徐全利  朱彬 《民族学刊》2011,2(3):80-85,96
民族地区跨区域迁移和安置首先面临的是物质层面的差异,物质层面的差异只是非物质文化差异的表面现象。在物质层面下将隐藏着安置移民因地域变迁带来的饮食、服饰、建筑、节日、婚丧,方言等许多非物质文化的差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羌绣在这次羌族异地安置中受到严重冲击,县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升冠挂红、婚礼十二歌、羌族碉楼建筑等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相似文献   

14.
董胜 《民族论坛》2005,(7):40-41
深秋之际,我去了萝卜寨,体验了世外桃源般的羌寨秋景,而且我是和四个美女—起上路的哟,小钱、小钟.豆豆,麻雀,还有我大胡子,我们是通过网络发帖相约同行的。  相似文献   

15.
贾斌韬 《中国民族》2010,(12):14-17
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让坪头羌寨形神俱伤,然而一切似乎如古语云:祸兮福所倚。震后坪头村充分利用各项便利条件,极具革命性的创立了"坪头模式",让羌寨走上一条崭新的乡村旅游发展道路。今日坪头之美令人神往——小桥流水,鸟鸣莺啼,花木成荫;清溪灵动,白石褐墙,生态和谐;民情淳朴,羌风浓郁,历史厚重;民居独特,风俗迥异,为人敬仰……  相似文献   

16.
喇明英 《民族学刊》2012,3(5):71-74,95
汶川地震后,各种力量介入羌寨重建工作,地方政府、援建方和当地民众是最主要的重建主体。根据不同重建主体在具体的村寨重建中发挥的作用不同,羌寨重建大体可分为统规自建、统规统建、统分结合三种重建路径,不同重建路径对当地羌族文化造成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本文对这三种路径及其文化影响进行了调研分析,希望能为我国其他民族村寨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丹巴县不仅拥有"中国最美的乡村""中国景观村落""东女国故都"等名片,还素有"千碉之国"的美誉,由此可看出丹巴碉楼的数量之多.丹巴的碉楼除了数量庞大以外,其历史沿革、分布状况、造型类型、建筑工艺等都颇具代表性,更重要的是其代表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与棘手的保存问题也有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8.
夕阳西下,笔者走进萝卜寨入村的寨门,远处的老寨和眼前的新寨交相呼应,已有4000多年历史的黄泥羌寨在落日的余晖下褶褶生辉。  相似文献   

19.
丹巴县不仅拥有"中国最美的乡村""中国景观村落""东女国故都"等名片,还素有"千碉之国"的美誉,由此可看出丹巴碉楼的数量之多。丹巴的碉楼除了数量庞大以外,其历史沿革、分布状况、造型类型、建筑工艺等都颇具代表性,更重要的是其代表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与棘手的保存问题也有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0.
四川省阿坝、甘孜、凉山三个自治州的林区,是庇护“天府之国”乃至长江水源的绿色屏障。森林面积占全省森林面积的一多半,木材蓄积量占全省的百分之七十八,每年有数百万立方米木材顺金沙江、岷江、大渡河、雅砻江滚滚而下,为祖国万千广厦提供栋梁。在那高山峡谷的绵绵森林中,藏、羌式的碉楼和彝家农舍,每天每日炊烟袅袅。祖祖辈辈以来居住在这里的少数民族,是森林的当然主人,是维护和发展祖国绿色宝库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怎样使发展林业生产同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利益相结合,从而更好地发挥三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